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与管理精选(九篇)

管理科学与管理

第1篇:管理科学与管理范文

英文名称: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 T.

主管单位:天津市科委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天津市科委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天津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0241

国内刊号:12-1117/G3

邮发代号:6-4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奖期刊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联系方式

第2篇:管理科学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管理科学 管理哲学 联系 区别 互补

管理科学与管理哲学从来都不是分别独立的。从管理科学诞生之日起,该学科中就一直渗透着哲学的因子。随着知识文化和人才精英逐渐成为管理的主要对象,管理呼吁更多的人性化和主动性,于是,管理哲学逐渐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进入人们的视野。

一、管理科学与管理哲学的联系

管理科学是研究与管理有关的理论,研究管理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管理哲学是对管理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研究和探讨。

管理科学和管理哲学相容于现代管理科学。现代管理科学在以往管理科学注重效率,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添加了对人性和人的需要的关怀,它使管理对效率的追求发生了从机械控制向激发人自身积极性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正是哲学智慧的产物。可以说,现在管理科学就是管理科学的哲学化,就是在专门研究管理本身这件“事”的基础上增加了“人”的因素,在考虑技巧性的管理的同时,考虑到艺术性的管理,赋予管理以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和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自1923年,英国管理学家奥利弗・谢尔登(Oliver Sheldon,1894―1951)出版《管理哲学》以来,从哲学层次上考虑管理实践的尝试从未间断过。从由自发式管理发展到自为式管理,再由自为式管理跨越发展到自觉式管理,这无疑是管理史上的两次飞跃。管理科学往管理哲学的转向,即管理科学的哲学化,是伴随着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管理学自身等学科的发展而具有必然性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理念在管理上的印证和深化,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在这种发展中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人类生理、心理发展需要,社会物质和精神进步的需要。

“管理哲学的崛起意味着管理新时代的到来,它将在‘否定’和弥补现有管理科学缺陷的基础上,实现管理思维由‘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化”。管理哲学是对管理科学精神的升华,是现代管理科学史上的一次较大进步。

二、管理科学与管理哲学的区别

(一)分别引领两种趋势

管理科学求真,而管理哲学求善。两者分别将现代管理引向两种趋势,即管理的科学化趋势和人本化趋势。

科学更注重实证,通常要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实验和分析。管理科学的研究是通过对一些自发式的管理行为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具有一般性的即规律性的知识,上升到理论层面,形成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此外,管理科学通过规范性研究,得出“更好地进行管理”的方法,为获得更优良的管理提供指导。总之,管理科学的研究是为了求真。管理的精确化使得管理科学成为一种可重复进行的研究活动。管理科学的作用正在于掌握这种可重复的规律。

管理哲学是对人的行为、目的、价值、心理、情绪等因素的研究,其研究目的是为了在人的这些对管理产生主观影响的因素中找寻有利于管理的因子。管理哲学涉及管理的终极追求。它在精确化管理的基础上增添了模糊化的管理,使管理具有灵活性。同时,管理哲学更趋向于以人为本。因而,管理者能够在它的指导下,提供更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这体现出管理哲学的作用,即为管理者提供一种价值导向,为管理活动提供一种价值方向。管理哲学的出现,致力于使管理成为一种善行,而不是“以恶治恶”。

(二)分别属于两种命题

管理科学包含着逻辑的、理性的、对称性的特点,其产生动力源于管理者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寻求更高效的管理方法。自20世纪初,美国古典管理学家泰勒创立“科学管理”理论以来,管理科学在大约一个世纪内,适应着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得以蓬勃发展。基于科学管理的工厂管理理论经过爱默森、库克的推广传播,在法约尔、韦伯的理论补充下,形成了古典组织理论。梅奥的“霍桑实验”作为管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将管理科学带到一个新时期。在组织管理日益成熟之际,知识和技能管理成为管理的核心问题。在后现代管理学时代, 员工不再只是简单的被管理者, 更应该成为自我管理者。

“在工商界、政府和其他组织的主管人员中间,长时期来还盛行着这样一种观念,即认为管理是不受理论影响的――因为管理完全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这种观点更偏向管理哲学方面的理解。而理哲学艺术,是非逻辑的、非理性的、非对称性的,它既是一种人生经验,也是“对管理经验所做的一种反省”,这种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下来的经验和反省总结到最后就成为一种管理智慧。管理的智慧关系到对人的思考,包括对人的心理上的物质和情感需要、人际关系、人的个性等因素的哲学思辨。管理哲学是一种智慧的总结,管理科学“欲要达到其最高峰,必须借助于哲学的理论思维”,这种思维是情感性的,而非科学性的。

(三)分别处于两个层面

第3篇:管理科学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知识管理;科学管理;知识

中图分类号:F0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3-0057-02

1 知识管理的先驱

科学管理对于知识对象和知识过程的认识,是科学管理作为知识管理先驱的有力证明。

1.1 科学管理中的知识对象

在科学管理中,知识对象并不是一个明确提出的概念,但是已经开始用知识的眼光来看待对企业有用的对象。

企业中的知识基础很广泛。企业中每项劳动操作,都有一定的操作方法,按照正确的劳动方法,就容易顺利地完成工作。对于熟悉的劳动,操作者常会在实践中积累有一些经验技巧。企业中总是有一些根据特定的工作环境制定的制度,也有一些不是很明确也不是很正式的惯例,还有一些明显的规则或者潜在的规则。这些操作方法、经验技巧、制度、惯例、规则,都属于企业的知识。知识分布很分散。正是这样的分散,使得知识容易被司空见惯地习以为常。企业每天像前一天那样运转,员工每天像前一天那样劳动,在这样的静态环境下,知识在无意中被人利用,而人却不知道利用的就是知识。而一旦静止状态被打破,在动态中,问题就出现了,如新员工进入企业。当一个新员工开始工作时,他就会发现,操作机器需要操作指南,需要前辈师傅的经验,他还需要了解制度安排,需要知晓明暗规则。也就是说,他会发现,工作离不开这些知识。

科学管理发现了知识对象,有三层含义:一是科学管理将原先不连贯的知识组合在一套统一的组织目标或思想之中,这里制定工作标准的前提就是认识到这些工作规则,也就是认识到知识;二是科学管理将知识标准化,使之在需要利用时,就能方便地获得,知识的价值是在应用中被体现的,知识的标准化加快了知识的价值体现,标准的制定,实际是已经知道知识的价值,而对知识价值都已经了解,显然,是已经发现了知识;三是科学管理通过制定标准,将知识进行存储,为无形的知识提供表现的载体,知识通过载体的表现形式更容易被发现。

在知识管理的研究中,对知识的识别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面。知识被视为企业拥有、购买、生产、或销售等活动的对象。知识与企业中的生产设备等有形资产一样,都是企业中关注的对象。企业知识管理是为了发展、应用和改进知识。在知识管理中,首先要研究的就是对无形知识的识别,然后在认识了知识对象的基础上才能研究知识的利用等问题。知识管理中对于知识识别的研究,追溯源头,就是科学管理中发现知识对象的研究。虽然在科学管理中,并没有指出知识的概念,但实质上,科学管理是在发现了知识的基础上,对企业知识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使知识发挥了作用。

