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理念下新农房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绿色建筑理念下新农房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绿色建筑理念下新农房设计

一、概述

随着当代农村城镇化发展,各个地方的传统民居面临升级换代的需求,现代农房应运而生,就在今年,国家提出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结合农村扶贫的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农村集中居民安置点、新农房建设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同时,在当今倡导低碳生活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不仅在农村地区强调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尤其是土地以及诸多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利用,而且注重农房居住的舒适性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关注功能适应、结构安全,民族文化传承等新农房设计显得尤为必要。在我国高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中,开设了《中国民居》的理论课程,为改变传统高年级理论教学不能有效指导学生创作实践的问题,我们在完成基本理论教学同时,根据时展的特点与需要,在教学课程中进行《新民居设计实践》的课程设计,其内容主要包括现代功能适应与空间重构、现代材料与地域适宜技术结合、能耗技术创新与居住舒适度提升、民族与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方面。我校教学改革结合凉山彝族地区农房实际社会需求,在《中国民居》课程教学中加入实践环节,开展了融合绿色建筑理念的彝族新农房课程设计实践,为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二、融合绿色建筑理念的彝族新农房课程设计实践的意义

(一)《中国民居》课程设计的提出符合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时代性需求

当前,农村城镇化迅速发展,乡村规划与农房建设的发展机制却很还不健全,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急需科学的规划与设计理论体系指导以及可行的技术措施支撑。首先,农村住宅设计常盲目照搬城市类型的住宅平面与风格,很少根据农民自身的生活、生产需求和行为要求出发,这就亟待展开专项调查、再进行设计与研发。其次,现有农村住宅多为农民自建,用材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平面布局不合理,常导致农村住宅性能差,建筑空间品质不高,建筑风貌也考虑较少,特色彰显不足。最后,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农民无意参与农村整体环境的营造,住宅布局分散,院落空旷,土地利用率低下,无法保障农村可持续健康发展。针对上述农房建设中所出现的具体问题,我们认为应充分考虑农民特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将节约上地与创造优美的生产和生活空间、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打造一种新型的具有地方特色、能够凝聚“乡愁”的农村住宅模式,实现健康、和谐、节地、节能、可持续的人居环境目标。因此对该类课题进行教学研究颇为必要。

(二)《中国民居》课程设计贯彻建筑学教学“应需而教”的原则

《中国民居》课程主要是系统介绍各个地区的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的起源、形成和演变,乡土建筑的布局结构和成因,乡土建筑的典型形制、风格与社会意义,对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的教学更多是“照相式”的展示和艺术欣赏。但是建筑学专业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与较高的专业技能,掌握相对完整的专业基础知识是最基本的要求,更重要的还要培养学生开展专题研究的能力,具有综合人文素质。由此,我们应依据当代农村城镇化与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课程中设置“新民居设计实践”课程设计,解决农房建设中的设计问题。

(三)《中国民居》课程设计需要在美丽新村建设中推广绿色建筑技术

我国当前开始从粗放型转向可持续发展发展方式,建筑设计教学也需要融入绿色发展理念,课程通过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宣传,充分利用彝族地区太阳能、风能以及石材、木材等地方材料,采用耐震的结构形式和平面布局,提高房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实现建设田园牧歌、秀山丽水、和谐幸福的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设目标。

三、课程设计的主要思路与技术指导路线

(一)课程设计教学时间、学时安排

本科生的《中国民居》课程,各个-🔥js1996注册登录虽然不一样,但多将本课程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或四年级上学期,一般为32学时,个别-🔥js1996注册登录是24学时,采用1-16周或者1-8周短课程方式,其课程设计应在教学量中占比达到1/3,大约8-10学时,课程设计辅导周应大于2周。在课程中期布置设计任务,通过理论学习,加课程设计,能较好融合贯通专业知识,形成创新能力。

(二)课程设计内容的选择确定

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彝族新农房”课程设计任务书,在内容上提出了设计要求,首先是面积指标的限制,按照新农村节地规范,人均占地不大于35平方米;其次是开展气候性适应设计,将节能率提高到50%;第三是空间建构方面,提出了不同农村业态的差异性,分成了纯务农型、底商型、加工经营型、综合型等,按照各自的工作流线,适应农村新业态,组织新空间构成;第四是,在建筑文化传承方面,要求在宗教信仰、立面装饰、色彩与彩绘配置方面,传承彝族建筑文化。在教学组织方面,设计任务书采用分组分型差异化布置,也就是,班级分成若干组,每组在业态选择上体现差异,同时在服务人口方面,也就是用地规模上体现差异,分成三人户、四人户、五人户及六人及以上等类型,使得方案具有一定工程应用价值。在教学研究中,设计任务书还要求根据当代集中居住的需求,例如安置点、居民点、联建房等农村城镇化建设实际,进行农房组合空间的设计,综合解决城市设计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达成度和教学要求

