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发展规划范文

商业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商业发展规划

第1篇:商业发展规划范文

我国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银行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在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是银行业的主体,商业银行以资金为营运对象,通过信用中介和创造信用,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经营目标,本身就是高风险行业,因此,为了确保银行经营的正常进行,制定完善、详细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加入WT0之后,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与制定更是非常重要的。

一、商业银行开展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作的重要性

1.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商业银行的要求。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和信用的特殊,是全社会货币和信用活动的枢纽。商业银行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要求商业银行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整体素质,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所面对的形势,研究和制定一套完善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保证银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进行规划研究是商业银行重塑经营主体的需要。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有专业银行已由国家的附属物变为独立的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商业银行,其性质、地位及其与外界关系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位和重新设计,进行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和制定就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

3.商业银行进行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是市场竞争的需要。市场如战场,商业银行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要占领市场并得到发展,就必须认真研究市场,了解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做到知彼知已,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研究,研究并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此来引导商业银行开展经营管理活动,以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中长期规划是商业银行动态经营的需要。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实质是经营主体、经营环境和经营目标的动态平衡。商业银行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于指导经营过程中,实现各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使经营管理从无序到有序、从不平衡到平衡的不断循环,以实现自身的持续稳定发展。

5.中长期发展规划是商业银行进行科学管理的需要。商业银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是为实现商业银行经济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战略性的规划。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将引导商业银行的管理趋向科学化。

二、商业银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

1.个人银行业务发展规划。个人客户是各商业银行涉及面最广泛的群体。商业银行在进行个人银行业务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对这一业务领域的经营管理、市场拓展、营销组织和质量成本控制等工作进行规划,认真分析市场现状和预测发展动向。在保证传统业务稳定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银行卡、个人消费信贷、个人住房信贷等业务。建立完善的个人银行业务,对业务发展战略、机构建设设置布局、新产品的开发与业务拓展方式等都要作出具体的规划,使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个人银行业务成本监控体系,要认真落实国家的有关利率管理规定和财务管理政策,严格成本控制,增强安全经营、有效经营的自律性,提高市场盈利水平。

2.公司业务发展规划。商业银行公司类业务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涵盖各类公司(包括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公司)、政府部门及机构等客户的业务,而不仅仅是原来意义上的狭义的公司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对公司业务进行规划时,必须认真研究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和中国加入WT0之后所面对的市场发展态势,积极进行市场分析做好市场营销、质量成本控制,不断进行金融创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关于商业银行管理的有关规定,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注意防范风险,完善自我约束机制。

3.中间业务发展规划。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与资产负债业务并驾齐驱的商业银行业务,中间业务包括为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以外的结算业务、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项目评估、财务顾问、信息咨询、建设监理等综合性的服务。随着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步伐的加快,金融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中间业务的开展越来越受到各商业银行的普遍重视,因此在制定商业银行中长期发展规划时,要做好中间业务发展规划。各商业银行都有其自身特点,都有自己的优势业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就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突出其特点,以促进其他业务的发展。例如建设银行在制定中间业务发展规划时,就应该依托长期从事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这一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宗旨,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多功能的中间业务体系,不断丰富业务种类,把建设银行的金融服务从项目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延伸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确保传统银行业务与中间业务双轮驱动,全面推动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

4.财务管理工作规划。财务管理工作是商业银行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商业银行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时,一定要按照中央关于商业银行要“强化集中统一管理,实行统一核算、统一调度资金、分级管理的财务制度”的精神,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统一规划,以达到建立以综合业务经营计划为主线,以效益为中心,资金统一调度,资产负债合理安排,财务资源合理配置,监管有力的计划财务管理体制;建立制度统一、集中核算、集中管理信息、有效监督的会计管理体制;建立高效快捷的清算汇划体系,强化清算系统的市场服务功能。

5.机构和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规划。机构与人力发展规划是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保障,各商业银行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时一定要重视机构与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商业银行根据监管部门关于区域机构设置与发展的宏观规划,以及本行关于业务开展的总体规划,来制定本行的机构与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按照“减少管理层次和分支机构,进一步改变按行政区划设立分支机构的状况”的要求,制定切合实际的机构设置与调整规划,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特征相适应的机构经营布局。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合理使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6.金融创新与市场营销发展规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真正的加入到的经济活动中来,作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银行不能只盯着自己的资产质量,而应把为社会服务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以实现在为社会的服务中使自身的资产质量不断提高,并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商业银行为了生存并不断发展,就需要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树立市场营销观念,把自身利益与客户的利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通过为社会的服务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7.信息发展规划。科技实力和信息传导体系是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能否获胜的决定性因素,它包括商业银行自身科技素质、科技实力与社会科技环境多种因素,社会科技进步与商业银行自身科技实力增强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与发展巨大,因此制定一部切实可行的科技信息发展规划是商业银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商业银行要充分运用管理与信息技术,加快系统网络建设,打好业务发展所必须的物质技术基础,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在产品管理与客户信息管理方面的网络优势,形成有效的技术管理机制,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商业银行市场竞争能力。

8.保障系统规划。市场经济下的金融竞争具有两面性,既有促进资金合理配置、调节资金供求、提高效益、完善市场经济运行体系和加快金融国际化的正面功能,同时,还有诸多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初期,由于竞争主体所处的情况不同,还不是同一水平上的竞争;由于竞争主体缺乏应有的内在约束机制,竞争中还存在不正当竞争的成份和盲目性,而法律对竞争的保护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因此商业银行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时,对规划期内的法律工作要做必要的设计。

三、商业银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基本

第2篇:商业发展规划范文

2、州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十一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

3、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目标。

(四)规划的期限

中期规划2006—2010年,远期展望2011年—2020年。

(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商务服务领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和贸工农一体化为目标,以现代流通服务方式改造传统产业,创新消费和服务方式,引导商务服务业有序发展,发挥商务服务业的先导作用,促进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六)规划的原则

1、以人为本,便民利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

2、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互动发展的原则;

3、项目支撑,特色明显,重点突出的原则;

4、适度超前,多元投资,共同发展的原则;

5、规划先行,创新机制,依靠科技相结合的原则。

二、规划背景及现状

(一)规划背景

加快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我国人均GDP突破了1200美元,进入了前工业化时代,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的主要行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产业。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都低于50%,我州不到30%,与发达国家相比低30多个百分点,发展空间较大。今年,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全国流通工作会议,并制订下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昭示着我国商务服务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保持二产平稳、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同时,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即把商务服务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是产业、贸易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

(二)“十五”期间商务服务业现状

第三产业增加值2005年预计达50.6亿元,平均增长9.7%,低于GDP平均增长率(11.4%)1.7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31.78%下降为27.8%,下降3.98个百分点,全省排位第8位;

其中批发贸易餐饮零售业2005年预计实现增加值14.99亿元,平均增长10.96%,占GDP的比重为8.2%;比2001年的8.6%下降0.4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5年预计实现48.97亿元,平均增长14.7%,其中批发零售贸易实现41.89亿元,平均增长17.8%,餐饮住宿预计实现6.58亿元,平均增长14.9%,其他预计实现1.53亿元,平均增长6.6%;

外贸进出口2005预计实现4000万美元,十五期间增长7.6倍,平均增长36.64%。其中出口3800万美元,平均增长36.9%,进口200万美元,平均增长12.1%;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达26.8万人,占从业人员的17.5%。

2004年末,全州有5000平方米以上商业网点13个,各类综合、专业市场123个,农村集贸市场116个,有城市社区服务网点4299个,“十五”末,大型商业网点将达17个,建筑面积81.2万平方米。

