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外历史故事范文

中外历史故事精选(九篇)

中外历史故事

第1篇:中外历史故事范文

【关键词】 历史故事 初中历史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8-040-01

在我国现行的课程体制及大纲中,学生第一次真正接触到的历史课程就是初中历史课程。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对于古今中外的历史充满了好奇与不解,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历史总是蒙着一层薄纱令人捉摸不透。初中生学习历史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课堂上老师对于历史知识的讲解;二是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学习;三是课外进行自我学习。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使得学生出色地完成初中历史课程,就必须激发学生对于历史这门学科的兴趣。历史故事在课堂中的有效、适度运用可以帮助老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听讲的注意力,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本文从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的重大作用、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的原则以及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几方面对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讨和剖析,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起到的重大作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适当地穿插历史故事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利用这种形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地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授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将所学的历史知识改编为趣味历史小故事,使得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集中精力、开发思维、主动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但是,此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不是所有的历史故事都符合课堂教学的作用,在故事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教师在选择时应使得故事与所学知识具有紧密的联系,具有互相支撑的关系,从而达到让学生在故事中更好地进行学习的目的。

2. 将历史故事教学方法引入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的原则

2.1保证所引用历史故事的真实性

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历史故事的真实性,教师所选用的历史故事必须符合史实,与史料中所记载的内容高度一致方可在课堂中进行使用。否则会为学生后续的历史知识学习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对于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历史故事要严格防止杜撰,在不影响基本史实的情况下可以有部分想象与编撰的成分,但要将这些部分对学生做详细说明。

2.2保证所引用历史故事的趣味性

对于调动课堂气氛与提升学生学习效率而言,历史故事的趣味性是极其重要的,教师所选用的历史故事应具备情节富有趣味和一定的新鲜感。与此同时,教师在讲授历史故事时应注意自身肢体语言的运用以及叙述语气,力求通过教师生动的讲授可以让学生获取有用的知识并提升学习兴趣。

2.3保证所引用历史故事的针对性

教师所选用的历史故事必须具有针对性,即与课程内容高度切合。历史故事的主要内容与课程联系紧密,才能起到帮助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知识学习的作用,使学生在听讲故事的过程中慢慢进入学习状态,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故,历史故事必须与教学主题一致,才能对学生的史学意识进行良好的培养,才能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将历史故事进行准确、有效的运用,才能使教师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达到学习目的。

3.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3.1用历史故事进行新课的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伊始的效果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历史故事具有多种来源,教师可以从多种典籍中查阅到符合课堂教学要求的趣味历史故事,例如文学作品、史书、诗词、典故等一系列书面记载。在开始正式的课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当中,并依照故事中所涉及的历史知识进行相应的学习。

3.2 向学生提问有关历史故事的问题作为课堂的开端

在教师进行历史故事的讲述后,应结合故事内容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通过翻阅课本或互相讨论的方式进行回答,最终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解答并做相应的讲解,这一方法与用历史故事进行新课的导入有部分相似之处,但仍旧存在差别。后者是教师讲述故事并引入课程主题,而前者则是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程主题,两者的主体不一。同时,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将历史故事与课堂讲授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并使用历史故事作为课程的结尾。

4. 小结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达不到规定的标准,是初中生对于历史课程进行学习的现状,也是提高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在具体的历史课堂中,教师可适当地将历史故事引入课堂,在大纲中所规定的历史知识中穿插趣味历史小故事可以大大的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节课堂气氛,加强学生对于历史知识地理解和掌握。在历史故事的作用下,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汲取知识,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金玲.浅谈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灵活运用[J].新课程

导学,2012,19(5):12-13.

[2] 徐侠.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2,51

(23):24-25.

第2篇:中外历史故事范文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初中教学;历史课堂

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不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刻,通过历史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发展历程,更好地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初中生个性活泼,容易被新奇的事情吸引,运用故事教学法进行讲解,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将理论性知识通过有趣的方式讲解出来。

本文结合我国初中历史的教学情况,简单阐述运用故事教学法的作用,并提出科学的对策,为学生历史文化修养的提高作铺垫。

一、故事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第一,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诉求。初中生性格活泼,对外界具有好奇心,故事教学法是一种将理论知识赋予特点的教学方法,通过故事引入教学,能够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初中生的心理相契合,从而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并变抽象内容为生动具体的案例。

第二,讲故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契合。近年来,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教育教学不断革新,人类的历史就是故事的开端,很多文化、传说都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故事中凝聚着人们的智慧和生活,以往的历史教学只知道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然而,初中历史课程通过故事的讲述能够更好地贯彻素质教学理念,从而与现代教学结合起来。

第三,故事法的有效运用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用故事的讲述方式开展教学,一方面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复杂的内容进行清晰化处理。比如,在中国近代史中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内容,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讲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涌现的很多中国共产党人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故事,让学生加深理解。

二、故事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1.利用故事导入教学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多以回顾为主,上课初始就引入教学的重点,这样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通过故事的讲解引入历史课程,可以直接带学生进入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中。例如,唐朝历史久远,理论知识丰富,只知道背诵教学,会影响学习的质量。若通过“安史之乱”的讲解,述说唐玄宗“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故事,直接引出唐朝灭亡的原因,就能一步步引出教学的重点,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将历史故事穿插于教学之中

据调查显示,很多初中生看待历史课程的眼光存在偏差,认为历史学习就是死记硬背,不断地重复背诵事件时间、人物、意义,导致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将历史小故事穿插于教学中间,能够把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跃课堂的气氛。比如,通过“鸿门宴”“四面楚歌”等故事,为学生还原楚汉之争中的重要史实,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之感,更好地了解刘邦、项羽“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事件,激发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利用历史故事结束课堂

结束语与导语都是课堂重要的组成要素,可是在课堂收尾的时候,很多教师却过于慌乱,影响了课堂效果。针对这样的现象,通过讲解历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结尾,能够起到“善始善终”的作用,并缓解整节课听下来的疲惫感,扩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述秦国的“商鞅变法”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结束的时候给学生讲述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学生就对商鞅的诚信品质有更好的认识。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教学的最后让学生轮流讲述历史小故事,从而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让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给他们创造更多参与的空间。

总而言之,历史课程是初中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W习热情,不利于弘扬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下,初中历史教师可以灵活地将历史故事引入课堂教学,在教学的开始、中间和最后阶段都很好地讲述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景 欣. 试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历史故事的有效途径[A]. 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第3篇:中外历史故事范文

【关键词】历史故事;高中历史;教学;课堂;教师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可以作为有效衔接教师与学生的一种媒介和纽带,可以说在历史故事的辅助教学之下当前的历史教育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使得历史课堂上师生的交流更加和谐、也使得学生可以找到更加适合历史学习的方法。虽然历史故事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的时间已经不短了,但是在应用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本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历史故事也变得生动不起来了,整个课堂讲的历史故事总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