尽管科学管理发现了知识对象,但是科学管理对于知识的认识仍是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在科学管理中,只承认管理者拥有知识,管理者制定一切标准,工人仅需照章办事。这是历史的局限所致。

1.2 科学管理中的知识过程

科学管理中,也关注到知识的创造过程。知识的创造过程是知识管理中重要的研究内容。科学管理先见地研究了知识的创造过程,因此,科学管理无愧于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前驱。和对知识对象的研究一样,在科学管理中也没有对知识的创造过程作出概念上的详细表述,但是,这并不妨碍科学管理对知识管理的贡献。

发现知识不是目的,利用知识才是最终目的。当知识被发现后,下一步就需要在合理的组织结构中被利用。知识是在应用中体现价值的,也是在应用中又创造出新的知识。知识的应用是根据企业组织结构安排而进行的。因此,企业组织结构对知识的创造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科学管理中,已经认识到合理的组织结构将对知识的创造过程起到激励推动作用。换言之,科学管理已经在寻找更有效的知识创造过程。

通过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科学管理试图找到更有效的知识创造过程。这些研究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

计件工资制通过差别计件发放报酬,使达不到工作定额标准的工人只能获得基准工资的80%,而达到标准的工人可以获得125%的工资。这样的刺激办法消除了工人磨洋工的现象。工人按照自身的努力程度获得报酬,这极大的激发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工人的创造力在报酬的激励作用下得到提升。

职能工长制是一种监督方式。具备良好品质的工长负责相应职能的管理监督工作,在工人和管理者之间建立了和谐关系,有利于达到利益一致。专业知识是职能工长向工人下达命令的基础,而不是依赖职位的权力。在职能工长的安排下,工人之间更易于产生合作精神。工人的合作将使工作中的创造力得到加强。

例外原则是指工厂中的总经理应避免处理车间中的细小问题,这些问题留给专门人员去处理,总经理应该关注例外问题,这些包括在过去正常情况下未出现过的,或非标准的各种例外情况,既有特别好的例外情况,也有特别坏的例外情况。例外原则能检查出责任承担者是否履行了其承担的责任。例外原则对于责任的追究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因此,责任者将减少在工作中的懒散,而将致力于完成工作,提高工作中的创造力。

科学管理在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等方面的作为,实质是在探索更有利于知识创造的管理模式。科学管理已经认识到,知识创造必须依赖于合理的组织结构,人员在有效的管理模式下,才更易于发挥能动性,创造应有价值。

2 科学管理中的知识缺陷

从科学管理的理论逻辑上,可以找到更完善的答案。根据科学管理的知识前提,可以显见,泰勒提出的不可能是知识管理。

科学管理有两个关于知识的前提。

前提一: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

前提二:工人不需要知识。

科学管理制定工作制度的前提假设是: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科学管理,首先是有一个分工的工作安排,即工人进行劳动,管理者进行决策。泰勒推行职能制,计划与执行相分离,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计划部门与执行部门各行其是。生产过程是一个系统,生产任务的有效完成,需要计划、组织、控制三个职能的协调。工人进行劳动,执行管理者制定的计划,控制着生产的具体操作过程,管理者组织整个生产过程运转。工人的操作技能知识和管理者对于组织的知识需要有效的完整结合。管理者之所以是管理者,拥有决策权,是因为管理者更聪明,掌握有科学管理原则的专业知识,而不是像那些工人一样,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因此,科学管理详细地制定了规则,工人应做的劳动规定动作,甚至搬运货物弯腰的角度等等。这些表明,管理者是掌握了工人所应有的全部知识,管理者根据这些全部知识做出决策。科学管理在描述用铁锹挖煤矿和搬运铁块的过程中,一再地强调工人要按照所规定的动作劳动。管理者已经充分了解挖掘和搬运的过程,工人不需要再进行思考,而只需要按照规定去做就行。

科学管理的第二个前提是:工人不需要知识。在科学管理中,在挑选工人时候,是以头等工人为参照的。泰勒在实验中以钢铁公司搬运生铁的施米特为研究对象,根据他的劳动产量制定了劳动定额,在普通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是每天1.15美元的情况下,施米特平均每天可以挣到1.70美元。四肢发达的施米特是泰勒理想中的头等工人,在当时的环境中,像施米特这样的头等工人是很少的。科学管理中需要的是头等工人,而头等工人正是像施米特这样使劲出力气干活的人。在搬运生铁实验中,泰勒要求施米特完全按照所规定的时间和强度搬运生铁,施米特所做的就是来回地搬运和定时的休息。显然,头等工人是不需要知识的,头等工人所需要的就是力气。

泰勒在阐述他的工资制度时候,指出每一个部门的目标是:应让每一个工人做他的能力和体力所能胜任的尽可能高级的工作;应让每一个工人尽量达到同级别的头等工人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泰勒认为那些在身体条件完全可以胜任工作但是却没有达到最高产量的工人,是二等工人。在科学管理中,对于非头等工人是没有任何用处的,科学管理考虑的基础就是头等工人。

工人不需要知识,仅需要力气,这样的前提,显然是和知识管理格格不入的。知识管理强调的最重要的资源就是知识,就是员工的知识,就是可以共享的知识。

知识管理认为,管理者不可能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工人也需要知识。而管理者在客观上又必须能够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因此在知识管理中就有知识的共享,企业中的所有人,无论管理者或是工人,都能够在统一的知识平台上共同分享对企业有益的知识,知识是企业中最大的财富。

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和工人不需要知识,这两个前提是对知识管理中提倡的知识共享的否认,认为知识是仅为少数人所拥有的特权,这也是知识不民主的态度。在知识管理中,所有人都拥有知识,也都能创造知识。在合作共享的良好气氛中,知识管理提倡的是知识民主态度。

以知识的观点来剖析科学管理,可以看到在“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和“工人不需要知识”这两个前提假设下的科学管理,在理论上的脆弱性和事实上的伪真性。显然,泰勒提出的只能是科学管理而不是知识管理。

虽然以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科学管理有些缺陷,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科学管理无疑是有突破性和推动性的学说,对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 结论

知识管理的研究概括起来,也是对知识对象和知识过程的研究。从静态的知识对象认知,到动态的知识过程创造,知识管理也是在这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从研究的内容实质上看,知识管理继承了科学管理。虽然科学管理并没有明确提出一些关于知识的概念,而且在知识的前提上有缺陷,但是,这并不妨碍科学管理作为知识管理先驱的意义。

科学管理可以被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先驱,但是,对于知识的解释,知识从组织中抽象出来的过程,知识优化等问题,科学管理并没有给出说明,认识也不足。这些问题是留给知识管理的挑战,也成了知识管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4篇:管理科学与管理范文

论文摘要:从学科建设的定义、意义、学科发展的动态和学科交叉发展、分化组合等方面介绍了学科的内涵,并初步探讨了学科建设与-🔥js1996注册登录发展的关系,学科建设的内容、学科建设的制度管理等。

学科建设是-🔥js1996注册登录科学研究环境的构筑,人才的培养,科学研究成果积淀的重要保证。它关系到-🔥js1996注册登录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发展,关系到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关系到-🔥js1996注册登录自身的学术地位和影响,任何一所大学要增加自身的内涵,就必须首先从学科建设做起。由于我校的学科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广大教师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了解不够,认识不足,因此对学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为了让广大教师了解学科建设,规范我校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建设的管理,笔者将从事学科建设管理工作两年收集的管窥之见整理出来,以供参考。