“十五”期间,我州商务服务业平稳增长。在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作用下,消费旺盛,特别是农村市场增长迅猛,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了总量和增幅与城市基本持平,达17%以上;区位优势开始显现,成为外来投资的重点行业,集散能力较强的大市场、经营能力较强的浙商、闽商开始落户楚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废旧回收服务增长迅速,企业景气指数保持在100%以上;美容、美发、保健、租赁快速发展;家政服务开始起步,家庭劳动社会化趋势明显;拍卖、典当、旧车评估、经纪、信息、屠宰等商务中介服务市场培育初见成效。但新兴流通产业如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和咨询、居民、技术、农林牧、水利服务等发展缓慢。总体上商务服务业仍相对滞后,流通规模较小、设施档次较低、布局不尽合理、商贸氛围不浓、消费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客观存在,特别是第三产业增加值低于GDP增长水平、三次产业比重下降,值得注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观念滞后,认识还不到位

全州有些部门对发展服务业的认识还不到位,对服务业在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中的作用重视不够,对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存在重视工业、农业,忽视服务业发展的片面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对抓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轻车熟路,对如何发展服务业深入调查、研究不够,缺乏清晰思路和规划,资金扶持力度不够,政府宏观管理与调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总体规模偏小,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市场体系建设与主导产业发展联结不够密切,市场层次不尽合理,市场功能不够完善,围绕市场的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商贸流通仍以传统方式为主,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业态所占比重较小。大型零售企业规模有限,实力不够强。现有物流资源布局不合理,闲置严重;服务业发展基础较低,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更大,并呈逐年下降和扩大趋势,发展相对滞后,已影响到全州的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

3、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弱化

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与投资增长28%的速度相距甚远。作为消费主力的城乡居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而消费性支出增长低于收入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却增长了16.7%,储蓄倾向增强,居民收入水平对社会购买力和城乡消费水平提高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4、产业建设规划滞后

建设部门在城乡规划中,虽然规划了商业用地,但缺乏总体布局和发展计划,市场建设滞后,市场的带动效应不明显,特别是农村市场建设力度不够,多数乡镇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以路为市、以街为市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国际大通道的确立,区域物流经济圈开始形成,周边地市争夺商业地位的步伐加快,许多规模大、设施全、功能多、信息化程度高的专业市场开始建设,使我州区位优势受到全方位挑战。

5、现代商贸流通发展需要的人才资源短缺。

商务主管部门及经营服务企业真正掌握现代知识并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商贸流通人才还比较缺乏,难以适应现代商贸流通加快发展对商贸人才的巨大需求。

三、发展趋势预测

(一)发展条件与环境

1、区位优势。楚雄地处滇中,东联昆明、西出滇西7地州,北进四川,是连接昆攀经济带的纽带,自古就是滇西物资集散地,白糖、农资、茶叶、成品油市场曾辐射滇西。

2、交通和通讯优势。成昆、广大铁路贯穿全境,安楚、楚大高速公路连接东西,西出东盟。通讯设施完备,网络覆盖全境。

3、商贸流通优势

(1)商贸流通整体规模优势。建立了遍布全州的123个综合、专业市场和完备的服务设施,构建了我州流通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元谋蔬菜市场、广通旱码头蜚声全国,中国轻纺城、楚雄商业城落户楚雄,为我州流通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2)市场的产业支撑优势。五大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及其与商贸流通的良性互动,将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3)商业设施规模优势。有20万立方米的油库、近30万平方米的仓库和铁路专用线等物流转运设施。

(4)经营主体实力优势。传统的流通中心地位,培育了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具有一定经营实力和能力的流通企业,外来投资者的新理念和经营方式给流通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

(5)新型业态发展优势。以鹿城大厦、天顺超市、农资、医药、邮政企业为代表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会员消费等现代经营业态快速发展。

4、发展进入机遇期。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流通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将增长15.3%,城市化率将超过31%,城镇人口将增加21万人。

5、政策导向优势。《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将给流通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意识和观念的转变,给流通服务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环境。构建节约型社会,必然要求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这就要求在需求结构上,要实行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向消费和投资双轮驱动、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要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经济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带动经济增长转变;在资源利用方式上要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这些,无不为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

6、入世后开放程度提高,产业梯度转移,劳动和用地密集型行业向周边城市转移将给我州流通产业发展提供机遇。

7、民族风情浓郁的现代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为商贸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商务服务业发展趋势预测

我国进入了工业化阶段,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是社会经济进步的必然,我州优越的产业发展优势为我州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东盟经济圈的形成和国家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的产业政策给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十一五”期间,我州将进入农业稳步发展,工业快速增长,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高速增长时期。楚雄州生产总值将保持12.5%的快速增长,2010年实现人均1500美元的小康社会目标;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将增加到33%,流通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由8.2%提高到10%,社会最终消费和外贸出口将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社会商品零售额将保持14%的快速增长,外贸依存度将提高到5.4%,服务业就业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30%,餐饮、住宿、租赁、美容、美发、保健、中介服务、家庭服务将成为服务业新的增长点。要使商务服务业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相适应,与经济的快速增长相适应,与结构调整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必须实现以下目标。

四、目标战略与任务

(一)总目标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业态提升为重点,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科学规划,政策引导,依靠科技,整合资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互动发展,全面提升我州商务服务业的规模、档次和质量。通过10年的努力,把我州建设成为商圈特色突出,物流优势明显,服务体系完善,区域功能独特,真正成为东盟的物资集散地、昆明的休闲后花园,实现商务服务业的跨越发展。

(二)具体目标:

1、第三产业增加值:2010年占GDP的比重达到33%,达106亿元;“十一五”平均增长16.1%;

2020年占GDP的比重超过40%,达335亿元;后十年平均增长12.2%;

其中: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2010年占GDP的比重达到10%,达到32.3亿元,“十一五”平均增长16.5%;2020年比重提高到15%,达125亿元,后十年平均增长14.5%;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28亿元,“十一五”平均增长14%;

其中:连锁企业销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5%;达4.7亿元

贸易业实现零售总额80亿元,增长17%,占零售总额的82%

餐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总额14亿元,增长17%,占零售总额的15%

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50亿元,后十年平均增长14%;

其中:连锁企业销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0%;

3、外贸进出口总额:2010年达2.15亿美元,“十一五”平均增长40%,外贸依存度提高到5.4%;其中:出口2亿美元,进口0.15亿美元。

2020年,外贸依存度提高到10%,进出口总额达10.3亿美元,后十年平均增长16.9%;

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十一五”平均增长10%,后十年平均增长15%;

5、居民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十一五”平均增长20%,后十年平均增长20%;

6、亿元以上集市贸易2010年增加到5个,成交额达6亿元;2020年增加到10个,成交额达到10亿元以上;

7、农业生产资料保持小幅增长,2010年销售额达6.5亿元,2020年7.2亿元。

(《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测算》附后)

(三)发展任务

1、建设产业载体,突破市场建设关键

结合我州城市发展构想,在商品市场体系发展的整体架构与空间布局上,逐步形成以城市市场为中心、以多元化的流通组织和规范化、规模化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为纽带、以高效运行和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的物流系统为支撑的现代商品流通网络。建设以城市市场为中心的多层次、开放性、网络化、布局合理的商品市场空间体系,“十一五”期间,投资18.9亿元,完成流通建设项目273个,概算总投资22亿元。重点支持农村市场、物流基地、“改市进超”、定点屠宰建设项目113项,总投资13.7亿元。具体任务是:

(1)充分发挥区位优势,2010年,以禄丰—楚雄—南华城市经济带为中心,建成中心城市市场,2020年通过资源整合,建设成为辐射滇西乃至东南亚的二级物流基地。以元谋为中心,改造提升农产品市场,建设以冬早蔬菜、高山反季蔬菜为主的、辐射全国的绿色食品物流基地。

(2)配套城市发展和人口规模,在楚雄永安、东瓜、富民和除元谋外的县城建设商场11个;建设楚雄东南片区及各县城新区农贸市场或各类综合市场21个。

(3)发挥产业和区位优势,在楚雄、禄丰、南华、元谋、永仁、武定建设农资、医药、建材、绿色食品物流基地12个,为物流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4)在完成楚雄、元谋、永仁三县的1020个农村连锁经营网络建设的基础上,新建61个乡村农产品交易市场,将116个集市的50%退路进市。