一、历史故事引入到高中历史教学的作用及意义

历史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趣味性,而趣味正是能够很好吸引学生的一个先决条件,学生学习往往是认为有趣,才继而产生兴趣,才会继续去探究历史;第二学生在听历史故事的时候,掌握和理解知识就变得简单了,学生就会将历史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兴趣,进而出现获取历史知识的欲望,主动的去构建知识体系,最终在历史故事中实现高效、快乐的良性学习的一种循环。第三,历史故事穿插于高中历史教学课堂,能够保持学生始终处于注意听讲的状态,历史故事的穿插能够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思维受到刺激,让他们觉得历史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另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历史故事还利于学生价值观及情感教育的开展,例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引入的一些伟人的故事,就可以让学生们感知到他们的爱国热情、英勇的事迹,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当前历史故事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分析

1.历史故事脱离教学目标

例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往往喜欢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历史故事来述说,然后通过历史故事引导学生去了解当时的时生了哪些历史事件,例如教师在讲授三国鼎立的时候往往就会选取曹刘孙的博弈、魏蜀吴的竞赛等做为故事主线,按照故事告诉学生当时发生了什么,这就会让学生觉得三国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在设计中完全没有体现出教学目标及学生历史学习的功能及价值。

2.历史故事的选取典型性不够

历史是非常严肃的学科,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所选取的历史故事也必须要具有启发性和严肃性,但是很多历史教师在选取历史故事的时候往往会从网络上或者是电视剧上选取一些杜撰的段子,这些段子往往存在着虚假的成分,典型性不强,很难与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使得历史故事的应用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3.在运用历史故事的时候忽略了引导

教师在运用历史故事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历史史实的讲授,但实际上历史故事本身很多都是一些传说、典故、夜市等,真假是很难辨别的,那么作为教师来说则应该引导学生敢于对历史故事进行质疑,让学生冲破思想的桎梏,积极的参与到历史故事的讨论当中,培养历史思维。但是当前教师利用历史故事进行教学基本上都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引入教学等,很少有教师去引导学生对历史故事进行质疑,甚至有的教师还害怕学生对自己所讲的历史故事有所质疑,影响到其授课的推进。

三、将历史故事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1.利用历史故事进行课程悬念的设置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利用引人入胜的故事进行课程的开端能够让学生从课间休息状态迅速的回归到课堂,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在利用历史故事进行悬念设置的时候应该注重所设置的悬念必须要包括人物民航晕、故事结果及能引起发生的奇特原因,例如在讲授大泽乡起义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首先可以用《过秦论》当中的故事引入,让学生思考故事当中的陈涉是谁?陈涉是在什么情况下组织农民揭竿起义的?他所领导的起义为什么可以取得成功?这些问题都能够将学生引入到历史知识的讲授当中,让学生产生探究问题、揭晓答案的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其历史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

2.在教学中合理的进行历史故事的穿插

很多学生都觉得高中历史教学枯燥、乏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的穿插一些历史故事,加强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面。例如在讲授北洋军阀割据历史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穿插一些关于吴佩孚的故事,然后针对历史故事向学生抛出一些关于吴佩孚和北伐战争、时代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探究问题的答案,从而学会利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当时社会上所存在的军阀割据。

3.注重历史故事的选择的典型性

教师选择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故事要想具有典型性,那么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紧紧的围绕着教学目标去在众多的历史故事中去选取适合教学、能够对学生启发的历史故事;其次教师还应该注重历史故事选取的来源,我们知道当前很多的电视剧都是经过改编的,或者是压根就是杜撰的,那么这些来源于电视剧及电影作品的历史故事真实性就非常差,甚至有的还与科学相背离,那么作为教师在选取历史故事素材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去从这些内容中选取,而应该选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有记载或者是历代口口相传的一些历史故事;第三教师所选择的历史故事还应该能够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有一定的关系,可以是利于引出教学重难点、也可以是能够解释重难点的历史故事。

4.要注意透过历史故事引导学生的质疑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已经趋紧成熟,所以教师应该站在学生思维的角度去进行教学,我们知道很多历史故事实际上都是存在一定的可怀疑地方的,那么实际上教师是可以引导学生对故事当中的一些存在歧义的地方进行大胆质疑的,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在讲故事的时候利用语气加强、利用问题等引导学生对存在歧义的地方质疑,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针对存在质疑的地方进行讨论,使得学生逐渐的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及勇于质疑的态度和精神。

四、总结

历史故事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当中对学生、对课堂、对教师来说都有着一定的意义和完善作用,另外历史故事应用到历史教学当中时间也是比较长的,但是在应用中仍旧存在着脱离教学目标、历史故事不够典型、教师很少引导学生对历史故事质疑三大问题,那么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教师利用历史故事进行课程悬念的设置、在教学中合理的进行历史故事的穿插、注重历史故事的选择的典型性、注意透过历史故事引导学生的质疑。

参考文献:

[1]焦素娥.历史故事的现代演绎电视剧《赵氏孤儿案》的叙事视角与艺术价值.中国电视,2013.10.41-44.

第4篇:中外历史故事范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故事 课堂教学

一、历史故事的来源

(一)利用教材选取故事。

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有许多故事可供教学中使用,例如《三顾茅庐》、《草木皆兵》、《破釜沉舟》等成语故事都是非常好的教学素材。这些故事的特点在于生动有趣,主题明确,而且这些故事有的已经通过电视媒体传播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这些故事。例如,对于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很多学生都是通过电视剧《三国演义》略知一二,如果教师能增加当时时局的分析,这无疑使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能让学生更为深入的认识三国局势的认识。

(二)从课本出发创编故事。

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创编故事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还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创编小故事。例如,郑成功这一历史事件可由学生依据的文字描述来创编小故事,使得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两岸问题的认识。

(三)以热点事件为故事源泉。

热点事件大多能引发人们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将热点事件以故事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讲解,无疑会提高课堂氛围并增强学生了解历史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如电视媒体热播的《宫》、《步步惊心》等“穿越剧”吸引了广大青少年的关注,这些历史剧大多是根据小说改编而来,有的剧情是真实的,也有些内容是虚构的。特别是那些虚构的剧情可能会误导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因此,教师可利用课堂教学的机会重新让学生认识历史,正视历史。

二、历史故事选取的原则

(一)真实性。

小说、电视和网络中“历史成分”特别多,但这些内容都是小说家以历史故事为蓝本辅以丰富的想象创作而成。因此,学生透过这些媒介接触到的“历史”都是虚构的,这对学生学习历史带来一定的影响。历史故事必须以史料为根据,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推理。因此,真实性是故事教学的首要原则,选择故事要以史料和史学研究成果为基础。