1学科

i. i学科的定义

学科一词的解释尚存在不同意见。《辞海》对学科的解释是:①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生物学、社会科学中的史学、教育学等;②教学的科目。-🔥js1996注册登录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如中、小学的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等。《新华词典》对其解释与《辞海》类似,即①按照学术的性质而分成的门类;②教学的科目。《现代汉语词典》对学科的解释有三个含义:一是按照学间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等,二是-🔥js1996注册登录的教学科目,三是军事训练或体育训练中的各种知识性的科目。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的定义为“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学科本身含义:第一是指知识体系或学术分类,含义较广;第二是指为培养人才而设立的教学科目。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讲的学科建设者中的学科既具有第一重含义中的特征,又包含第二重意义,特别是指高等-🔥js1996注册登录或科研机构为培养高级人才而设立的教学科目。

1. 2学科建设的意义

学科建设是“龙头”。一个单位的声誉,不论在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效益方面的影响,归根结底取决于有没有较强的学科基础,以及学科内部有没有自我发展的内涵和动力。一般而言,学科都具有自己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并且以有机的认识结构来系统反映特定的认识对象,揭示其发展的规律。因此,分析学科发展的现象、趋势,揭示出其发展规律和特征,有助于学科建设的深人开展。

1. 3学科发展的动态及学科的交叉渗透

近几十年,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这些基础学科不断交叉、扩展而萌生出许多新兴学科。

学科交叉是指把两门不同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等要素交叉组合起来,开辟与以往技术发展根本性不同的新领域,如生物技术中的基因工程研究涉及到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等学科领域。信息高速公路这一跨世纪工程其研究与开发需要微电子学,计算机科学、通信科学、材料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协同攻关。归纳起来,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几乎都是多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而学科的交叉渗透在学科之间几乎无时无刻地不在发生着,活力强、作用范围广的要素,在社会经济发展所发生的信息刺激下,就会从学科连续体中所占据的点出发,沿一个或数个新方向快速生长;活力弱、作用范围窄的要素就产生得慢。各要素都可能在学科连续体中按一个或数个方向生长。当某些生长的“矢量”在学科连续体中的某个领域相交时,就会闪烁出耀眼的“火花”,就会有利于科学‘、发现、系统的形成、理论的深化,就会形成指导实践的较完善的理论体系,此时,新兴交叉学科诞生了川。

1. 4学科的分化与组合

国外有人统计,近100年来,科学研究人员的数量每15年翻一番,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每10年翻一番。近几年来,已经产生的信息源—新学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其名词、术语、概念、符号、图像等达几十亿之多。显然,今天的科学家已不可能像上个世纪的科学家那样精通多门学科。这就是今天学科高度分化的状况。但是,无论是自然界、人文社会,还是人类思维或是对他们进行的科学认识,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个相关的系统,一个不可分隔的网络。仅从它的某一个方面来调查一个现象,研究一个问题,往往会得出片面的结果或结论。如,仅从环境化学的角度来寻找解决大气污染的良方,显然是不可能的;仅从建筑学的知识来制定城市规划是不会有最佳答案的。当今科学技术的主要特征是高度综合,即一项重大的科研成果涉及众多学科。

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起,由于综合研究的需要,开始出现了多学科的综合群体,如大学中的学科群,社会上的综合研究中心等。他们都是以重大社会的经济问题或高科技集成产品为研究或开发对象,组织许多相关学科的人力、物力、信息等联合攻关。如,以汽车为研究对象,组织微电子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空气动力学等多学科的力量联合攻关;以水资源保护为课题,组织水动力学、环境化学、生物学、社会行为学等多学科的力量加以联合研究。学科的这种综合集群导致“大学科”或称为学科群的出现。这种学科的综合不是“返古归真”回到从前的无明确学科界限的学科状态,而是学科连续体中各个相关学科中的学科基本要素向同一目标延伸相汇的结果。可以预言,21世纪学科连续体的形态变化将全面进人“大学科”的发展阶段,综合集群是学科发展主要特征。

2学科建设

2. 1学科建设与-🔥js1996注册登录发展的关系

学科建设的水平和现状决定-🔥js1996注册登录的定位,直接影响-🔥js1996注册登录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js1996注册登录要生存、发展,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结合实际研究,发展自己的特色,这是-🔥js1996注册登录发展重要的一环,-🔥js1996注册登录的准确定位,依据-🔥js1996注册登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是指历史赋予-🔥js1996注册登录的使命;内部环境是-🔥js1996注册登录学科建设的现状。一个-🔥js1996注册登录的发展定位无法与该校学科建设情况割裂开来。学科建设现状决定了-🔥js1996注册登录的发展高度和发展方向,使各尽其能,办出特色;另一方面,-🔥js1996注册登录发展定位决定学科发展策略。-🔥js1996注册登录要发展某一学科,重点扶持某一学科,都是根据-🔥js1996注册登录定位需要来安排的。-🔥js1996注册登录发展定位影响着学科建设的发展水平。-🔥js1996注册登录正确的发展定位是影响学科建设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我院是特色非常鲜明的-🔥js1996注册登录,但如何使特色凸现,需要构建什么样的学科群,通过学科群建设实现更广泛、更切实的融合,推动学科从“组合”升级为“化合”,从而提升-🔥js1996注册登录的整体实力。

2, 2学科建设的原则

2. 2. 1突出特色和前瞻的原则

-🔥js1996注册登录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一般来说,国外著名的大学的办学特色几乎都集中体现在学科建设上。学科建设和重点应是那些体现本单位特色的传统学科、并通过重点建设来强化这种优势。对于行业性很强的单位而言,强调突出学科的特色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学科建设应面向21世纪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遵循各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一个-🔥js1996注册登录在学科建设中应保持和发扬传统学科的优势,但又不能固步自封,死守传统的优势,而应瞄准学科发展的主流和前沿,不断开辟新方向,创造新理论,在创新中保持优势。

2. 2. 2择优、竞争、滚动和重点建设的原则

重点建设的学科不能以行政命令的办法“钦定”,暂定重点建设的学科也不能“一定保终身”。拟重点建设的学科,应着眼于那些学科发展方向意义重大,学术梯队整齐、构成合理,教学和科研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基础条件较好的学科,并通过“学科自我申报,专家和职能部门组织考察,申报学科竞争答辩和专家评审”的程序来确定。重点学科建设的过程应是“暂定一批,后备一批,相对确定,竞争滚动”。重点建设的学科和一般建设的学科互为相对确定,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互为转换角色,从而活化了学科建设的机制。

由于受资金和学科自身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每个历史阶段,-🔥js1996注册登录都应根据各学科自身的基础条件、发展前景和社会需要等情况,集中抓好若干个学科的建设,而不是搞平均主义。

2. 2. 3与队伍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队伍的建设是学科建设工作中的核心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未来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抓住了队伍培养和学术梯队建设这个根本,才能把学科建设真正做好。因此,学科建设必须与队伍建设有机结合,通过加强队伍建设来促进学科的发展。