(5)改造提升现有农贸市场。在楚雄市、开发区及其余九县城“改市进超”,各改造一个农贸市场为农产品超市,实施项目11项。

(6)根据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楚雄州加油站2003—2008年发展规划》,在没有加油站的乡镇建设61座三级加油站(点);在主要乡村干道建设55座三级加油站;在开发区、武定、大姚、元谋建设加油站4座;配合公路建设在永武公路建设一级加油站4座;在楚雄老城区、开发区和禄丰县城建设汽车加气站3座。

(具体建设项目附后)

2、培育一批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招商引资在医药、食品、生产资料经营行业、连锁超市业、物流配送业、餐饮服务业等领域,发展一批产权清晰、具有现代管理水平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集团。将鹿城大厦、久泰药业、州农资公司、广通联运、交通集团、宏芳餐饮等企业培育成商务服务骨干企业。引入全国大的连锁经营企业发展县乡连锁经营。

3、培育10个大市场,培植现代物流。将楚雄商业城、中国轻纺城楚雄市场、元谋蔬菜市场、广通物流基地、楚雄医药物流基地、武定农产品市场、楚雄绿色食品物流中心、禄丰建材物流基地、彝人古镇旅游商品市场、开发区宏远汽车市场建设成为设施配套、功能完善、万商云集、辐射广阔、销售收入超亿元的物流中心。

4、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居民服务进社区。小区开发必须配套相应的商业服务设施,大力发展便民商店、药店、理发、美容、娱乐、清洗、废旧回收、租赁、家庭服务等行业,做到购物、消费不出社区。

5、按照合理布局原则,发展商务中介服务机构,2010年,拍卖企业发展到4户;典当企业发展到3户;旧车评估鉴定企业发展到10户;旧车交易市场发展到10户;大力发展旧货交易。避免重复建设,有计划地发展大型商业设施、商业街和加油站、旧货市场、再生回收、旧车交易、报废回收、民爆经营、生猪屠宰、典当、拍卖等专业服务设施建设。

五、发展重点和具体措施

要按照“整合资源、突出亮点、强化关键、区域协调”的原则,打破辖区界限,统筹考虑,有所取舍,空间调整与功能调整并举,分不同层次进行优化调整,引导商业设施围绕建设两个园区的目标有序发展。

(一)发展重点

1、紧密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大力培育专业市场

2、关注“三农”,支持乡村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实施“退路进市”和农村商业网点改造,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推进“万村千乡”农村市场建设。

3、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做强、做大物流产业,推进各类专业市场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4、以人为本,发展社区商业和服务业,配套建设社区商业设施。

5、大力发展现代业态。积极推进连锁经营、大力发展商业企业内部的物流配送、加快电子商务的应用和信息网络建设。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商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产业,鼓励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

(二)主要措施

1、转变观念、加强领导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方法,改善调控,创造性地推动我州商务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2、扩大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依靠社会资金,加快产业建设步伐,推进城市化进程。研究如何有重点地加大传统流通、现代物流、专业服务等服务业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

3、强化产业政策与能源、土地、就业等政策的配套、协调,建立政府对商务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引导企业向重点方向发展,对符合我州发展方向的项目给予支持和优惠。

资金支持:对乡村集贸市场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物流基础设施、农产品市场标准化和改市进超、生猪(牛羊)定点屠宰场建设项目,配套国家和省级资金给予投资总额5%的利息补贴。五年需要补助资金7500万元,建议州级财政每年安排市场建设引导资金1500万元;

土地和税收优惠:对符合现代物流产业建设方向和条件的企业按照工业企业的同等政策给予土地和税收优惠。对符合我州市场建设鼓励项目的外来投资者招商引资相关政策给以优惠;

下岗、失业职工主办市场或参与市场经营的,按照再就业有关优惠政策给予行政事业收费、税收等相关政策优惠。

4、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商贸流通管理体制

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管理机构,加强全社会服务业管理,加强规划管理和调控。

5、发展中介组织,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

大力发展为市场和流通服务的中介组织,加强市场和流通行业协会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创造良好环境。

6、建设诚信环境,弘扬优秀商业文化

提倡讲诚信、守契约、反欺诈,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优秀商业文化,发挥先进文化对产业建设的推动作用。

7、改善消费环境

规范各类执法行为,保障消费安全,确保放心消费。积极搭建会展平台,以会展营造氛围、拉动消费、拓展市场。积极发展假日经济,培育休闲产业。抓好节假日促销,刺激消费需求。

8、优化发展环境

加快职能转变,规范行政许可,进一步开放市场、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改进政务服务,提高行政效率。建立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工作联系制度,及时跟踪做好服务,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

9、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现代流通知识的培训,积极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提高相关行政管理人员调控商贸流通服务业的水平和能力。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和劳动培训,充分发挥职业-🔥js1996注册登录和各类中专的作用,加快商贸流通服务业实用人才的培养,使人才队伍总量与加快商贸流通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

10、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积极争取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产品连锁经营、市场标准化改造、国家西部贸易发展资金等资金支持,发挥配套资金作用,辅优扶强、培植大型商务服务业。

第3篇:商业发展规划范文

一、现状 

近年来,北京商业物流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服务城市、服务产业过程中,商业物流的发展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为建立现代化物流体系奠定了基础。 

(一)仓储设施形成一定规模 

1998年底商业系统仓储面积768万平方米,广泛分布于市区各地,东、南方向相对集中。多数仓库建设于五、六十年代,自有铁路专用线、库房等基础设施比较齐全。物流服务设施水平也有所提高,部分企业 包括 跨国公司 已 投资 兴建大型物流服务设施,也有企业利用自己原有的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并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 

(二) 交通 运输 网络初步形成 

----道路网络发达,具备良好的物流体系建设基础 

北京市国道“五纵七横”,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五环六环“环环相扣”,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公路交通网络;9大铁路干线、11条铁路支线、13条联络线组成了全国最大的环形铁路枢纽,是沟通我国东北、西北和中南地区的铁路中枢;首都国际机场通达世界各地,海运毗邻天津港。 

----公路运输占据绝对优势,货物流向三分天下 

2000年货运总量约为3亿吨,公路约占91.2%,铁路约占8.5%,其它运输方式所占比例约为0.3%。在公路货运方向上,东南方向、京广方向、东北方向平分秋色,占据了总货运量的70%以上。 

(三)物流企业迅速增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近两年,物流企业数量迅速增加,2000年注册的物流企业约为150家。商业、交通、邮政等行业的不少企业组建了物流公司,对外开展物流服务。少数国际知名的物流企业也通过合作等方式进入北京。 

北京商业物流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物流 管理 水平与技术水平同国际先进水平以及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多数物流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工作效率低,成本高;许多仓库设施落后,设备老化,约40%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是空白;由于缺少统一规划,存在物流设施重复建设造成社会资源浪费的可能。 

二、发展思路

(一)商业物流需求 

商业物流的服务对象包括各种制造商、经销商、物流企业及最终消费者等,随现代流通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提供现代物流服务。 

1、商业布局的变化对物流提出了新的需求 

“九五”以前,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大型商场约有75%主要集中在三环路以内地区。随着旧城改造, 人口 外迁,大型超市主要集中在三环路至四环路之间的城市新开发地区,其数量占超市总数的47.4%;仓储式商场在城市边缘地区布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三环路以外占全市总数的80%。商业布局的变化,需要在五环路至六环路附近尽快建设现代化物流设施。 

2、商业物流逐步社会化,需要第三方物流服务 

随着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部分企业已经认识到物流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 ,为加速商品流转、降低采购和分销物流成本,迫切需要提供现代化第三方物流服务。 