(二)趣味性。

故事教学的最原始动力是趣味性,教育家朱熹曾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故事的趣味性是故事引入历史课堂成败的关键,趣味点的高低决定能否引起学生的注意。有趣的故事不单单是其情节曲折,内容生动,还必须能打动人心。

(三)针对性。

最常见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接受式”教学方法,即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以故事的形式引入课堂教学中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主要的是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材料。这就要求选择故事时要紧扣教材和教学主题,主要结合课本的内容来增补故事。历史课固然离不开历史故事,但是历史课又与故事课截然不同,如果抛开课本来讲野史故事,虽然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但同时又可能会失去历史课的教学价值。

三、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故事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对于初中生而言,大多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教师能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可能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随后再衔接新课的内容,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和共产党成立》一课,教师可先讲述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的故事,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何如此设置,再讲解54门礼炮是代表,28响是纪念中国共产党28年浴血奋战。最后,再引导“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纪念和中国共产党成立?”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教学过程中穿插故事。

适当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故事,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初中历史教材中提到的鸦片战争,这节课的重要知识点是讲述清朝闭关锁国的程度以及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单纯讲解清朝在鸦片战争时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可能课堂就会非常枯燥,学生听起来也会觉得乏善可陈。反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穿插一两个小故事来阐述鸦片战争,也许教学效果就会大有不同。例如,可以讲述有关道光帝的一个小故事,当时中英已开战两年,道光帝有一次问道:“英吉利是否与俄罗斯接壤”、“英吉利地方周围几许”等非常问题。透过这个小故事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当时的清政府在信息上是多么的闭塞,同时也对晚清的闭关锁国带来的影响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三)小故事深入浅出,轻而易举化解重难点。

初中生的年龄大约在12-16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大多把历史课看作一门非常轻松的课程,他们对于历史的学习更多的是感性认识,通过小故事的深入浅出来化解重难点,课堂教学效果可能会有较为明显的变化。例如初中历史教材中提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知识点是相当复杂的一个概念,在课堂教学可穿插小故事来剖析该概念,如:外国人可以审理中国的官司,而外国人犯罪,在中国领土却无权制裁;中国的富裕地带都被外国人占据等等。这些小故事都能反映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被殖民统治的状况。

参考文献:

[1]王铎全,韦少波.中学历史教学法参考资料(摘编)[M].上海:上海社会科-🔥js1996注册登录出版社,1986.

第5篇:中外历史故事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故事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89

中国、世界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故事作为历史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合理巧妙地穿插运用历史故事,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不小的作用。

一、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历史博大精深,内容庞杂,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加之历史严肃沉闷的课堂气氛,也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不浓。这就给日常的历史教学带来较大的困难,课堂的教学质量较差。学生的兴趣不高,在课下更加难以投入更多的时间来丰富自己在历史方面的文化知识。

2.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质量不高

虽然不少-🔥js1996注册登录实行了新课改,但是在高中-🔥js1996注册登录里,灌输式的魍辰萄б廊徽季葑胖鞯嫉匚弧8咧欣史教学任务重、时间紧,许多教师为了追求教学质量,在课堂上对学生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课后消化,而事实上许多内容都没有被学生真正理解,大多数学生都是一知半解地记下笔记应付考试。另外,由于历史具有不可变更性,有些历史知识需要学生记忆,因此大多数教师忽视了对历史教学的创新,甚至是一套备课方案使用许多年,这就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二、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许多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会“疯狂”地追赶教学进度,往往在课堂开始就直奔主题开始向学生灌输各种课本知识,而此时许多学生的注意力还没有完全集中到课堂上,这样教学只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其实上课伊始教师可以采取讲历史故事的形式引出主题,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渐渐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当中,如此便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同样地,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重难点,教师同样可以运用历史故事加以讲解,将复杂的课本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历史故事,帮助学生理解的同时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避免学生因为知识太难产生负面情绪,消极对待学习,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恰当引入历史故事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学习更是如此。因为学习历史事件通常都是了解其背景、经过和意义这三个部分,学生对此容易产生抵触的情绪。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穿插讲历史故事,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毕竟大多数的历史故事都是十分具有可读性的,这可以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主动去思考历史问题。这就使原本沉闷的课堂有可能融入更多的思考讨论的声音,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提升。学生在分析、比较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将抽象的史实转变成具体的历史故事,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历史知识。

2.突出历史教学的主题,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悟

第6篇:中外历史故事范文

关键词 纪录片 文字 媒介 历史

近年来,很多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活跃于荧屏,可见纪录片作为一种展现历史的影视媒介,有着广泛的影响。它本身的影像记录功能,也为历史学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那么,既然影视媒介信息可以作为史料来用,那它必然与传统的史料形式在传播方式上存在不同;而历史观的不同,也会对纪录片创作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图像学视域下的“文本图像”与“图像文本”

人类历史的文字和影像的叙述和再现无外乎是语言和视觉的联合,根据美国图像学理论家米歇尔的解释,对于语言和视觉的联合。是视觉再现的领域的两种方式:一是“文本图像”,视觉形象作为语言内部差异的场所,具体体现为文字和印刷的物质性,视觉再现之语言再现的诗歌样式。以及描述在叙事中的奇异作用;二是“图像文本”,语言在视觉领域的再现和压抑。

作为保存历史信息的史料,自然与传播媒介密不可分,一般说来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文献,包括档案、报刊、图书等文字记录的史料,档案、报刊、图书都是书写媒介和印刷媒介,此外,中国古代还将甲骨、竹简、绢帛等当作书写媒介;二是口述历史所基于的口碑材料,古代史学家就曾深入调查、采访,运用“口耳相传”的史料,这些依靠文字记录保存下来,到了近代出现了声音存储技术,才有了录音方式,这就是广播媒介的功用了;三是反映历史进程的遗迹、文物、战场、壁画等视觉史料,虽然遗迹、文物等无法一下归人具体的哪一种传播媒介,但作为视觉呈现的史料,影视媒介,即电影或电视完全能以视觉化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可以说,每一次传播媒介的变革,都决定着历史记录的方式,因此形成了以史书文献为主的“文本图像”和以影视为主的“图像文本”。www.133229.cOM

二、历史文献纪录片和史书对于历史信息的真实性保证

同属于传播媒介的影视媒介和书写媒介,各自对应于历史信息记录载体中的纪录片与历史著作,在记录与再现历史事件上有什么不同呢?下面通过分析纪录片《故宫》和历史著述《史记》来探讨这一问题。