3学科建设内涵和我校学科建设现状

3. 1高水平基础实验室和公共实验室的建设

学科构成的四要素,即学者、知识、资料和场所二2-3]这四要素是学科建设主要内涵。首先培养优秀人才所必须的基础实验室和公共实验室的条件建设,这是重点学科建设金字塔的基石部分。该部分的建设可能跨部门、甚至跨单位的建设,这样的建设有利于资源共享,有利于承接重大项目和攻克科技难关,增强开展学科前沿研究和科技创新的能力。目前我校已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印刷包装材料与技术实验室”,北京市人文研究基地“出版传播研究中心”。另有中国编辑资料研究中心、期刊研究所,美学研究所等。-🔥js1996注册登录拥有图文信息处理、传播科技、自动控制、印刷适性、油墨、等离子体物理与化学、信息记录材料、包装设计、激光技术等实验室和先进的实验设备。为学科建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3. 2发展学科优势所必需的专用设备、仪器

发展学科优势必须有一批用于高、精、尖科学研究以实现重点学科建设中科研手段现代化为目的的专用设备、仪器,使之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的基础能力。要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取得一流的科研成果,首先必须有一流的条件。因此,-🔥js1996注册登录近几年投资数千万元,使我校目前的重点学科有条件优越的实验室,较先进的仪器设备,能提供科学前沿的研究手段,并吸引数十位优秀的人才来我校工作。

3. 3图书资料与学术资源信息化建设

图书资料和学术资源信息化是培养人才科研能力和学术交流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因此,-🔥js1996注册登录图书资料应对重点建设学科有所倾斜,几年来,特别是近一年来,-🔥js1996注册登录投资近千万元建设图书资料和学术资源信息化环境。目前,-🔥js1996注册登录图书馆藏书64万册,中外文期刊940种,设有多媒体电子阅览室,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二级检索站。尽快实现-🔥js1996注册登录与北京市各高校、全国乃至世界的信息资源共享,为广大教师提供科学研究的环境,搭建科学研究的学术平台。

3. 4学术队伍建设

学术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它是关系学科建树成败的重要因素。首先,学术队伍结构要合理,队伍的构成必须是不同年龄、不同学科背景、学缘结构的人员构成。不同的学科背景的学者有不同的学术思想和学术风格,这些差异的存在使研究人员在学科交叉中,彼此能不断了解不同的学术观点,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增强适应性,从而活跃和开拓学术思想,为新的理论和观点创造条件,促进创造性成果的产生。其次,学术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学术队伍的培养包括人员进修、培训、交流、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等。学术队伍的建设是重点学科建设的关键,队伍中应有能团结和带领全体成员打硬仗的学术带头人。应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浓厚学术气氛,每位成员都应热爱事业、能进行科研。同时,重点学科建设点还要有较好的学术交流环境,有开展高层次的学术交流的能力。教师们从“要我做科研,到我要做科研”。近几年-🔥js1996注册登录先后承担几十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及大量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千余篇,出版专著(译著)几十部,有多篇论文被SCI, EI检索收录,取得了一批国家授权专利;-🔥js1996注册登录已形成相对稳定和具有-🔥js1996注册登录学科特色的研究方向,有的已经具备了相当稳定的主攻领域和良好的研究基础,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4学科建设管理与制度建设

4, 1学科建设立项的科学性和客观公正性

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有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经济的竞争,不是商品的竞争,不是技术的竞争,甚至不是人才的竞争,只要有好的制度,就会有好的人才,好的技术、好的商品,就会有好的经济建设,就能营造好的环境,就能更快出成果,创建-🔥js1996注册登录的学科特色—

学科建设的立项是在本校专家申请的基础上,由上级主管部门或省级教育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进行立项建设论证的,因此避开了许多主观的因素,使评价和规划学科点建设更加客观公正;此外,学科建设的评估、验收也采用了多种方式,尤其是通过国家组织的学位点申报和评估来检查立项建设学科的建设情况,使得这种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合理。

4. 2学科建设的管理模式为项目管理模式

学科建设包括研究方向、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管理工作、对外交流等多项内容,涉及人事处、科研处、国有资产管理处、研究生处、教务处、财务处、后勤处等多个职能管理部门,若以学科建设的具体内容为管理对象,则将使此项管理工作变得繁杂。立项建设以项目为对象,其管理对象相对单一,建设主体明确,责、权、利的相互制衡与统一,使得学科建设的管理工作处于一种比较良好的管理体制中,有利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学科建设的管理模式为项目管理模式。是以项目为管理对象,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地方学位办进行立项论证,由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以学术队伍建设为核心,系统全面进行学科点建设,强调中期检查、淘汰和终期验收工作等监控管理的学科建设管理模式。

4. 3从项目范围变更中完善管理机制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由于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往往需要对既定的项目范围进行适当的调整,因为项目管理的立项建设很好地引人了责任制、监控机制、竞争机制、淘汰机制、激励机制等,项目负责人为保证项目朝着预定目标发展,保证学科建设工作高效运作而必须适时做工作。在采用立项建设管理模式进行学科建设当中,在学科建设成效上,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在项目负责人的选聘上,引人了竞争机制;在中期检查和终期验收上,实行了淘汰机制和监控机制;在终期验收结果的处理上,落实了奖惩机制。

第5篇:管理科学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科学管理;生产力;社会发展

    一

    从哲学的视角看管理,其本质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体系中的人,通过经济、行政、法律、教育等方式,运用数学模型、计算机技术、系统科学等方法和手段,对自然资源、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社会关系等,进行规划、控制、协调等活动,使之从无序到有序,产生良好效益,实现人类活动目标的过程。

    管理既然是这样一种活动过程,就不可避免会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和不恰当的错误的管理之分,因此,笼统地说“管理是生产力”是不科学的,应该说科学管理是生产力。

    科学管理理论是基于泰罗科学管理基础之上更为深刻的认识,即按照客观世界内在规律和人性发展的客观需要进行管理活动,重视定量分析和战略规划,强调哲学思维和方法对管理的指导作用,把管理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发展需要统一起来,按照人类共同的道德价值观,坚持自然、社会、人本身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管理看成是一个不断和周围环境相适应的复杂的过程。

    第一,管理是主体按照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通过自主性活动实现管理目标的过程。社会越发达,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复杂性呈现给我们的也越多,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认识和处理问题难以发现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成功的管理必然是在变化中寻找本质和规律并适应其发展。

    第二,管理必须适合和满足人性发展的需要,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管理思想发展史表明:在从一种管理方式演变成另一种管理方式的过程中,生产力发展导致经济组织形式变化是根本原因,人性发展的新需要是重要条件。高等教育的普及提高了人的科学文化水平,网络空间构成的虚拟世界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往群体劳动、集中生产基础上形成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的要求,自然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时代开始了。

    第三,整体性思维、复杂性思维、过程哲学思想是现代科学管理的哲学方法论基础。管理活动作为一项综合性活动,涉及许多方面内容,自然科学方法、社会科学理论、技术科学成果以及关于人的科学的新认识是科学管理赖以存在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些学科的进步就没有管理学的发展。

    第四,坚持自然、社会、人类可持续发展是科学管理的显着特征。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过多人口形成的物质需求压力,人类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及不合理的分配方式,使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出现了土壤沙化、资源短缺、森林面积减少、气候异常、各种污染加剧等一系列后果。这些结果的出现进一步加大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种族之间的利益纷争,导致国家、地区间矛盾冲突不断,影响人类和平发展。