3、新型网络商业的发展,对物流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为“十五”时期北京商业发展重点的新型网络商业,对物流有着高度依赖性。物流基础设施的水平、物流条件的完备程度,对加快和推进连锁商业网和 电子商务 网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4、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加入wto将为现代化物流体系的构建提供机会 

目前 整个物流体系尚处于初级水平,举办2008年奥运会将对其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促进其尽快提升水平;加入wto国外企业资本的进入,不仅带来产品、技术,同时也带来高水平物流服务的需求。 

(二)发展目标 

1、总目标 

2005年,初步建立以大型物流基地为核心、以综合性及专业性物流配送区为节点的商业物流体系框架;2010年,形成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商业物流体系,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北京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 

2、基本指标 

----2005年物流成本(仓储费用、库存成本、运输费用、管理费用)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27%左右降低到20%以下;2010年降低到12%左右。 

----2005年第三方物流业务比重从1999年的5%左右提高到10%;2010年进一步提高到15%。 

----2005年通过物流基地处理的物流业务量约为5000万吨;2010年约为7200万吨。 

----2005年采用“货架+叉车+托盘”的商业仓库由1999年的40%左右提高到70%左右;2010年提高到90%。 

----2005年50%的物流企业 和100%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现代 网络 技术等手段处理用户的物流信息,60%的企业的内部物流信息经由计算 机处理;2010年90%的企业用以上手段处理物流信息,100%的企业内部物流信息采用 计算机 处理。 

(三)规划原则 

1、适度超前 

首都商业物流体系的规划和建设应综合考虑近期和远期发展 的需要,按照现代流通发展需求和发达城市物流发展水平制定物流发展目标,远期以满足加入wto后吸引外资以及2008年奥运会需求为目标,近期以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的落实与调整以及制造业和流通业的发展对物流的需求为目标,分阶段实施,最终实现远期总目标。 

2、分布合理 

物流基地、物流配送区在地域、规模、行业等方面的分布要满足首都 经济 发展的需要和首都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避免物流资源重复配置。 

3、功能整合 

充分利用现有仓储设施,广泛应用 现代电子 、信息、网络技术,整合传统储运功能,推动物流基地和物流配送区的建设,倡导方便用户的物流增值服务。 

4、整体优化 

通过物流基地、物流配送区在布局、功能、业务方向等环节上的优化,在城市总体范围实现物流体系的高效运营。 

三、规划布局 

商业物流以大型现代化物流基地为核心,物流基地与综合性及专业性物流配送区共同构成高效的物流网络体系。到2010年计划建成3个大型物流基地、17个物流配送区。 

(一)物流基地 

1、定位 

首都城市功能性基础设施,辐射全国乃至亚太地区的重要物流枢纽。为本市进出货物的集散和大型厂商在全国及亚太地区采购和分销提供物流平台。 

2、选址 

在房山闫村—丰台王佐、通州马驹桥和顺义天竺3处各规划建设一个大型物流基地。 

类型: 

闫村—王佐物流基地----铁路-公路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主要依托京广铁路、京石高速路、107国道和城市六环路。 

马驹桥物流基地----公路-海运国际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主要依托天津港、京津塘高速路和城市六环路。 

天竺物流基地----航空-公路国际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主要依托首都机场、101国道和城市六环路。 

3、规模 

每个物流基地占地3平方公里左右。 

4、功能 

----内陆口岸功能。可设置海关、卫检、动植物检疫 检验 机构,为以北京为生产、加工基地或者最终销售 市场 的制造商、分销商提供储存、保管、运输、加工、货代等服务。 

----货物集散功能。接收通过各种运输方式到达的货物,并进行分拣、储存,将本市发出货物进行集中,通过直接换装方式向外发运。 

----配送功能。通过物流基地内的物流配送中心实施对客户的商品配送服务。 

----流通加工功能。包括商品的包装整理、加固、换装、改装、条形码印制等。 

第4篇:商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睢阳区;蔬菜产业;现状问题规划

1 睢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种植面积和产量稳步增长

睢阳区蔬菜种植面积17 333.33hm2,设施蔬菜生产也获得较快发展,塑料大棚7 333.33hm2,占蔬菜种植面积2/3,总产量36万kg,其中播种面积占全省的总面积61.8%,总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63.2%,总产值占全省总产值的68.5%,占农业总产值的32%。冬春蔬菜供应缺口得到弥补。由原来的基本自给一跃成为蔬菜调出区,蔬菜生产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途径。

1.2 品种、品质不断优化

建立蔬菜标准园的建设,各无公害蔬菜生产已成为蔬菜产业的发展方向,睢阳区2012年新建标准园区6个:高辛镇大蒜、辣椒示范园,包公庙乡赵楼村双孢菇食用菌厂,郭村镇商丘忘忧黄花菜专业合作社,闫集镇楚庙村辣椒高效示范园,坞墙镇食用菌示范园,冯桥镇农业种植协会千亩蔬菜示范园。示范园的建设,加速了名优蔬菜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步伐。

1.3 优势区逐步显现

蔬菜产业逐步向优势聚集,温棚蔬菜主要集中在沟边、河边,房前屋后逐渐占菜蓝子的大部分。如:娄店的芦笋,冯桥的绿椰菜、紫甘兰,包公庙的大蒜,古宋的圣女果、黄瓜,路河的茄子等等。这样的区域化生产有力地提高了广大菜农的科技意识和抗风险的能力,快速地推动蔬菜品种换代升级。产前以合作形式建立的无公害生产基地,产后则与各大超市建立无公害蔬菜连锁店,实行无公害蔬菜统一配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4 技术水平提高的很快

脱毒土豆、设施栽培、人工授粉,小工厂化育苗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技术人员水平提高较快。

1.5 质量安全水平有所提升

睢阳区成立了安检中心,强化了对蔬菜生产基地各边区市场的检测。

2 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体系不建全

睢阳区蔬菜单产1500kg/667m2,技术体系不建全,乡村级力量弱,单产水平低。设施蔬菜面积比例小,冬春季蔬菜自给率不足50%,蔬菜科技投入不足,科技人员少,品种更换,及生产技术力量跟不上,规模小,地块散,配方施肥不配套,重品种,轻栽培,扶植资金缺口大。

2.2 品种结构不合理

低档菜品面积较大,地块较分散,名优新品种,高档精细菜,所占比例不足40%,耐贮运及适合加工的品种少,质量规模优势差,缺少具有影响力的外销品种优势,新品种更新换代速度慢。

2.3 冷藏、保鲜体系不建全

长期以来,由来对蔬菜采后处理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睢阳区蔬菜物流的常温和自然物流为主,采后贮运预冷库、冷藏周转库,可移动真空预冷库、保鲜库、分级包装机械设备及分级加工中心建设等缺乏,在采摘运输、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高达25%~35%,并且与之相配套的金融结算、物流配送、信息服务也严重跟不上。

2.4 市场体系不健全

产地批发市场少,规模小,档次低,多是地头市场,马路市场,经营与交易方式,流通效率低,市场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2.5 产业化水平低

目前睢阳区的蔬菜出售“源”产品多,加工量少之又少,仅占蔬菜总产量的2%左右,在蔬菜加工中以低水平腌菜和脱水为主,深加工比例小。龙头企业规模小,企业与产地农户的结合没有形成利润共同体,结合不紧密,产、供、销没有形成一体,分散种植大。专业化小,小生产与大市场脱钩,抗风险能力弱。

2.6 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常规种植人员有,精细高技术人员稀少,技术人员与种植户严重脱节,缺乏培训机构,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慢与之有重大关系。

3 发展中的设想

第5篇:商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HS商业银行;短期发展;规划

随着地方性商业银行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金融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以及大数据信息的宏观市场背景下,地方性商业银行管理粗放化、人员素质不高、经营思路不清、资产质量不高、缺乏创新动力、陈案旧案频发等诸多问题已成为制约地方性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瓶颈”。对于HS商业银行而言,经营管理的“瓶颈”之处,同样意味着创新和突破所在。