历史之首要在于真实,当代电视传播作为大众传播手段,真实性也是其要求之一,这一点在历史文献纪录片中尤为重要。《故宫》影片中的一大特点,就是大量文物的展现,《故宫书画》、《故宫藏玉》、《故宫藏瓷》基本都是展现文物。《故宫》在宣传中,就将众多文物的第一次亮相作为一大“卖点”,这么多文物的拍摄,除了展现文物本身的精美之外,还要牵涉出背后深藏的历史,文物作为史料确保了历史的真实性,使得影片所说的历史确有“出处”。

史料的三大形式在《故宫》中都有体现,文献引用在第二集《盛世的屋脊》中就可见一斑,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李燮平在镜头前,讲述李自成是否放火烧紫禁城时。引用了《日下旧闻考》原书原文一段“因胜朝之旧而斟酌损益之”,这一行字在片中用技术特别加亮,以显示出处。可以作为影片文献引用形式的一个代表。

口述史料在影片中也被多次使用,比如在第十集《从皇宫到博物院》中,有关190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开放的情形,就让93岁的北京居民刘曾富和启功先生讲述当时自己的见闻。为了能让人物口述和历史相互印证,影片在讲述的同时还穿插历史图片和文物。

历史遗迹、绘画、照片等视觉材料在影片中的运用就更多了,如第一集中的南京明故宫遗址、《燕京八景图》等,以及第十集中拍摄于溥仪退位前后的那段时期的紫禁城老照片;此外,还有影像资料,这是作为视觉史料出现的,如克林顿-西蒙斯在1903年拍下的关于故宫最早的影像。

如果说影视媒介通过呈现具体实物使得历史真实可信,传统的文字记录则主要通过材料甄别了。例如司马迁著《史记》,主要从两方面来确保史料的真实可靠,其一是文字史料。其二是实地考证。对于文字史料,司马迁选择从数量庞大的资料中,考订、筛选出他认为的可信的资料。作者在《伯夷列传》一章中说: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考证之后认为,六艺是可信的文字资料。其二,进行实地考察,获得很多见闻也是一大资料来源,司马迁在写《孔子世家》和《屈原世家》等章节的时候,就曾亲往孔子和屈原的家乡去探访古迹,采集民间传说。文献资料、口述史料和对于遗迹的考察,在文字记录的传统中依然可以看见基本的史料形式。

三、文献纪录片的影像叙事与史书的文本叙事

媒介在传播历史信息的同时,还存在一个叙述方式的问题。因为历史是由零散的一个个事件构成,只有通过叙事技巧,才能将其串联成一个整体。这其间涉及的其实是传播技巧,而影视媒介和书写媒介在这方面,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故宫》影像叙事依靠的是蒙太奇手法,这本身也是影视媒介自身的语言,比如在第一集中配合永乐皇帝诏书解说的镜头,就是一轮巨大的红日冉冉升起,这是带有隐喻性的蒙太奇。象征故宫诞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

《故宫》在结构编排上也是别有匠心的,各集虽然各有主题,独立成篇。但总体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的,从讲述故宫营造始末的《肇建紫禁城》这一集开始,先后讲述故宫建筑(《盛世的屋脊》)、宫廷政治(《家国之间》)、宫廷礼仪(《礼仪天下》)、宫廷藏品(书画、藏玉、藏瓷、西洋物品)及博物院建立始末(《从皇宫到博物院》),最后谈及了文物流迁历史(《国宝大流迁》)和故宫大修(《永远的故宫》),从时序性上来说,基本上是顺着故宫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的。

再者。文献纪录片还有一个元素是解说词,保留了文字叙述的传统,在纪录片中配合画面进行画外解说。由于是历史文献纪录片,解说词需要保证学术性,但受到电视传播的自身特点和广大受众群的制约,又不能过于学术,因而各集在叙述过程中,很注重“故事”的讲述方式。

相对于影像,文字记录历史的传统便十分悠久了,而且也有自己的形式与方法。梁启超在《史学导论》和《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对传统历史的写作有详尽的叙述。他认为历史写作是有体裁的,体裁的区分主要在于对于历史“还原”的程度。中国传统的历史体裁大体包括传记、编年、记传本末体等。纪传体是将历史的核心归结到人,编年主要是利用时间跨度全面记述。西方历史记述在体裁上没有中国如此清晰,大都注重就某个历史时期、地区等进行研究,发展到现在才扩展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不管是东方或西方,文字叙述历史都是为了再现历史,历史学家的一大任务原本即是“复原”过去。不过同为“再现”,书写媒介和影视媒介还是有着很大不同的,主要体现在直观与想象的区别。

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便认为:“历史记述据称是历史过程的确定片断的言辞模式或者标记。但是。只所以需要这些模式。是因为文献纪录片并没有就它们所涉及事件的结构,描绘出一种清晰的影像”。因此,为了说明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史学家首先必须将文献中记载的整组事件,再按照自己的一套意识形态,结构成历史。这种结构后来又被史学家自己“想象”成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的一种表现和解释,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字记述历史存在“再现”,因为有史学家个人“想象”的部分。

说到文献纪录片对于历史的“再现”问题,海登·怀特为此专门提出了一个概念“影视史学”(historiophoty)。影视史学就是通过视觉材料与影片话语,传达历史以及我们对历史的见解。影视媒介凭借不断进步的多媒体技术,图像化直观展现历史的形式,使之与原先文字书写的方式大为不同,由于图像化带来的历史真实性质疑,使得新兴的影像“重现”方式饱受争议。影像方式能呈现历史,源于影像方式是对我们现实生活经验的一种“复制”,历史是可以被真实地“复制”出来的,这也就是历史影片创作的一大卖点。这些年的一些电影,诸如《特洛伊》、《亚历山大大帝》等,片中竭力去“再现”古代的历史事件,其服装、建筑、武器、战船等等都尽可能地和历史上的“同期”样式接近,不过影视史学中的文本与客观存在的历史,永远是两条渐进线。

由此可见,影视媒介叙述历史是通过直观呈现、大跨度的蒙太奇叙事,兼有视听娱乐的功能,借助于多媒体技术进行逼真地历史“再现”;而文字记述则必须通过严谨地体例记载、材料甄别,来确保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并凭借一定的想象符合历史的因果。从目前的大众传播手段看,影视媒介是主流,因而文献纪录片作为一种传播载体,在传播历史信息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中西不同史学传统下的文献纪录片叙事比较