根据当代彝族农房建设的新要求,我们希望在农房设计中,融入绿色建筑的理念,解决现实的社会需求,提出了四个方面达成度,对教学成果提出了四个基本的要求:功能的实用性:农房空间需求紧贴现代农村和彝族地区农业的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合理布置现代农机具、农业加工业等需要的空间,同时按照现代家具的常规尺度设置房间大小,满足独立卫浴的空间需求以及三代居的潜在空间延性,合理进行空间组合设计。空间的多样性:提供多种用地类型、多种用地形状、多种院落出口形式以及彝族建筑风格,让居民结合当地情况,进行多方面选择。文化的传承性:彝族民居风格特点鲜明,提取借鉴传统彝族建筑中的精华,如气候适应性、空间形态、材料色彩、装饰符号,结合现代的生活方式,运用现代技术,呈现出具有彝族风貌的地域性建筑。技术的绿色性:农房要满足抗震设防要求,紧凑布局并降低体型系数,节地节材节水节能,采用地方建筑材料与适应气候的构造做法,充分利用凉山州太阳能资源丰富特点,融合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实现绿色能源的科学利用。

(四)设计教授方法与技术指导路线

《中国民居》课程设计是在本科生高年级中进行的,需要强调设计的分析与研究性,重在训练学生处理实际设计问题的综合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是老师指导、督促学生按照指导书的要求在数周内完成设计课题。而“彝族绿色农房”的教授方式应当区别于以往一些课程设计的教学方式,应该以“对民居原型调研分析+小组合作交流+设计过程控制”的方式来进行。在该课程设计的教学中,教师应对彝族传统民居进行基础知识普及,将彝族传统民居中聚落空间布局、平面布局形态、装饰与建筑文化等特征进行总结;同时要对当前农房的实际需求进行文献调研和分析,通过相互交流与合作来促进对农房设计问题多方面的理解,从生态、形态、情态三方面进行再生设计思考,从空间建构、功能适应、性能提升、文化传承四个方面探寻设计问题的实质,改变以往那种“轻过程而重结果”的倾向,真正强调理论教学和实际设计之间的联系,进行设计思维的科学训练。

四、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与成果

2018年6月,依托西南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2014级《中国民居》课程,布置了“融合绿色理念的彝族新农房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思想是,贯彻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坚持乡村振兴战略与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相结合,强调彝族新民居要从选址、运形、建构、装饰、用材、文化六个角度思考其营建智慧;根据农房业态进行功能适应性设计,按照家庭人口构成,结合高山、坡地、谷地等常见地形,分类开展彝族新民居方案设计创作。在组合形态上也制定了联拼、独栋、等组合形态,共完成方案创作60余个。我们在课程设计初期非常注重强化学生实地调研分析的环节,无论是功能适应还是文化传承,不断激发设计组学生合作交流的思维效能,严格设计步骤,充分发挥过程教学的作用。根据课程设计完成的作业成果比较来看,从整体上而言,各个方案在当代农房的功能适应、空间建构、结构选型、性能提升、文化传承与风貌延续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教学目标达成度比较好。可以说,通过此次课题的训练,促使大部分学生对彝族农房的发展问题有了更切身地理解,也使得他们处理实际农房建筑、环境营造、结构技术等方面问题的综合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五、结束语

在当今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热潮中,传统民居新旧更替、旧貌换新颜的农房工程遍地开花却又参差不齐,“彝族新农房课程设计”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不仅对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积极回应,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同时对彝族地区农村农房建设具有极强工程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在《中国民居》课程教学中加入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对课程设计的训练目的、教学组织、技术要求提出了一些想法与建议,同时结合指导教师团队的实际教学过程与体验,对该课程设计的实际教学效果进行了概要阐述,目的是促进和完善建筑学课程教学,培育出符合当前建筑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建筑学专业本科人才。

参考文献:

[1]石涛,侯克凤,陶莎.中国传统民居概论课程教学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4(2):105-108.

[2]钱才云.对于“旧建筑更新改造类设计课题”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开展的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0(12):104-105.

[3]闫秋会,南晓红,李安桂.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4):94-97.

[4]唐孝祥,唐封强.推进乡村振兴的民居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研究———第23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综述[J].中国名城,2019(02):88-91.

作者:成斌 刘冲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js1996注册登录

相关热门标签
相关文章阅读
相关期刊推荐
精选范文推荐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