    第五,科学管理要以人类共同利益和价值观为最高准则。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许多问题的解决仅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是不行的,需要全球各国通力合作,从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加以解决。任何个人、组织、国家都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牺牲人类共同的幸福。

    二

    科学管理是生产力,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力。传统的生产力概念是建立在牛顿力学机械观线性思维基础上的,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其不足之处在于:一是把人放在和自然界完全对立的基础上,忘记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赖自然,应当与自然界共繁荣,而不是征服自然。二是只看到了物质生产力,忽视了精神生产力和人自身的生产力。固然,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决定政治生活和其他生活的前提。但是,自从有人类以来,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而且,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成为社会越来越重要的内容,成为推动物质生产进步,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核心。

    用系统论观点和复杂性思维方式及过程哲学思想认识生产力。生产力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是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是处在不同生产关系体系中的人,能动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产资料,创造精神财富,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统一体。其中社会生产力包含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人自身生产的能力。

    自然生产力,“就是客观存在于生态自然界同时又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并直接、间接影响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的总和,是自然界的自然力和生产力的统称”。自然力就是自然界天然形成的与人的劳动无关,影响和作用于人们生活的力量。在人类早期,自然力对人们的生活和劳动起了根本性作用,决定了国家民族的富足程度。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自然条件的生产率不同,同量劳动会体现为较多或较少的产品或使用价值。”由于人类活动能力的提高,部分自然界成了打上人类烙印的“人化的自然”或称人的思想“物化的世界”,从而形成一种非天然的自然界的劳动生产力。这种非天然的自然界的生产力已经成为制约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外在力量。

    社会生产力是以实践着的人为主体和终极目标的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人本身生产力的复合体。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生产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生命的生产的有机统一,社会生产力因此有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的生产力三个方面。“不应把社会活动的这三个方面看作是三个不同的阶段,而只应看作是三个方面……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从第一批人出现时,三者就同时存在着,就是现在也还在历史上起着作用”。

    第一,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必须进行物质生产。物质生产力是人们利用工具,把自己的劳动作用于劳动对象,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具有实践能力的人。马克思曾经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分,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工具进行生产。生产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劳动对象的扩大,都离不开生产中人的力量。物质生产力提供的物质财富数量和质量决定社会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也直接影响人类精神生产的能力。因此,在人类发展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追求物质生产力发展成为人们活动的最高目标,经济增长是实践活动的中心内容。

    第二,当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积累了大量财富,精神劳动从物质劳动中分离出来,真正的精神生产便出现了。精神生产力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发展自己思维、情感、意志、审美、创造性等精神品质的能力,包括思想及其物化的技术形态和制度产品。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认为,“思想与意识的自由对生产力影响很大”;还说,艺术家通过他的作品,对人类精神意志,对社会生产力发生作用,但是要享受艺术事先必须具有购得它的物质手段,因此,艺术家对于物质生产,对于节约行为也具有提供诱因的作用。李斯特提出,生产力主要在于个人的智力和社会条件,一个国家通过改进其社会和智力条件,就能够运用现有的物质资本,使生产力提高十倍。精神生产力的成果表现为文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科学、宗教,也表现为制度产品,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公共制度以及社会的公序良俗。精神生产力不仅是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还是促进物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条件。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后,知识和信息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机器代替人的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人将越来越少,从事精神生产的人会越来越多,精神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由此推动人的发展,成为人类活动的价值追求。

    第三,人自身的生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终极目标。人是社会生活和实践的主体,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以及种的繁衍是人活动的内在原动力。人类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自身生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口的生产。“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人口的生产既是一种自然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作为自然人繁衍后代,受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制约,每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只能提供一定数量人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只能提供一定社会条件下人最大的发展空间。第二,人的社会化。只有经过社会化的人才是社会实践和认识的主体,社会化的过程是人的另一种生产过程。这种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实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形成人的社会化需要和适应社会的各种劳动技能,以及作为有尊严的人的交往能力、认识能力、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活动,通过教育传授生产和生活知识、经验,培养适合特定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教育,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以继承,新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体系获得广泛传播,新社会的实践主体经过社会化和良好的教育,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第三,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迄今为止的一切社会,由于生产本身不发达、分配制度不合理,导致人总是处在片面发展和异化中。表现为劳动者为社会生产出财富的同时,却为自己生产出贫困。劳动者的各种需求、劳动能力的提高、体力和脑力的恢复、甚至生育和抚养子女,都被看成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人被异化成机器的一部分,资本的奴隶,失去了人的尊严、自由和全面性。只有在社会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关系的根本性变革,真正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才能产生。

    三

    生产力是由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联接起来的有机整体。各种要素的结合方式、结合程度、结合效果反映了人的能动性力量,体现了科学管理的发展水平。如果把生产力的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比作鱼网的经纬线,那么科学管理就是使其成为具有捕鱼功能的鱼网的纽结。科学管理不是生产力的硬件——机器、厂房、设备,也不是生产力的软件——先进的科学思想、良好的职业道德,而是把生产力硬件、软件结合起来的组织件。科学管理是根据生产力总体变化规律,从整体出发协调生产力系统诸要素之间关系,使之达到优化状态的过程。科学管理是生产力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即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人作为生产力主体能动性的实现;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制度文明建设。

    马克思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两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要素。凡是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只有在科学管理条件下,各种要素有效地结合,才能形成现实生产力。同样的道理,就像单个人不在自己头脑支配下使自己的肌肉活动起来,就不能对自然界发生作用一样,没有生产的组织指挥,生产运动就不能有秩序地运作和运转。

第6篇:管理科学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素质教育 管理方法

一、提升自身素养,持有健康心态

当今的信息时代,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再仅限于-🔥js1996注册登录和老师,而有了各种各样的途径,然而学生掌握的知识也鱼龙混杂,真假参半,加上小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较低,这就需要班主任有渊博的学识,横贯今古,博大精深,这样才能在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引领学生,帮他们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作为班主任一定要认清时代和社会赋予自己的使命,不仅要学习学科专业知识,更要认真学习班主任有关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实际能力,积极进取,博学多识,朝着班主任专业化方向自觉自主成长。作为一名班主任要努力使自己保持健康快乐的心态,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班主任工作动力的源泉,因为班主任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其示范作用,尤其在小学阶段,具有至高无上的神圣感,甚至是对学生无声的命令。班主任工作是塑造人的事业,要引导每一位学生积极进取,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品质和良好的习惯。

二、树立新的理念,实行科学管理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换,学生的教育成长环境也在变化,班主任的教育及管理都需要学习更新。以前陈旧僵化的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的小学生。现代的家庭中,条件好,孩子少,很多学生是在家庭百般的呵护关爱甚至是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吃不得苦,受不得委屈,经不得挫折,没有集体观念,缺乏团结友爱的意识。这就需要班主任在工作中循序渐进,春风化雨,那种“一棍子打死”的“大棒”式管理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的班级管理了。新的形式,逼迫班主任要树立新的理念,讲究科学的管理方法,班主任不仅是班级制度的制定者、实施者,更应是学生的知心朋友。要使学生有话敢对班主任讲,愿意对班主任讲,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不仅具有无比的威严,更应具有强烈的亲和力。班主任不应是高高在上的“神”,更应是学生心目中平等的、友好的朋友。