文献纪录片在创作过程中,不同的历史观也会使得相同题材的纪录片呈现完全不同的叙事结构。而在这一点上,东方和西方的历史观就有着明显的不同。梁启超认为中国史家长于叙事,而西方史家则长于评析,这是由长期的书写记录传统形成的。中国史家往往把个人对于历史的见解融于史实叙述中,要么在后面的论赞中发挥,与叙事分开;西方史家则侧重与分析历史事件前后的因果关系。海登·怀特在《历史的诗学》中,说西方史学界有这样的叙事传统:将编年史中挑选出的事件编成故事产生了各种问题,史学家在建构其叙事的过程中必须预料到并加以回答。这些问题的种类有:“这是怎样造成的?”“为什么事情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最终会是怎样?”这说明西方史家的思维是因果关系式的,与中国传统单纯书写事件是不同的。下面,我们从《故宫》和《辉煌的古代文明》这两部作品的比较中分析这一问题。

bbc制作的文献片《辉煌的古代文明》,体现了典型的西方评析性的历史思维。从结构上说,它是按照文明地区来分集的,诸如:《埃及一不熄的生命》、《罗马一终极帝国》、《中国一力量的王朝》等。而在每一集的叙事中,突出的又是评析文明现象,笔者在这里选取一集《希腊一黄金时代》加以分析说明。由于是失落的古代文明,影片一开始就用一场发生于1687年的战争,来宣告这种文明的毁坏,其中有大量的古迹被毁。接着选取了希腊文明有代表性的建筑、雕塑、思想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察,并在简单叙述完一个方面的背景资料后,再由专家进行分析。这成为了影片最为重要的叙述方式,画外解说只是一种辅助。

从叙事学上分析,这样的评析是符合因果性的。《故宫》虽然也有建筑、礼仪、政治等分集,但基本都是由文物或者历史事件去牵出背后的历史故事,专门的评析不是很多,基本集中在明代的政治制度、马戛尔尼访华和明清两代宫廷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比如在《礼仪天下》这一集中。谈及英使马戛尔尼来访,并以他的视角看当时的中国,议论中国近代的落后,其中的一些观点并不为广大民众熟知,显得很新颖。不过,这样的议论在影片中所占的分量不是很多,往往在一集的最后,作为画龙点睛式地总结性陈述。全片基本上是以画外音叙述历史事件作为主题。而《故宫》中的专家叙述,基本上是作为历史事实的叙述者出现的,成为主体叙述的一种穿插、融合,与西方做法不同。相比bbc的《辉煌的古代文明》,《故宫》专家论述部分显得很少。

第7篇:中外历史故事范文

针对学生的现状,为了配合-🔥js1996注册登录的教育教学,适应历史课程改革,探索多种有效的教学途径,我利用自己任历史课教师的优势,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探索性地设置了“故事时间”,开展了历史小故事的演讲活动。因为初中学生年龄较小,生性活泼好动,表现欲较强,同时历史小故事的演讲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还可以把它作为一个锻炼学生各种能力和自主建构知识的途径。

具体作法是:每一节历史课前,教师让出讲台5分钟,安排一名同学上台演讲历史小故事。所谓的课前演讲并不是漫无目的地即兴演讲,也非脱离现实的东拼西凑。要求学生在每一节课开始前,去寻找对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发展有益的成语故事、中外历史故事、著名历史人物的典型事迹等。演讲时尽量做到语言生动流畅,内容充实,口头讲述,不能对照讲稿照本宣科,既要有历史内容又要有自己的观点,整个过程以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同时渗透对学生史料整理、综合判断等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因为讲故事本身就是一个梳理线索、处理史料的锻炼过程,学生可通过讲故事、听故事、分析故事,养成历史思维的习惯,进而为形成探究学习能力做好铺垫。对每一位演讲完毕的学生,我都及时地组织同学对他的演讲进行评议,并加以鼓励或表扬。

历史小故事演讲活动开展以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演讲的质量也越来越好,达到了预期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故事演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

“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学生特别喜欢你”这是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常对我说的话,每一次,我无论踏进哪一个班级的教室,都能看到学生欢悦的眼神,整堂课学生表现得都很激动,每双眼睛都那么明亮,充满兴奋。学生学习热情如此高涨,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与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推行的历史小故事演讲活动有关,因为这一活动满足了学生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的强烈愿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才华与能力的舞台,同时营造了一个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良好教学氛围。特别是一些学困生,由于他们其他科目的成绩不太理想,上课展示自己的机会较少,而历史故事的演讲在课下给他们留有一定的准备时间,使他们有了成功的把握和自信,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进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比如:学生曾某某,入学时有“弱智”证明,任课老师都反映这个学生不仅学习成绩较差,而且上课不听讲,常自己大声自言自语,还不断找其他学生说话。针对这种情况,我先后几次安排他课前进行历史故事演讲,并且上课还多次给他回答问题和讲故事的机会。不管故事讲得如何,问题回答的对与错,我都给他以鼓励和表扬,从而使他有了成功的。结果,他特别喜欢上历史课,主动要求当历史课代表,期末历史测试取得了班级第一、年级第二的可喜成绩,每次见到我他都高呼“历史老师万岁”,虽然他表达的方式欠妥,但是这反映了他的真实心理,说明了他对历史课的真正喜欢。

二、故事演讲开拓了学生视野,增长了历史知识

通过历史小故事的演讲交流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历史知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为了讲好故事,积极主动搜寻阅读各种书籍,如《成语故事》、《上下五千年》、《历史名人小故事》、《小故事中的大智慧》、《故事会》、《山海经》等。同时又由于不同的学生演讲不同的故事,使学生在听故事中获得新的历史知识。有句话说得好:“一个苹果交换一个苹果,你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但是,一个思想交换一个思想,你得到的就是两个思想。”一个学期如果每一位同学轮到两次演讲历史小故事的机会,那么,全班30多位同学就可以共享60多个精彩的历史小故事了。试想如果历史课堂教学仅仅是教师的一言堂,又能够讲多少精彩的历史故事呢?从实际效果来看,同学演讲历史故事的才能丝毫不比我们历史教师逊色,并且,有些历史故事经过同学的演讲,在他们脑海里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教师有时也会深受感染。

三、故事演讲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话语能力是一个人终生最有效的重要本领。讲话是一个人展示才华的能力,是征服别人的基本能力。”讲故事是一种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要讲好历史小故事,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首先是要进行预习,并选择自己要演讲的历史故事的范围与大致内容;其次要进行课外阅读,进一步确定演讲的内容;再次,要进行演讲方面的自我模拟训练。刚开始,学生虽然在选取故事后反复熟悉,精心准备,但真正走上讲台,面对几十双眼睛时,往往阵脚大乱。要么照稿宣读;要么两眼紧盯地面或天花板,背课文般越背越快,如果忽然忘了某个人名、故事环节、时间,就会更加紧张,而且越紧张越想不起来,越想不出越紧张,陷入窘境。每当这时我都会对他们进行及时的鼓励,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在第二次演讲的时候,精彩地完成任务。心理学研究表明,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对于一个人自信心的增强、思维的连贯性、准确性的提高是紧密相关的。因而,开展历史小故事的演讲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故事演讲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