一、当前HS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现状

由于HS商业银行存在“先天不足”、“后天营养不良”等原因,其信贷资产和财务风险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披露,各种关系盘根错节、管理混乱,不同程度存在诸多管理漏洞和风险隐患,严重制约了HS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壮大。摸清HS商业银行现有底数,充分当前暴露问题和风险,才能“对症下药”,为后续各项规划的开展夯实基础。

HS商业银行通过采取召开座谈会、进行内部稽核,特别是聘请有一定资质的外部审计机构对HS商业银行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审计、摸排,及时、全面的掌握HS商业银行的各种信息:

(一)从业人员基本情况。包括全行干部、职工的各项基础信息,尤其要掌握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履职情况以及重要岗位人员岗位胜任等情况。

(二)全行资产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资产结构、资产数量及质量,特别要及时监测各项资产的变动情况,减少低息、无息资产占用,提高资产利用率。

(三)全行负债基本情况。主要包括负债的大体结构,特别是要掌握各项存款的比重,及时监测各项存款指标的变动情况。

(四)全行业务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开展各项业务的种类、规模及市场份额,特别要注重监测主要的盈利点和风险点,匹配和平衡业务的收益与风险。

(五)企业文化基本情况。企业文化关乎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企业文化不仅是一项形象工程,更是一项人心工程。

(六)风险监管基本情况。针对全行风险监管能力和水平进行全方位的风险识别、监测、计量、评估,确保各项风险隐患排查不走过场,切实起到防范风险、化解隐患的作用。

二、健全机制提升效益的主要途径

HS商业银行经过十几年间的快速发展,各项经营管理工作成效明显,已经度过了危机四伏的转型初创时期,初步具备了现代金融企业的雏形。然而距离建设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的目标相去甚远,HS商业银行还有许多的路要走。

HS商业银行健全机制、提升效益的重点不仅仅限于网点建设、机构整合等配套硬件设施的建设,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整合、财务业务整合等软件环境的改革,应本着组织机构扁平化、经营管理精细化、业务操作流程化的原则搞好日常经营管理工作,最终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一)人力资源的整合

一直以来,HS商业银行的人事关系错综复杂,人力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由此产生的人力资源浪费固然比较可惜,但从中滋生的各类风险隐患则较为严重。人力资源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最大的资源和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也是最大的成本和风险爆发区,因此,人力资源整合应着重做好上述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及时启动“人才工程”,选贤任能。特别是在支行行长、部门经理的任用方面,必须面向本地区所有金融行业甚至全国范围内进行公开招聘,补充新鲜、有活力的年轻“血液”。

二是实行“末位淘汰”、双向选择。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潜能,以“不换思想就换人”的指导思想进行人员选择,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灵活的用人机制。

(二)财务业务整合

按照股东权益最大化、经营管理精细化的要求,在对HS商业银行的财务资源和业务资源充分摸底的基础上,结合机构整合和相应的岗位设置,坚持以岗定编、以编定责、以责定薪的原则,最大限度的整合现有财务和业务资源。同时按照扁平化管理的思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突出岗位责任与财务业务指标相挂钩、岗位胜任与综合素质相结合,建立规范化财务管理制度和精细化业务流程,把握好业务拓展和风险可控的平衡关系,不断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和业务办理能力,不断提高全行整体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另外,作为财务资源整合的关键点之一的工资改革,应当在保证员工基本生活前提下,按照工作的好坏、贡献的大小,推行可高可低、可多可少的弹性工资制度,形成工资分配上的正向激励机制。

(三)保障有效监督

当前,HS商业银行普遍存在风险治理不到位、风险意识淡薄等问题,大多数风险主要集中在信贷业务方面,加强防范风险意识,完善监督机制应重点从信贷业务抓起。

HS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应以加强内控、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出发点,紧紧围绕“重点制度、重点岗位、重点环节、重点任务”四个要素,强化“三道防线”控制,即强化制度先行,以健全完善的制度作为第一道事前防范的监控防线;建立相关部门、岗位、上下级机构之间相互监督制约的第二道事中控制监控防线;建立以稽核监察部为主查部门,进行内控监督和评价的第三道事后监督和纠正监控防线。同时贯彻“全面、审慎、有效、独立”的原则,使内部控制渗透到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并由全体人员参与,最大限度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

三、以创新手段谋求HS商业银行跨越式发展

“创新求变”是HS商业银行活的“灵魂”,是化解历史难题、解决现实问题的一把“利剑”,同时也是HS商业银行能否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HS商业银行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创新,谋求发展。

(一)观念创新

彻底摒弃原来的因循守旧、粗放经营的保守心态,立足中国、放眼全球,以最优秀的银行坐标杆,以先进的模式为榜样,树立敢为人先、争做一流商业银行的思想和理念。将自身定位于“依托政府、服务市民”,依靠与当地政府、市民的天然联系,树立服务市民百姓、中小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经营理念,打造“服务政府的银行、中小企业的银行、市民百姓的银行”,成为细分市场的相对强势竞争者。

(二)管理创新

全行实行扁平化、流程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成立专门考核机构,研究激励机制,在机构设置、人事管理、考核体系、财务核算、风险控制等方面全面导入现念,做到“机构扁平化、管理精细化、考核精准化、系统现代化”。通过推行存款与贷款业务并重,本币业务与外币业务并重,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并重,积极探索新的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增长模式,实现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增强市场竞争和盈利能力,实现股东、客户、员工价值最大化。

(三)产品、服务创新

为不同客户度身定做适合产品。在硬件上启动“形象工程”,逐步改善网点陈旧落后现象,加大投资力度,对所有网点按精品化模式、旗舰型网点进行更新升级和改造;在软件上推行标准化、规范化服务,让客户体验到比其他银行更温馨、更专业、更个性的真诚服务。

第6篇:商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商业网点;规划;布局;城市

中图分类号:F7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8-0073-02

一、引言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是指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商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充分反映城市商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城市未来商业网点的商业功能、结构、空间布局和建设规模所做的统筹设计。[1]

城市是经济活动的核心载体,因而自然成为商业活动的中心。全社会都在讨论城市经营目的在于如何提高城市自身整体价值,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长久动力。[2]城市经营一项核心内容就是城市总体规划与建设,它包括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而商业网点规划布局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商业区,它们会在不同层面上推动着城市二三产业发展。

制定和实施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是构建一个地区商业发展框架主要手段,也是促进商业可持续发展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商务部积极推动中心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工作,科学合理的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布局,对保障公平市场竞争秩序,创建网点布局合理、业态丰富的购物和消费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将发挥有效作用,势必对城市和谐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3]

哈尔滨市松北区是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 “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城市发展目标中的重要一环,松北区的商业网点布局规划效果不仅影响哈尔滨市的发展战略,同时因其所处地理位置重要性,对黑龙江省西部哈大齐工业走廊和黑龙江北部大兴安岭、黑河、伊春等地区发展也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哈尔滨市松北区商业网点规划既要考虑自身发展需要同时又要做到立足哈尔滨,服务黑龙江,扮演好带动全省经济桥头堡的角色,为全省经济发展做出相应贡献。

二、规划相关因素

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不是孤立的专项规划,不能“就商业论商业”,而是处理好商业网点布局与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持续发展、城市发展等方面关系,做到统筹考虑、科学规划。

(一)经济发展

通过对哈尔滨经济发展状况、消费群体分布和购买力水平分析,应认真确定商业网点数量、规模、档次,避免结构失衡、布局失控等现象,充分发挥商贸服务业的导向作用,更好地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哈尔滨市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重要城市,松北区利用此发展契机及地缘优势配合国家经济政策需要,更快更好地规划其二三产业布局。