必须努力把班主任原来“师道尊严”的面纱大胆撕下来,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对话。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不断地进行情感沟通。因此面对新时代、新情况、新问题。班主任要机智灵活的选择自己的工作方法与思路,而非僵化与墨守陈规。只有这样,班主任的班级工作才能做得风生水起,水到渠成。

三、强化责任意识,真心热爱学生

第7篇:管理科学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长大桥;养护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U445 文献标识码:A

桥梁概况

通过对7座长大桥梁的养护管理情况进行调查,探寻当前国内桥梁养护管理相关工作制度和标准规范的执行情况,并结合桥梁的具体情况,对桥梁关键部位和结构易损构件进行现场检测。

表1桥梁概况

养护管理现状

各桥梁一般都设有管养单位和监管单位。有的大桥还配备有专门的养护公司。各桥管养单位都设置有养护工程师,但养护工程师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多少不是针对某一桥设置一个工程师,而是一条线,或者几个桥梁配一个桥梁工程师,用于管理这些桥梁日常养护,但是部分工程师对所管辖桥梁的技术状况不清。各桥梁管养单位都以《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 H11-2004)和部颁《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制度》(交公路发[2007]336号)的规定开展检查和养护工作,制定了相应的省级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制度(或实施细则)。

各桥梁管养单位依据所辖桥梁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桥梁管养手册(或实施细则)。但是有些养护工作如果按照规范执行,基层管养单位会有许多实际困难。而且暴露出规范有些条款设置不当。各桥管养单位均按照《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制度》(交公路发[2007]336号)的要求开展技术档案管理工作。所归档的资料门类比较齐全,且所有桥梁管养单位对于技术资料都实现了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但是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各桥设计资料和建设资料基本上较为完整,对个别桥梁政府职能部门设立专门养护管理处,例如山西龙门黄河大桥,山东东营黄河大桥具有专门管理机构。

各桥管养单位都编制了应急预案,但有的应急预案完善良好,交通安全组织放在最主要位置,制度完善、分工合理、且开展应急演练;有的应急预案不全,无针对性、无应急演练,操作性有待加强。各桥管养单位逐渐意识到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和桥梁管理系统对于桥梁管养工作的重要性。许多桥梁该类系统运转良好,为桥梁安全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有许多管养单位已将系统的建设列入了近期的计划。

科学桥梁养护管理

经过这次调查,尤其是对现有大型典型桥梁的调查,可以看到我国大中型桥梁养护、技术状况等有些成果值得借鉴,推广到同类其他桥梁中去,有些尚需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

(一)养管制度基本健全,但是养管的目的性、针对性、养管队伍的专业水平、主管桥梁技术状况的桥梁养护工程师技术水平据需要改善;

(二)各桥管养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有一定的针对性,但应急预演需予以加强,应该提高对特殊事件的处理水平;

(三)收费公路或者高速公路上的桥梁管养经费充足,管养设备、技术人员、以及规范化程度均比非收费公路好。二级公路及一下等级国省道干线免费公路,受经费不足影响,养护工作步履维艰;

(四)几乎所有受检桥梁竣工资料可参考性需要提高,多数桥梁的竣工图与设计图纸雷同,没有施工过程记录,很难为日后桥梁出现病害原因分析提供有价值的资料,竣工资料中关键参数收集不全,更没有设置永久观测点;

(五)所有受检桥梁在通车5年后,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大修,尤其是桥面铺装,同时混凝土都有不同程度的开裂,但主要承重结构的承载力一般没有发现明显降低。

(六)多数桥梁安装了健康监控系统,但是多数监控系统没有有效工作,无法为管养单位提供有价值的参数;

(七)桥梁信息化系统应当定期更新,并且保证桥梁结构的关键参数的跟踪做到连续、完整;

第8篇:管理科学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管理 管理学 科学属性 艺术属性

20世纪是管理学发展的一个世纪,在短短的100年里,已经形成了很多流派,如经验学派(经验学派又称案例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等等。20世纪的管理学思想活跃、流派众多,为后来构筑管理科学知识体系打了夯实基础,极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孕育与发展了管理与管理学科学性的思想,也为管理与管理学发展的奠定了最初的方向—管理科学化。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西方社会的战后复兴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管理教育和管理研究都有了蓬勃的发展。这一时期,从事管理研究和教育的队伍的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管理理论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zuowen/

1、“和平崛起”呼唤管理与管理学的科学化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这期间,记载着中国人的酸甜苦辣,又承载着中华民族太多的责任与使命。从对“黄祸论”、“崛起论”、“威胁论”、“崩溃论”等各种评论中“韬光养晦”转变,到2003年中国领导人首次向外界明确提出了让全世界人为之一震的中国将和平崛起。和平崛起理论的提出代表我国治国理论和对外政策的重大战略思维形成,这对于国人也提出了更多希望与要求。无论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都需要积极支撑这一重大理论。//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管理是伴随着人类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哪里有人类活动,哪里就需要管理。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对于科学管理及管理学科学化方面要求更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抗击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到后来建设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丰富的管理学知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国共产党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要管理和协调一批受封建思想和近代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压迫而具有“大杂烩思想”的老百姓(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等),需要多么丰富与科学的管理学知识。社会发展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我国综合国力已明显提高,这对于管理与管理学提出了更多新的课题,国家要和平崛起,国家要发展强大,没有科学管理思维的引导是很难有所成就的。//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要适应目前这个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需要艺术的微笑、需要人性化的管理、需要有创意的发展模式,这些都有赖于管理的科学化。管理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经济发展、文化积累方面潜在的“指挥棒”。//html/zongjie/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丰富,成功和失败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人们越来越尊重客观规律,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管理理论。并且,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系统性市场更加规范,政治、商业、文化数据以及与之对应的逻辑发挥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拍脑袋决策、赌徒思维”必定失败,这样,管理越来越科学化,管理学科也相应更加科学化。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使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社会共同遵循的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等),使得优质的、科学的管理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工作者所占的比率也相应越来越大,国家和平发展的模式越来越需要创新的管理理论,它离我国发展的目标也越来越近。/

2、管理与管理学的两大现实属性—社会性、时代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管理学这个已经发展了百年的学科提出新的要求,也赋予了管理学新时代意义,特殊的社会需求,也给管理学络上了深深的社会印记。30年前的中国改革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时至今日,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部署新一轮改革,并由农村发轫,而且将在粮食问题、土地管理制度、农村金融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等多方面有所突破,引发人们对于“土地管理”问题的高度重视,这对全国人民、特别是对广大农民来说,无疑是一个生活中最大的喜事。初看起来,这是农业问题,但从深层次去审视,这就是一个管理学逐步运用到实践中的问题。俗语称:“农业稳,则天下安,农民富,则国家强。”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就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的著名论断,并领导人民开展了土地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的改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并以磅礴之势向全国推广。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是几十年的发展,却暴露了一系列与土地有关的种种管理问题,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化问题受到更多人的质疑,人们在想:中国有这么丰富的土地资源,有如此丰厚的人力资源,为什么会出现当前出现的种种问题呢?长期以来,人们将焦点更多放在土地资源的整合和分配上,却忽略了土地问题中的软件问题—土地管理科学化问题。而30年后十七届三中全会却给这片广阔的土地带来了新的生机,也带来了新的科学管理学知识。//html/zongjie/