流畅的语言表达需要词汇的积累和得体的运用,这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严谨、有条理的思维。同时,一个初中的孩子是否愿意开口,是否敢于开口,对其性格的培养发展有其深远的影响。如:我所任班级中一些学生,有的普通话说得不太标准,有的上小学时从来没有回答过问题,所以不敢主动地承担故事演讲的任务。对他们我进行了特别的照顾,可以让他们照本阅读,并对他们的阅读适时作出肯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经过锻炼,他们胆大了,有自信了,不仅故事由阅读变为演讲,而且上课还能积极

回答问题,配合老师的教学。

五、故事演讲有利于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程改革尤其要求做到: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通过学习,认识客观世界而获得发展的主体,外界可以为学生的体验、探究活动创造条件,但绝对无法代替。”学生讲的小故事不是课本现成的知识的复制,而是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形成对知识的建构,讲的过程本身是对知识的再一次加工和重现的过程。作为行为主体的学生,故事演讲使他们的阅读、鉴别、表述、分析的能力同时得到了提高,教学目标也随之达到,学生的主体作

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六、故事演讲可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第8篇:中外历史故事范文

    一、格萨尔史诗的本体认定

    格萨尔史诗,藏语中称为“格萨尔的故事”,简称“仲”或“岭仲”,意译即“故事”、“岭国的故事”。后来,受佛教术语的影响,一些文化人称“仲”为“传记”或“本生”。于是出现“岭·格萨尔王传”的称呼。近年来,由于学术交流的需要,藏族也吸收了“史诗”这一术语,“格萨尔史诗”这一词组,已成为学术界公认的专用学术术语。

    二、格萨尔史诗的流传形式

    在藏文产生前,格萨尔史诗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藏文产生之后,出现艺人“说唱形式”和“文本形式”同时在民间流传的情况,其中艺人的说唱形式占最大的比例。

    说唱形式 由民间艺人讲唱,众人席地而坐,数日不散。这些说唱艺人一般都不会读书写字,但他们都是天才的诗人和歌唱家,有惊人的记忆力和表演才能。讲唱格萨尔史诗时,艺人们用诗的歌唱为主,散文的讲解为辅,是一种“诗、文、曲”三结合的讲唱。若不录音、录像,仅以文字难以描述艺人讲唱时声情并茂的动人场景。一些杰出的民间艺人,自称“天启”、“神授”的说唱者,只要有“施主”供应茶食,他们便能连续不断地演唱下去,据传已故著名的扎巴老人曾在功德林讲唱“霍岭大战”时就用了十三天!

    据粗略统计,20世纪80年代,在藏区还有40多个老艺人,每人都能演唱40~120部格萨尔史诗,据此我们能整理出几千部格萨尔史诗本子。可见蕴藏在民间艺人中的史诗数量是巨大的。目前,藏区处在从传统向现代文明的转型时期,现代化的传煤如广播、电影、电视、卡拉ok吸引了绝大多数原有的史诗听众,青年人发现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对围坐篝火旁听老人咏唱农耕游牧文化生活没有兴趣。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的史诗艺人也相继过世,格萨尔史诗的口头传唱在稍稍地消亡,这也是我们能切身感觉到的变化。尽管史诗作为一种重要的民间社会通迅方式的时代的终结早已是一种世界性的历史现象,但史诗所具有的独具魅力的文化功能并不会随着职业化游吟诗人的消亡而减退。

    文本形式 目前,全国六七家出版社已经出版了近百部格萨尔史诗的文本。对这些文本稍加分析,不难发现其中有古代抄本、木刻本;也有文人加工整理的本子;文人根据格萨尔的故事而创作的本子;还有个别艺人自己创作的本子。当然更多的是根据录音整理出的记录本。因此,研究格萨尔史诗,必须对这百十部文本加以分类,鉴别出哪些本子是接近格萨尔史诗的原生形态,哪些本子是后期艺人、文人修改过的本子。

    因为格萨尔史诗是活的史诗,它的绝大部分还保存在民间,只有一小部分形成文本供人阅读,所以,格萨尔史诗至今没有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公认的、定型的文本。这表明格萨尔史诗内容的浩博繁杂。出版一部完整、定型的格萨尔史诗虽然是大家的共同愿望,但恐怕很难实现。

    三、格萨尔史诗的核心内容和整体结构

    格萨尔史诗虽然浩博繁杂,但核心内容却基本一致,整体结构也十分清晰。格萨尔史诗的核心内容就是讲述自己的祖先——“董”氏的来源、世系、传承,以及格萨尔率领“三十个众兄弟南征北战,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故事”。

    现已出版的《世界形成》、《董氏预言授记》、 《天界篇》等书,讲述了格萨尔祖先“董”氏族的来源、世系和传承;《诞生篇》和《赛马篇》等书,讲述格萨尔诞生和“董”的“父系三兄弟”从卫藏辗转迁徙到黄河源头,并占领其地的经历。

    迁徙到岭地的“董”氏父系三兄弟与当地其他氏族联姻,组成更大的群体,史诗中称为“岭地六部”。“岭地六部”的同辈男子互为兄弟,当格萨尔降生时,‘岭地六部’共有三十个众兄弟。格萨尔率领这三十个兄弟首先征服的“四方四敌”(指“魔部”、“霍尔部”、“门部”、“姜部”),其后相继征服了邻近的“十八大宗”;然后占领了边远的“三十六小宗”。在征服这58个部落或邦国的过程中,格萨尔为岭地的民众夺取了牛、羊、马、金、银、绸缎、水晶、茶叶等生活必须的物质财富,并把它作为遗产留给后人,这就是史诗中反复描述的格萨尔的丰功伟绩。

    通过以上对百十部史诗粗略的内容分析,顺序排列,看似繁杂庞大的史诗却有严密的整体结构,每个单行的史诗本子,在整体结构上都有自己的位置,不会出前后的错乱。所以,格萨尔史诗的整体结构可以概括为:以格萨尔为中心,纵向追溯了格萨尔祖先的渊源、传承,以及迁徙到黄河上游的过程;横向则铺陈了格萨尔的战斗一生,以及他的丰功伟绩。