(二)产业发展

坚持与旅游、文化、会展、制造等产业的互相配合,联动发展,以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开发新的商业空间,提供新的商业服务,吸引更多的外来消费。通过与其他产业的结合,实现传统商业文化与现代商业潮流的有机组合,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商贸业和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北国水城”理念的提出也为处于水城松花江北岸核心区域的松北区带来以生态休闲旅游发展的新商机。

(三)持续发展

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应符合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环境保护和交通通畅的要求,从而切实维护市民的合法权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在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的同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

(四)城市发展

规划应纳入哈尔滨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发展方向、步骤及实施政策等来确定商业规划布局、业态、规模、政策。任何商业网点的布局以及业态的设置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并具有前瞻性,起到超前引导的作用。

三、规划理论创新

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内容涵盖城市规划、产业经济学、旅游学、市场营销、交通工程学等各个学科,因此必须在规划理念上博采众长、与时俱进,形成现代商业、休闲生态商业、交通枢纽商业“三位一体”的全新规划理念。[4]

(一)树立现代商业理念

城市经济发展,需要现代商业发展需求相适应。除传统的已规划建成的盛恒基自助购物广场、红星美凯龙公司拟投资兴建的大型家具建材广场等商业网点项目外。松北区内有哈大、哈绥、哈黑等高速出口、辐射黑龙江西部和北部城市,路网四通八达,为现代物流体系建立打下基础。得天独厚的地缘条件对价值流通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流通质量起到关键推进的作用。应在此基础上大力规划已建和在建的物流、仓储、批发等项目,诸如位于松北区松浦镇三环路北侧,集家具、小商品、机电、鞋帽、服装等占地面积80万平米批发物流配送中心;松北区滨洲铁路线与哈大高速公路之间的三角地块内,用地面积近四十万平米现代化仓储物流集中区;汇集东北稀缺资源(山珍、土产、果蔬、乳品)的润恒国际特色食品集散地、大型冷库群等。因此松北区商业网点规划应着力发展连锁经营为主导经营方式,推动业态创新。

按照国际商业发展规律,各种商业业态出现具有一定规律性,松北区商业应随着哈尔滨市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提高,积极引进新业态,积极探索和实践业态专业化和细分化,促进业态结构合理化。松北区规划中的金融商务中心,依江而建紧邻松花江北岸,在松北区域总用地面积达13平方公里。该金融中心必将是松北区未来重要商业区域中心之一。另松北区规划的科技创新城,经过近两年的发展,随着创新创业大厦和黑龙江国际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两座地标性建筑建成,也已形成相当规模,科技商业发展后劲势必为松北区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二)增强休闲生态商业理念

哈尔滨被称为“北国冰城”,是因为哈尔滨的冰雪旅游。自2011年6月哈尔滨市政府大力推广发展生态旅游这一主题,提出打造“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的城市新景观,“北国水城”这一城市新名片把哈尔滨夏季松花江湿地旅游再一次推向全国。松北区恰好处于这一核心区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体闲游憩时间增加,已不再满足单纯物质消费,而是去寻找新的价值和人生体验。松北区利用原有的太阳岛月亮湾休闲度假村、黑天鹅度假村及各类休闲度假中心,再加上历史原因形成的渔村品三江名鱼等休闲度假方式。这种需求的多样化给集购物、娱乐、餐饮、交际、游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商业网点提供发展空间,也促使商贸业向体闲化方向发展。位于松北区万宝镇葡萄园园区——绿色蔬菜水果大市场,是发展特色瓜果、蔬菜市场和生态观光旅游购物市场。因此松北区应在未来几年逐步规范和引导这一新商业网点规划布局建设,构建网络化的旅游服务载体,推进旅游服务向景点的渗透,增强旅游服务的功能,带动休闲、生态商业网点布局。

(三)重树交通枢纽商业理念

城市地面公交线路较为集中的区域、长途汽车站点、地铁站点、轻轨站点、火车站、机场、港口码头、高速公路体息区域等城市交通枢纽站点和区域,是城市人流密集高地,应随着这类交通设施的建设、发展,充分挖掘商业价值,配置便捷性的商贸服务业网点,适应乘客购物、餐饮、体闲、娱乐、服务等多种需要。商品交易市场的规划布局应充分发挥城市道通便利的特点,在谋求自身更好发展的同时提升城市景观水平、美化城市形象。

随着松浦大桥、阳明滩大桥相继建成通车,包括预计2013年10月底正式投入使用哈尔滨火车北站及已经在规划中的过江隧道、地铁4号线等逐步建成投入使用,围绕以上交通节点适当规划,积极引导必将为商业网点规划带来新契机。

站在哈尔滨市政府“北跃”战略规划前沿,实现哈尔滨人“一江居中,两岸繁荣”的宏大梦想。松北区树立“以水定城、科技兴城、金融繁城、生态新城、交通捷城”的发展理念,对松北区未来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起着监督和指导作用。

四、规划实施建议

落实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是一项涉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大调控和管理力度,优化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

(一)加强政府调控能力及服务能力

1.依法实施规划,保证权威性和稳定性。将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经法定程序批准实施,使之具备法律、法规效力。依据本规划,进一步做好网点规划以保证规划配套性、可操作性,促进企业参与投资、开展经营,才能更好地引导企业按规划进行选址布点,避免商业网点的开发建设杂乱无序。

2.加强部门间协作,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商业网点规划实施涉及到各部门、各行业,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系统工程,因此要求政府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切实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宏观管理效率,保障规划实施。充分认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作用。

(二)加快商业法制建设步伐,保障商业有序发展

1.健全和完善商业法制。针对哈尔滨市商业领域存在主要问题,松北区应重点加强商业发展规划、网点建设和管理、市场规范等方面的法制法规建设,完善有关商贸服务业的地方性法规,如鼓励连锁经营、商业信息化、规范市场主体、维护合法经营、促进公平竞争,依法强化市场监督管理,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2.规范市场准入秩序。在规划区域内,松北区新建、改建和扩建大中型商业网点,在建设用地、规划选址、建筑设计和开发建设等方面须按照《哈尔滨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和国家的相关规范执行新建大型零售商业设施项目应形成联席会议制,由政府相关部门参加,按照规定批准建设。

(三)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做好招商引资各项工作

1.突出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将重点商业网点项目纳人招商引资工作重点,要广泛吸收国外资本、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共同推进重点商业网点项目的发展。采取主动上门招商、适时举办招商推介会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推介重点商业项目,扩大对投资商的影响力。

2.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一是对重点商业项目进行包装、策划和宣传工作,树立项目品牌,实施品牌战略,推动品牌招商;二是每年根据重点商业项目的特点,策划招商主题,实行主题招商;三是健全招商网络,采取招商、委托招商、以商引商、上门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方式招商;四是搞好软硬环境建设,实行环境招商和形象招商。

3.实施“商业开发商”制度。在商业功能服务区、商业街、商品交易市场、购物中心等重点商业项目中,实施发达国家近十年来普遍实行的“商业开发商”制度,即商业设施建设由具有商业开发能力和资质的专业机构承接。商业开发商应该具有商业开发的经历和业绩,有物业管理的经验和业绩,有与商业经营相关业务的知识和能力,有国际视野和商业设施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志诚,侯 雷.探索有效的规划控制与引导模式——浅议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新的范型[J].城市规划,2011(4):26-29.

[2] 刘晓峰.关于北京、上海商业网点规划的综述[J].商场现代化,2010(32):21-22.