同样,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也暴露出食品安全卫生系统的管理体制问题。随着2008年9月,石家庄三鹿集团-🔥js1996注册登录(中国)官方入口婴幼儿配方乳粉食品生产许可证被停止使用,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注销“北京味全食品-🔥js1996注册登录(中国)官方入口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等872家企业、910张食品生产许可证”。“三聚氰胺检测一直是隐患,低价竞争导致添加成风”。甚至,在三鹿事件爆发后,出现了饲料和产品四处送样化验难的局面——因为有限的检测机构内已经“挤满了化验牛奶的人”。同时,“为消除四川广元柑橘大实蝇事件的影响”,不至于“引发消费恐慌”,有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封锁扑灭疫情”。但是,摆在首位的应急措施还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大实蝇等植物害虫对人畜无害的科学知识,消除消费者的恐惧心理。”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条无效的欠缺考虑的措施。2008年10月份《扬子晚报》上已有宋桂芳写过《居高临下的专家理论救不了无辜的橘子》,其中的主要观点解释了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实现象,不禁让人深思。在“衣食住行”中榜上有名的“食品”问题,居然已经发展到今天这样尴尬的局面,人类生存问题让人们担忧,在食品的监督与管理上,出现了如此大的漏洞,这不得不让人们想到在社会发展的路程上,国家到底把食品卫生管理监督摆怎样的一个位置。不可否认,国家在食品卫生方面一直都是在努力着,但是传统的管理学或者管理科学化的进程与管理的科学的实践化的速度并不协调。强烈的时代性与社会性提出了更多迫切需要那些有效的管理科学化的成果,能够解决现实问题或者防止问题出现的管理及管理学知识才是我们需要的。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或者缓解类似案例的发生,需要上升到管理学的高度,从管理科学化的科学方式上去为老百姓饮食的安全管理等方面去“保驾护航”,从而确保在其他涉及到百姓生活实际问题上的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

3、弱科学与淡艺术的综合体——管理与管理学的最终属性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管理的科学性也在于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客观规律。人们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成功,通过从大量实践并抽象总结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动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一般方法。然而管理在目的性上由于一些“突发问题”而显得弱化;管理的研究过程上由于学科特点而弱化甚至屏弃了逻辑推理;再由于管理流派众多和现实基础很难保持一致的现状,使得管理学只能扣上一个弱科学的“帽子”,最起码在目前而言是这样。//html/jianli/

艺术目前有三个定义,一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二是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三是指形状独特而美观的样子。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其实践性和创造性,没有实践和创造则无所谓艺术。而当前这种管理的艺术性并非完全的艺术性,从定义到研究层次、方法,管理的艺术充起量是一种淡艺术,而管理者主要靠的是人格魅力、灵感和创新等潜在的管理艺术,管理艺术没有最优解,充其量只有满意解。如何管理,受天时地利人和的影响,更受管理者本身的价值观、风格和偏好的影响。总之,一个人有一种艺术,一个管理者也应有一门淡管理艺术。//html/jianli/

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的艺术性的前提与基础。要将管理工作做好,如果只承认管理是一门艺术,而不承认管理是一门科学,就必然导致管理中的随意性。在很多情况下,管理的艺术性是管理的科学性的补充与提高。在制度不完备的地方,就需要管理者的艺术。可以这样说,管理艺术是对管理制度的补充。只有当这种管理的弱科学性与淡艺术性有机结合,互相补充,才能发挥“1+1>2”的功效,才能超过单一的管理科学性和狭隘的管理艺术性的价值和功效,充分发挥时代管理学的优势。//html/jianli/

4、管理学面临的世纪挑战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21世纪管理学所面临很多难以逃避的课题。组织的资源由以劳动力、土地、资本为主,转为以知识与信息为主传统的资源如劳动力、土地、资本和自然资源,支撑了整个20世纪的发展。但是,21世纪知识与信息将成为发展的最大资源。如果这一说法成立,现行的资源管理模式是否应该放弃,未来的资源管理模式又应该如何?组织的成员由经济人向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转变,在物质不是很丰富而又在逐步丰富的21世纪里,人民迫于生计更多地扮演着一个追逐利益的经济人角色,学者们以此构造了他们的理论体系和现实的经济管理体系,然而在物质甚为丰富,人类生活有了大步提高之后,人们开始摆脱经济人的头衔,此时不仅经济体系需要重构,对于人们工作努力的驱动源管理体系也需要重构。现在许多管理者在号称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也似乎在寻找一种未来的科学管理范式,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学思想。//zuowen/

21世纪人们的伦理将发生全新的变化。20世纪人的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20世纪众多约束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这些约束因素在21世纪发生变化之后,作为管理的出发者,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自然都会发生不可预知的大变化。然而,“重利不重义”的20世纪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应该转为全新的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以此来构造以后的社会和经济体系。21世纪的管理学必须要覆盖全新的管理伦理、管理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故而探讨未来的管理伦理学,也将会给管理者更多思想上的启迪。信息爆炸将导致信息搜索的困难,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世纪,信息越是丰富,人们就越难及时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信息社会中的人就像一艘孤舟一样,独自在江河中漂流。从所需信息的角度来看,一个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未充分获取信息的拥有者,如何架起沟通的桥梁,如何根据21世纪的信息领域寻找全新观念和体系的拓展方向管理与驾御他们,这些都是管理学需要研究的课题。//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

第9篇:管理科学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管理学;学科属性;范式纷争

一、管理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管理思想的出现是管理实践的产物。管理作为一种职能是奴隶制兴起的直接产物( 肯尼迪·克洛克, 2002) 。较高一级的管理产生于希腊和罗马帝国时代( 小詹姆斯·H·唐纳利, 1982) 。古罗马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利用等级原理和委任、授权办法, 把罗马城扩展为一个前所未有的、组织效率很高的罗马帝国( 罗珉, 2003) 。人类管理思想的演进标志着人类从最初的求得生存而产生的自觉意识经过历史的锤炼—— 成功和失败考验的螺旋式上升, 最终成为人类社会前行的灯塔。人类管理思想的提炼大致经历六个过程: 管理者的需要、思想价值、时间性、提高和展现(AddrejA .huczynski, 1996) 。

把管理思想升华为一门科学, 以此构建管理学学科大厦, 是由发端于19 世纪末现代工厂制度下的“泰罗科学主义”完成的。不同于经济学, 管理学从一诞生就陷入到“管理理论的丛林”( 哈罗德·孔茨, 1961) : 人们对管理的职能、原理、方法甚至管理的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解释。管理学尽管较经济学年轻, 在其发展的一百多年里,管理学的发展与创新速度远远超出了其他社会学科。从科学管理的确立到人际关系学派发展, 从“管理理论的丛林”到“管理理论丛林的再探”, 从新人际关系学派的兴盛到新泰罗主义的回归, 管理理论丝毫没有走向统一的迹象。早期哈罗德·孔茨把管理学理论概括为管理过程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人际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及数量学派等六大学派。海因茨·韦里克( 1993) 继续对管理理论丛林进行分类, 随着“丛林”生态结构的变化, 形成了11 个有代表性的学派。Huczynski( 1996) 按照市场接受度、争论性、独特性、作者声望把管理学派分为马克思·韦伯为代表官位主义学派, 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 以法约尔、巴纳德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学派, 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 以本尼斯、沙因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 以德鲁克、彼特斯为代表的大师理论学派。