    四、用藏文的历史文献验证格萨尔史诗

    这个史诗唱段告诉我们,“董”氏族的发展线索是:古代六氏族——“穆布董”——岭六部——三十个众兄弟。这是贯穿在整个史诗的历史线索。研究史诗的历史内涵时绝对不能脱离各种史诗文本所提供的这条脉络。而这条一脉相承的历史线索隐含在各种史诗文本中,应该引起史诗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追溯“董”氏族的渊源,必然涉及整个藏族的族源问题。历史文献中藏族族源是多元的。如:《萨迦世系谱》主张人类祖称“天神下降”说;《朗氏家谱》主张藏族祖先从“卵中衍化”说;《德吾宗教源流》第227页有类似汉族的“开天辟地”的记载,等等。总之,藏文史书中关于藏族的族源记载是多样的,目前比较普遍的则采取“神猴与岩魔女结合,繁衍出藏族的各个氏族”的说法,我们把它称为“藏族族源猕猴之种说”。

    著名的藏文史书《柱间史》⑹记载:神猴和岩魔女结合,生下六个似人似猴的孩子,父母把他们放置在林中,不久繁衍四百多个子孙。神猴根据子孙的相貌把他们分成“董”、“冬”、“斯”、“穆”四个群体(氏族)。这就是史书常称的“原初四氏族”。

    格萨尔史诗中经常提到的“董”氏族,原来是藏族“原初四氏族”之一,“董”氏族最初居住在“约茹”,也就是现今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

    1、关于“古代六氏族”的史料

    格萨尔史诗中经常谈及的“古代六氏族”,按藏族历史文献的记载是从“原初四氏族”中分化来的。藏文历史文献中,把“原初四氏族”称为“舅父氏族”,把“古代六氏族”称为“外甥氏族”,他们是甥舅关系。所以,从“原初四氏族”中分裂出“古代六氏族”其实质是舅父氏族中分化出外甥氏族的。

    “古代六氏族”在广袤洪荒的青藏高原上各自以血缘氏族为单位,随水草任意迁徙,每次迁到新的地方就认为自己是该土地的主人,藏文史料和格萨尔史诗中把它称为“占地”或“分地”。在远古时代,“古代六氏族”就已经走出了卫藏,迁徙到了“汉藏交界的地方”。《汉藏史集》第13页在记载“古代六氏族”迁到汉藏交界的地方时,“在玛卡学热带达巴这个地方,吐蕃的三父六子分地居住”这与史诗中谈及的董氏父亲三兄弟占据“玛康岭”,即占地称王的说法是极其相似的。这表明,史诗与历史事实始终互为表里,即有其事才有其说,不是艺人异想天开编造出来的。

    2、关于“穆布董”——“岭”(“岭六部”)的史料

    我们从藏文历史文献中终于找到了“岭巴”这氏族(部落)。它原来是穆布董氏族中的“尊者六系”之一,并不像格萨尔史诗中描写的那么强大。但“岭巴”这个氏族(部落)在历史上的确存在,它的确有“古代六氏族”——“穆布董”——“岭巴”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线索。这个悠久的历史不仅被格萨尔史诗反复歌诵,在可靠的藏族典籍中也有明确记载,两者完全吻合。这有力地证明史诗中咏唱的“董”氏族的历史故事并非民间艺人的胡编乱造,而是有历史根据的,难怪民间艺人始终坚持说他们讲唱的是真实的历史故事,这些历史珍藏在一代又一代的艺人的记忆中。

    五、格萨尔史诗与藏族最早故事集《玛桑故事》的比较

    格萨尔史诗大致在什么年代初具雏形,这也是史诗研究的一大难题。本文找出藏族最早的《玛桑故事》作为“参照物”,与格萨尔史诗相比较研究,以探索格萨尔史诗形成的相对年代。

    藏族的著名史书《智者喜宴》(上册)第164页在记述止贡赞普事迹时写到:“藏族最早的故事书有《遗体变金的故事》、《玛桑故事》、《麻雀的故事》等。”可见故事已经成为一种文体,故事的名目也繁多,民间讲唱故事十分盛行,看来人类的童年是在故事中度过的。

    《玛桑故事》是藏族最古老的故事,可惜已经失传。但“玛桑”是藏族历史上非常活跃的一个氏族,藏文史书中有断断续续的记载。下面我把“玛桑”的史料大致地串连起来,以窥视《玛桑故事》的大概内容。

    1、“玛桑”是藏族远古的氏族之一,起源于阿里地区,其势力一度波及卫藏。在吐蕃王朝以前曾在高原掌权。

    2、“玛桑”氏族的一支是萨迦“昆”氏的始祖。此时“玛桑”还征服了格萨尔的祖先“董”氏族。

    3、到了吐蕃时代,大臣罗昂杀死止贡赞普,并一度夺取吐蕃政权。据《柱间史》第58页记载,大臣罗昂的全名叫“玛桑·罗昂”,可见,吐蕃王朝的初期,玛桑氏族还很强大。

    引用以上三条史料的目的要证明“玛桑”又是一支有着光辉历史的远古氏族,与格萨尔的祖先有过激烈的冲突。藏文史书中把《玛桑故事》推崇为藏族最早的故事集之一,据我个人的推测,《玛桑故事》的内容可能是一本讲述“玛桑”氏族起源、发展、壮大的故事,具备了史诗的性质,在古代民间广为讲唱,所以被佛教徒视为佛教经典的先声或预示,并为格萨尔史诗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文化借鉴。

    现在,我们换个视角,考察一下格萨尔史诗是如何看待玛桑氏族的,史诗和《玛桑故事》有何关系。

    第一,格萨尔史诗中声称“玛桑”是格萨尔的父系氏族,是母系社会的产物。在母系时代,“董”的血统按女性计算,氏族实行外婚,氏族中的女性只能与外族的男子婚配,但子女与母亲、舅父生活在本氏族中,父亲则是外族的人,子女们依稀知道自己父亲的族系。所以格萨尔史诗中把“玛桑”认定为自己的父亲,反映了史诗对母系社会的遥远、模糊的记忆。

    第二,格萨尔史诗中常常用“玛桑”两字为格萨尔命名,以表示对远古父系的怀念。

    第三,格萨尔史诗中有“玛桑”字样的书名。

    通过玛桑史料与格萨尔史诗的比较,不难发现格萨尔史诗与玛桑氏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格萨尔有“玛桑好汉”的名字,格萨尔史诗也有称之为玛桑的书名,我们能否这样大胆地推断:藏族最古老但已失传的《玛桑故事》是否就是我们现在就能读到的《格萨尔史诗》呢?如这种推断还欠历史资料,从以上的历史资料我们完全可以断定;如果说《玛桑故事》是最古老的,那么与“玛桑”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格萨尔史诗也同样的古老。这些故事从远古传来,至少在吐蕃第八位赞普——止贡赞普时代就已初具史诗的型态,并在民间有人讲唱,有广大的听众,就是说格萨尔史诗距今至少有两千多年了。