第7篇:商业发展规划范文

一、发达地区商业空间布局的措施

(一)美国

美国是世界拥有零售商场最多的国家之一,零售市场占全国经济的三分之一。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商业网点的规划建设都没有具体政策规定,而是由各城市政府负责。市政府结合本城市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政府对商业网点的把控则通过城市总体规划来实现。

1.制定规划方案,严格执行。美国各城市的商业网点规划一般由职业民众和规划专家组织的规划委员会负责,他们提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方案,供市长或议会决策、受理并审查商业建设项目。此规划按照一定程序制定、审批,一经审批,不得变动,如需变更,要按原程序报批。市政府对商业的规划主要考虑交通方便。而建什么档次的商店主要考虑当地消费水平,由开发商和建筑商决定,规划局只提供有关情况和数据,或提一些参考性建议。

2.等级化和郊区化的布局特点。美国商业等级体系分为八种形式:住宅商业街、社区商业中心、大型商业中心、商业广场、区域性商业中心、时尚/专业店商业中心、经销型商业中心、主题/节日购物中心。其中,商业广场内业态结构丰富,消费者能享受“一次购足”的消费乐趣,全天式经营,聚商环境优越。主题购物中心突出商品或商店的主题,布局于较有历史特色的地段,对游客吸引力大。城市郊区化对其商业中心的发展影响非常重大,美国住宅郊区化加上交通革新,刺激了郊区购物中心的发展,商业分布郊区化的特点明显。

3.以保护环境和公众利益为首要原则。美国商业规划有七个原则:第一,减少交通堵塞;第二,避免火灾和恐慌的产生;第三,推广大众健康和福利;第四,提供充足的光线和空气;第五,防止土地的过度使用;第六,避免人口过度拥挤;第七,促进基础设施、-🔥js1996注册登录、公园的建设。商业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使商业设施对环境带来有益影响,提倡土地及相关资源的综合利用,增强流通及服务的效能,推进新型化城市的发展。

4.重要交通节点位置的商贸空间打造。美国商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交通系统的主干道附近发展购物中心等商业业态,从而构建住宅区到公交站点和核心商业区有着舒适步行距离的功能混合区。

(二)德国

在商业网点建设中,德国一直奉行自由竞争政策。为防止商业网点的盲目竞争,德国将商业网点规划纳入国土发展规划,加大对商业网点的规划力度,同时出台一些专项法规来规范和管理大型商业设施的建设。

1.城市按功能分区,建立日用品就近供应网络。城市按功能划分为专门区、居住区、村庄区、市中心区、工业区、混合区、工商业区等,大型店铺只能在中心区和专门区域设立,小型商业网点可以分布在各区域。每个区域都会建立日用品就近供应网络,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2.很多大城市都以市区为中心放射状规划商业网点的分布。其发展规划中,将该市商业区分为周边地区中心、居民区中心、城区中心、市中心四个等级。不同等级的商业中心,各自承担相应的商业保障任务,见表1。此外,政府专门开辟、适于驾车采购的购物区和商业中心。

表1 德国商业区等级

3.业态结构丰富。保持产品的和服务的多样性,防止过度竞争,同时增加购物乐趣。

4.保持城市风貌和特点是增强城市商业活力和特色的重要因素。德国政府十分注重保护古建筑,将城市古典风貌与商业相结合,以此增加特色商业和提升城市的历史文化品位。另外,德大多数城市以低层建筑为主,禁止在市区内开发高层建筑,以此维护城市的整体面貌。

(三)上海

1.多中心商业空间格局的打造。上海的中心城区根据区位交通、人口分布、消费水平、产业基础和环境条件等综合因素被规划为三个级别的商业中心体系,包括12个市级商业中心,22个地级商业中心和102个社区级商业中心,在上海打造多中心的商业空间格局。3个级别的商业中心布局将上海市的商业活动全面覆盖。

2.新城商贸中心的打造。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新城区的建设造就了上海商贸发展的新格局。根据上海城乡规划体系,上海要建设形成9个新城,将中心城区环抱,同时发展相互错位和互补的产业聚集区,服务于不同区域的人口,承载城市不同的功能。

3.地下商业的开发。上海市的地下商业由来已久,已经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商业地产类别。从地下封闭式到半开放式,从平战结合的防空洞到专门开挖的地下街,从品类单调的路摊到综合性的百货店,总商业面积约70—90万平方米。这些各具特色的地下商业在疏缓地面交通压力的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生活与休闲空间。未来几年内上海市计划将打通1600多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地下网络。

4.商业业态创新发展。上海的商业业态呈现四大态势:一是连锁企业开店速度放缓。伴随连锁企业租金、用工等开店成本快速上升,网点扩张速度呈现下降趋势;二是超市、便利店进入市场细分阶段。为适应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发展,高端超市、精品超市、提供更丰富即食食品和服务功能的便利店等细分业态发展前景广阔;三是百货业探索回归自主经营。四是购物中心向社区和郊区发展。随着上海加快推进社区商业中心发展,社区型购物中心迎来快速发展机遇,未来新建购物中心发展重点将移向新建大型居住社区和郊区市场。

二、我国城市的商业布局现状

商业网点规划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和民众对商业网点规划的意识不强。2001年,原国家经贸委才提出商业网点规划的工作,之后相继印发了《关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2012年,商务部《城市商业中心等级划分》(征求意见稿),为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提供了指导性的意见。从以上措施可以看出,我国商业网点规划并未纳入法律法规中,只是一些指导意见和通知,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力。

目前,国内大多城市都已制定商业布局规划,但商业布局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符,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政府在审批大型商业设施设置时,不考虑实际情况,大多拍脑袋决定。商业规划形同虚设。

近些年,我国商业网点数目增长迅速,但商业服务设施大都集中在老城区,而在城市扩展的新开发地区设施分布明显偏少,滞后于城市发展。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方面大多数地区商业网点总量不足,商业流通设施建设不足;另一方面结构性矛盾严重,业态结构比例失调、大中小商店发展不均衡、布局的不合理导致商业企业盲目竞争,商业区交通拥挤,商业网点的建设与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协调。

三、发达地区商业布局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和德国在商业布局已有近百年的经验,而上海是国内商业空间布局的典范。因此,对美国,德国和上海地区的商业空间布局进行分析,为完善我国商业网点建设的管理制度提供借鉴。

(一)制定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加强规划的执行力度

大多商业规划商业网点规划要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居民消费水平市场容量、布局、规模结构、辐射范围,既要方便人民生活,又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将商贸业空间发展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与市区建设同步,使其具备法律和法规效力。

(二)构建合理的等级体系

对于不同消费人群和定位,德国、美国和上海在商业布局中都规划不同等级体系以满足各种需求。我国城市要特别重视商业网点的分层布局,既要有为市内外服务的城市商业中心,也要有为城市的较大区域和其邻近区域服务的区域商业中心,还要有为市郊城镇服务和生活区的郊区商贸中心、社区邻里中心等,形成大小不同类型的商业群。这种层次有别的“多中心”的布局结构,能更方便消费者购买的需要,也是现代城市商业布局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交通节点的商业空间立体开发

针对各类枢纽站点不同的需求和特点,重点发展大型枢纽站点,集中考虑沿线商业布局,是美国和上海等城市的成功经验。我国应抓住地铁、高铁等大型交通项目建设商机,优先发展交通节点商业,强调地下与地面商业的融合。地下商业的开发,将有助于解决城市发展进程中的许多瓶颈问题。例如通过建设地下商业街道来疏导地面拥挤的消费人群,达到交通便利和美化城市的目的。

(四)注重商业布局与历史文化的有机结合

第8篇:商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商业系统;消费需求;规划;分析

中图分类号: F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商业发展和布局在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形成不同特征,当前急需探寻新消费需求下的商业规划具体指引。传统规划体系对于商业发展指引的空缺,导致了许多传统规划商业中心与现实发展的错位和脱节;纯粹市场开发导向的商业规划对于区域的整体发展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需要对在市场经济和消费时代特色特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区域商业布局的战略性通盘考虑。

当前阶段我国城市商业系统规划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以消费促进城市商业化规模的形成,是商业规划的主要依据。但目前我国城市商业区域规划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商业资源在城市配置不合理,使得商业区无法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持。