二、管理学的学科属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备三个根本要素, 即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概念( 范畴) 体系。研究对象是该学科的根本出发点, 也代表了该学科的本质属性。研究方法是人们认识对象的方式与方法的学问, 它是科学发展最活跃的因素。人们用特定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特定的研究对象, 便逐步形成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并借助词语以概念、范畴的形式加以表述。当用来进行理论思维的概念、范畴积累起来, 形成认识或解释对象的理论体系之后, 便标志着这一门科学走向了成熟。而管理理论的分歧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管理”至少存在三个不同的理解。管理科学主义认为管理就是组织在即定资源约束下如何通过优化配置以实现的目标。人际关系学派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 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过程学派的视角, 认为管理就是从计划到控制的循环过程, 即管理人员在管理活动中执行着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若干活动。系统学派认为, 管理是将多变的客观环境( 宏观、中观、微观) 视为一个复杂系统, 为有效地实现系统目标( 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或提高效率或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等) 而激活人的智力, 优化配置系统中各种资源,并改变资源产出的一系列决策、措施、办法。概括起来, 上述认识最根本的分歧点在于管理学的人本主义主张和科学主义主张。也有人认为二者各有侧重分别形成管理学学科和管理科学学科。事实上二者有明显的“鸿沟”, 但也不是截然分离的, 二者的关系就像并行的两个车轮, 在管理学科的发展中, 二者永远无法交融, 但也永远无法分离。弥合二者的鸿沟的努力一直在进行。这里以席酉民的和谐管理理论为代表。和谐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现实基础在于“理”, 形式在“管”,“管”必须从“理”来实现。席酉民提出, 管理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用优化思路解决客观科学的一面, 用不确定的思路解决主观情感的一面, 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互动作用, 实现整体的一致性。转贴于

另一方面, 人们对管理的对象或内容也还存在不同意见。管理学很多概念无论内涵外延均不相同, 分类方式合标准也不相同。从营运职能看, 尽管营运职能的决策过程都包含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过程, 但是它们的内容是截然不同的。正如学者芮明杰批评的那样, 把管理限定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是错误的, 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现实资源的有效整合,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活动是有效资源整合的手段和方法, 他们本身并不是管理。为了调和矛盾, 学者们把上述对象称为广义的管理学研究对象, 把管理科学的内容也囊括进去了。狭义的研究对象则限定为管理的过程或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活动。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R·波普尔指出, 科学方法是由科学目标决定的, 研究方法和手段只相对于具体目的才有意义。克莱默( 1975) 认为, 管理思想来自于归纳和演绎推理, 它是一个应用于相当广泛的情境的系统化的知识。不少管理实践都是建立在传统方法和理论基础上的, 而这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泰罗的思想上。

三、管理学的范式纷争

范式( Paradigm) 理论最初是由库恩( 1968) 提出的, 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范式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共同的基本理论、观念和方法; 共同的信念; 某种自然观( 包括形而上学假定) 。范式的基本原则可以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次表现出来,分别回答的是事物存在的真实性问题、知者与被知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问题。当一门学科的知识处在一个范式的指导下时,这门学科就处在“常态科学”(Normalscience) 时期。在范式的指导下, 科学家们不断研究、解决问题, 积累知识。但随着研究的进步, 必然会出现常态科学的范式所不能解释的“异例”(Anomaly) 。当异例多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导致知识危机(Crisis) 。后者将迫使科学家们去寻求另外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 新的定律、概念、假设、价值、技术和解决问题的范例出现, 科学就发生了一场革命(Revelution) , 科学研究的新范式形成了。

把管理学理论范式分为追求使管理更有效率的科学主义范式和追求使管理更加人性的人本主义范式, 这种分类方法的突出意义是强调管理学理论范式追求的目标。科学管理理论的创立者泰罗信奉的哲学, 就是“科学理性主义”或“工具理性主义”。他第一个把科学方法运用于管理当中。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成“经济人”,认为追求经济利益是人的理性的主要表现。它强调通过劳资协调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以最小的付出使劳资双方得到最大的利益。行为主义学派通过霍桑试验对古典管理理论进行了大胆的突破, 第一次把管理研究的重点从“经济人”的基本假设和从物的因素上转向“社会人”的基本假设和人的因素上。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Human Relations Theory) 通过对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 的揭示, 对古典组织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式维度作了四个方向的拓展( 罗珉, 2001) : 单个行为主体的社会性; 人是社会人, 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In-terpersonalRelations) 是影响生产效率的首要因素; 组织是人们希望实现自导、自治、自我负责和自我实现的场所; 群体(Group) 总是通过建立他们的价值观和规范来控制人们的行为。其蕴涵的理论假设是, 组织善待员工, 员工会改进工作态度, 并不断增加满意度和承诺感, 这种态度会影响行为, 反过来促进组织绩效的改善。如果按照库恩的范式革命学说, 在两个范式之间, 存在四个阶段:范式Ⅰ常态科学异例危机革命范式Ⅱ。这里的常态科学是指在范式I 指引下积累的知识; 异例是指范式I 不能解释的新现象; 危机是指范式I 从根本上受到怀疑; 革命是指范式I 全面崩溃。人本主义取代科学主义如果是一场革命的化, 那么将是一个新的范式的诞生。在无法调和劳资纠纷时, 泰罗主义学说出现了异例, 但是说泰罗主义出现了危机, 是不符合管理思想史实。Huczynski 指出, 人际关系学派从未偏离过泰罗主义的思想范畴。正如梅奥( 1924,1925) 在对霍桑研究报告的解释中看出: 工厂内友好宽松的管理氛围将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尽管这种因果关系可能逆转( 生产的高效率会使管理气氛宽松) , 管理者仍然能够看到他期待的东西。人际学派的动机思想强调管理刺激和控制、非正式群体的社会作用力、社会满意度和产量定额等因素的重要性。梅奥给管理者提供了一个通过咨询和领导技术重建人与社会平衡的新模式。事实上, 人际关系学派倡导加强了管理者的中心地位。而管理者的中心主义恰恰是肯尼迪·克洛克认为导致管理终结(ManagementEnding) 的元凶。因此, 割裂不同学派的历史联系性是错误的。正如罗珉( 2005) 所指出的那样: 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从管理学诞生开始, 一直主导着管理学的发展。它们都是管理学范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 都对管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 总结

总而言之,管理思想家们所选择的众多路径、取向或“范式”, 是可以兼容、互济的。不同的学术观点、学术流派相互间应当宽容、共处。对因理论和方法不同而出现的“分歧”,不必急于达成“一律”。管理学研究不断涌现新的“范式”和多种“范式”并存, 管理学界出现不同的流派或“学派”, 是管理学走出“丛林”的征兆, 也是有利于管理理论研究繁盛的好事。

参考文献

1.肯尼迪·克洛克,琼·戈德史密斯著.王宏伟译.管理的终结.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相关热门标签
相关文章阅读
精选范文推荐
相关期刊推荐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