    六、史诗研究的两种误导

    1、“文化中心论”的误导

    20世纪30~40年代,一些中外专家初步接触到格萨尔史诗时,由于语言障碍难能与史诗艺人交流,而当时为数不多的史诗文本珍藏在寺院和贵族手中,难得一见。尽管他们连格萨尔史诗的皮毛都没有碰着,却匆匆谈观点、下结论,说什么“格萨尔是罗马凯撒(kai-sir),说什么“格萨尔是关公”,“格萨尔史诗是‘藏三国’”。据说这些专家运用的是高深莫测的“历史语音考证法”。他们从事学术,事先带着某种成见和情绪。

    2、“历史演义小说”思维定势的误导

    用这种思维定势研究格萨尔史诗,认定史诗是历史演义小说,是依据某种史实创作出来的故事。他们说“《格萨尔》基本上是吐蕃人按照吐蕃时期的基本史实创作出来的长篇诗体作品”(参见《格萨尔学集成》第二卷,甘肃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1007页),并进一步断定“格萨尔是墀松德赞的文学形象”(也就是说格萨尔史诗是依据墀松德赞的历史事实创作出来的)。因此对史诗中的征战情节作了大量的历史考证,认为史诗描写的征战与墀松德赞进行的战争完全吻合。

    我认为,首先,格萨尔史诗不是历史小说,格萨尔史诗是董氏族的先民向后人讲述的氏族发展史,是董氏族的先民世世代代积累和记忆下来的祖先业绩,史诗没有作者,也不需要某个作者创作。把口头传说记录下来就是杰出的作品。其次,吐蕃和“岭”有共同的族源,但后来的发展是不同的,吐蕃以拉萨为中心,岭在黄河上游的“玛康岭”。吐蕃赞普是“穆”氏族,岭格萨尔是“董”氏族,还有格萨尔和墀松德赞是否同时代的人,也需要认真考察。

    如果说“历史演义”小说是根据史实的再创作,那么史诗仅仅是对祖先历史的回忆,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把史诗当作历史小说,一味去寻找、考证历史原型,就容易在历史考据中陷入捕风捉影、牵强附会的泥潭。另外也容易走上只信文字记载的史书,而否认口碑史料,否认老人记忆,否认民间传说的极端。所以我认为用“历史小说”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史诗也是一种误导。

    七、简短的小结

    本文对格萨尔史诗进行了粗略的追根溯源的工作。若问格萨尔史诗的源头在哪里,我的回答是:史诗的源头在藏族的猴子变人的传说里;在藏族“原初四氏族”、“古代六氏族”的衍化过程中。说得具体一点,格萨尔的祖先“董”氏族从西藏的山南雅隆出发,辗转阿里,迁徙到了“黄河源头,发展成为强大的“岭”部落,这些人群自称“岭巴”,也就是住在黄河源头的人,他们的英雄也称之为“岭·格萨尔”。格萨尔史诗是他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这部史诗产生于藏族先民中,是历代先民积累、创造的,是土生土长的民间文学。

第9篇:中外历史故事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故事;教学方式

1前言

对现阶段大多数的初中在校学生来说,有关初中历史科目的学习印象,大体上都是枯燥和无趣的。由于没有较为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导致大部分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之上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较为低下。如何应用更加年轻富有激情的教学手段,转换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就成为了初中历史教师最为主要和关键的教学目标。有关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方式的研究,就成为了教师工作生活的重点探析课题。

2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导入原则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发展到今天已经有数十年时间的历史进程。虽然在初中升高中的升学考试之中,历史科目在升学试卷之中占据的分数比重有限。但与英语、语文和数学等其他理论性探究科目相比,更好的掌握和学习初中历史的相关知识内容,对于初中在校学生来说有着同等重要的教育意义。近年来受到广东省教育局素质教育政策内容的影响,广东省多数初中校园之中的历史在职教师,开始不断改革创新自身传统的教学理念,选择应用更加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力求能够在短时间内逐步提升历史教学的成效。将历史故事更好地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就是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产生的。

3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

3.1通过历史故事导入课堂教学内容

历史教学开端教学内容的导入效果,有时能够对整个历史课堂最终的教学效果起到直接和明显的影响作用。如果能够在导入历史教学内容时,最大化地吸引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注意力,将帮助教师全面优化整个历史教学课堂的活跃度。因此,历史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历史知识之前,就可以通过利用历史故事,为历史教学课堂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开端。比如,当教师要为学生讲解历史上有关商鞅变法的教学内容时,就可以通过例举讲解《芈月传》之中部分的故事片段,吸引学生参与到历史实践教学的课堂之上。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分析《芈月传》之中,与商鞅变法实际历史史实不相符的地方。通过历史故事的引导,学生能够感受到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同时,也更好的加深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印象。

3.2利用历史故事讲解教学难点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的文化大国,初中历史课程之中需要同学记忆和学习的教学难点多种多样。通过在历史教学课堂上,难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之中适当引导历史故事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历史教师更好的突破教学之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案例如下,当教师为学生讲解到有关殖民地和封建设备的部分历史知识内容时,为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殖民地与封建社会的实际内涵。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可以适当穿插讲解我国清代进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简短历史故事。通过历史故事的引入,能够帮助学生将复杂的历史概念生动形象化,更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理解起主要概念的基础之上,背诵和记忆相应历史知识内容的学习效率,也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3.3历史故事导入与课后习题训练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课堂的课外拓展和延伸。布置高效有趣味性的课后作业,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己在历史知识学习中存在的欠缺和不足。当学生对于历史史实内容的学习出现误区和质疑时,也能够通过完成课后作业学习任务的方式,更好的理解重点的历史学习内容。比如,当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过清展史的教学内容过后,可以布置学生在课下时间总结出清代的整体历史发展脉络。学生通过总结清朝从入关到封建王朝土崩瓦解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能够更好地理顺清朝各个专治统治朝代中的历史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之上,同时总结朝代更替的历史发展故事,能够加深初中生对于每个朝代中重大历史事件学习认知印象。学生在积极投入完成历史课后学习任务的同时,将历史知识点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转换成了故事发展脉络的阅读。往往在阅读总结完历史故事发展脉络之后,学生也记住了相应的历史知识点,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4结论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学是一门对于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穿插性较强的教学科目。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上的结合应用,除了具备显著的教学优势以外,也有着较为主要和关键性的导入原则。只有相关教育工作人员能够在遵循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基本教学内容要求的基础之上,选取富有趣味性的历史故事,才能最大限度的集中学生参与历史教学的注意力,将历史故事的教学作用贯彻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参考文献:

[1]周建华.听故事,学历史——浅析故事化教学在初中历史课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4):136.

相关热门标签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