城市商业系统规划布局缺乏整体性

我国城市化进程在进入新时期以来,城市人口在近期内激增,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原有的老城区功能结构定位就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这就使得城市原来的商业区经济覆盖面减小;另一方面,新城区建设会通过新建商业区等方法,对城市商业区进行扩展,但这种商业规划方法使很多商业网点形成孤立的单一商业地点,使各个功能区的商业点之间无法形成直接的联系,从而无法从根本上促进城市的商业消费。

城市商业功能区的组成要素众多,其中包括商业点、商业机构以及商业服务场所,商业区域的布局规划需要考虑到城市其他功能区配合与协调的因素,商业区域的规划与发展需要大量消费者的经济力进行承载与支持,因此商业规划布局必须与城市其他功能区的规划相协调。我国现阶段大多数城市的商业规划布局都比较混乱,商业布局与城市的整体规划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商业区域规划无法通过其他功能区的经济消费状况来带动商业功能区域发展模式的提升,而商业功能区无法从城市功能定位中获得充分的商业价值,也无法带动城市经济的活跃。

城市商业系统规划理念不健全

城市商业系统规划需要遵循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于我国城市发展的模式表现比较不均衡,尤其是城市发展过快导致的城市功能区发展不健全,城市规模单方面仅仅追求速度指标,没有充分考虑商业配套设施与社会购买力对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影响。城市商业结构设计需要根据城市的消费变化情况进行参考,以社会购买力作为发展城市商业的重要标准,可以说,城市在承担相应的商业消费水平的情况下,才能决定商业功能区的范围,以及商业功能区的消费情况,通过对消费、商业化的循环运作,能够使城市商业功能结构以正常的循环水平发展。

缺乏对新兴消费背景的关注与应对

真正从城市整体角度关注的商业规划开始于商业网点规划,编制主体通常是经委、商务局等商业主管部门。由于掌握了主要招商和市场信息,这类规划大多基于项目导向,形成等级状的“商业结构”,目标在于现有项目的具体落位,偏重的是“布点”。虽然对于项目引导具有较好的落地效果,但由于其与城市空间规划缺乏沟通与整合,与周边居住、公共等用地的互动关系鲜有研究,从整体上来说,网点规划对用地空间关系考虑不足;从单个项目来说,又缺乏从市场需求、适用人群、消费习惯等消费行为角度的分析和引导。

消费时代城市商业规划的探索

关注消费时代背景下的需求

消费时代,单一化的消费模式开始向个性化转变,多元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开始产生。人们不再注重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消费模式,而是更注重自身感受的满足。于是符号消费、体验消费、时间消费、空闲消费等一系列新兴而多样化的需求开始出现。注重身份象征和文化认同,注重亲身体验与精神满足,注重时间安排与一体化行为过程,注重空闲利用与时间紧凑衔接安排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重点。

商业业态类型及布局的特点

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与市场化的建设主体,使得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兴个性化商业业态形式,如:①以“符号消费”为导向形成了酒吧街、小资弄堂、文化艺术商业街区;②以“体验消费”为导向的游乐场所,度假街区等;③以“时间消费”为导向的一体化商业综合体、大型HOPSCA等商业业态;④以及以“空闲消费”为导向的诸如空港经济区、沿路商业街区以及郊区商公园等。

多样化的商业业态布局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城市中心,地区也开始受到了商业发展的广泛青睐。城市中心区,尤其是老城中心,通常强调场所的品味营造,面向步行者的文化型商业空间兴起,例如上海的新天地、田子坊等。新城或者新区中心则强调特色化、综合化,结合交通枢纽与景观环境的特色商业综合体和街区成为主要特征,如苏州圆融广场、英国的米尔顿凯恩斯购物广场等。郊区则更多形成专业化、专门化的商业商贸中心,如奥特莱斯等。

充分把握现代商业规划的发展特点

城市商业规划发展需要根据城市商业条件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商业网点的形成。发展以及商业区域的整合进行分析,商业网点的形成是通过商业个体对区域面积形成商业辐射的带动作用下,逐渐使多个商业点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从而成为商业网点的统一整体。在城市商业系统规划的过程中,就需要充分把握商业功能区的级别和类型,合理规划商业区对城市产生的经济辐射效应。当前城市现代化商业网点配置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城市功能区域的消费能力设置商业规划的级别,如城市商业网点密集的地方可以联系成商业中心,商业点辐射范围重合的地方可以联结为商业网点,商业化建设必须优先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以城市商业功能区的层次性建设来促进城市商业水平的均衡发展。

不同结构等级、规模的商业中心往往根据区位、服务人群和服务重点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模式类别。城市级或地区级商业中心,既要充分满足本地人的购物、休闲消费需求,又要通过特色打造,吸引区域内人群的目的性消费;组团或次区级商业中心,主要满足组团内部商业需求,以本地服务为主,用地功能相对混合,商业用地比重大于50%,功能构成相对综合化,时尚消费结合日常消费;片区或社区级商业中心日常消费为主,通常结合传统居住区或是新兴交通节点,形成混合式的商业布局;特色级商业中心主要服务区域型人群,需要充分结合高速公路交通、文化、景观等特色资源要素布局。

重视文化传承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商业,商业的兴盛决定城市的繁荣。城市商业系统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依据城市的过去、现在,对城市未来的经济、文化予以谋划。而传承是规划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传承观念就是重视文化对城市商业的影响,赋予商业规划以文化特色,体现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商业规划的有机结合。在我国,各城市大多有非常厚重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都是本地区商业网点规划建设的重要支撑。不仅如此,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最终落脚点是适应城市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消费需要,包括居民文化消费和休闲娱乐消费需要。

综上所述,在现代消费背景下,注重不同情景差别化引导是城市规划视角下商业系统规划操作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郭璨.城市商业规划应彰显人文关怀——访北京首商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曹伟[J].城乡建设,2011(5):38-39.

第9篇:商业发展规划范文

内贸规划是转变政府职能应当重点加强的工作,也是内贸工作的重要基础。发展规划以促进国内贸易总体发展为主要目标,主要阐明国内贸易发展战略,是内贸规划工作的统领。专项规划依据发展规划制订,突出一定时期工作重点,是内贸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点规划依据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订,是内贸规划工作的基础。按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要求,通过科学规划引领国内贸易又好又快发展,对扩大消费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引导生产发展、加强宏观调控、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加快推进规划制订,商务部要求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精选规划编制单位,广泛征求意见,科学组织论证,增强各类规划的前瞻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协调性,尽快形成以发展规划为统领、专项规划为重点、网点规划为基础的内贸规划框架体系。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尽快完成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要在2013年9月底前完成内贸发展规划制订工作。省级和中心城市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各地要按照《规划》和相关区域发展规划,协助商务部制订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和11个主要商业功能区建设实施方案,积极配合做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设计工作。有关城市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快推进网点规划制订工作。到2015年底,基本完成县级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

下一步,要切实抓好规划实施。各地要制订本地贯彻落实《规划》工作方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要逐条分解《规划》目标任务,逐项细化工作措施,明确时间进度和质量要求并给予工作保障。各地要按照商务部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继续做好专项规划贯彻落实工作。要加强不同区域、不同层级和相关领域规划的衔接,特别是要指导城市商务主管部门认真做好网点规划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衔接,建立网点规划建设管理联席会议制度、会商机制等,适时商业网点建设指导目录。要重点推进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地方立法,加强本地与内贸规划相关的统计和标准制订等基础工作。

落实规划,各级商务部门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大力加强部门协作,抓紧完善流通网络规划、加大流通业用地支持力度等政策;协调落实财政支持政策,保障内贸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积极争取科技政策,促进内贸规划工作和内贸行业创新发展;努力改善融资环境,促进中小商业网点发展。同时,按照《商务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的通知》要求,抓紧落实现行的财税、金融等配套扶持政策,促进内贸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