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范文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精选(九篇)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

第1篇:全国二卷语文作文范文

高考语用题部分,是高考语文试题命制创新的试验田,它是落实高中语文课标关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达成“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目标的载体。“语用”即现代文语言运用。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语用”方面的要求是这样表述的:“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可见,高考“语用题”在落实课标、考试说明的要求上具有重要意义。王元华在《语用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中说:“语用教学理念反映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符合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因此,高考语用题考查普遍占12分左右(不含作文),正是其重要性的体现。命题者基于语用的丰富性,因而语用题命制不断创新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题型研究

搜罗自1990年至2013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语用题,可以发现:语用题的题型既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而且是主观题占主导地位,这主要是体现语用题的应用性。客观题的语用题,主要是考查连贯衔接,这是大部分省市命制语用题的选择。下面主要就主观题型的语用题作探讨研究,试作分类以下:

1. 写作方式类。这类包括仿写、扩写、补写、续写、析字、就某一情境写话等等,如2005年广东卷仿“智者的思索、庸者的奢谈”写另一组句子,2000年前后各地试题多采用这种形式;2006年江苏卷“请用‘银河’、‘树影’、‘蛙声’等词语扩写一段情景交融的不少于40字的话”;2008年山东卷关于一位诗人上台阶不小心摔倒,要求“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2013年广东卷为寓言“磨心对磨盘”续写不少于50字的话;2010年浙江卷仿照示例拆拼汉字并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描述它;2010年湖北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等等。

2. 应用文种类。如:1991年的公函、1992年的广播稿、1995年的便条、2003年全国卷改写提示语、2004年广东卷的对联、2004年全国卷天气播报过渡语、2004年全国卷I的广告词、2005年全国卷1的请柬、2005年福建卷人物介绍、2005年全国卷的提取关键词、2005年福建卷拟新闻导语、2005年江西卷的节日或生日贺卡、2006年北京卷的新闻点评、2006年广东卷的图书推介、2006年安徽卷的手机短信、2006年北京卷的建言献策、2006年福建卷的欢迎辞、2006年天津卷的解说词、2006年安徽卷的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比较、2006年重庆卷的邀请语、2007年安徽卷的人物评介、2008年安徽卷的拟写一句话新闻、2008年北京卷的拟展板标题、2008年福建卷的晚会开场白、2008年湖北卷的文段点评和电影脚本、2008年福建卷和2013年重庆卷的宣传标语、2009年广东卷的致谢词、2010年广东卷的晚会串台词、2010年山东卷的稿约、2010年浙江卷的海报、2011年湖北卷颁奖词、2012年广东卷的招聘启事和摄影作品展前言、2012年湖北卷的为《楚辞》和《史记》两本书中任选一本写一则阅读宣传语、2013年全国大纲卷和天津卷的书信,等等。

3. 图文转换类。这类包括图表图文转换、漫画图文转换、徽标图文转换、方位趋向图图文转换等。如2004年广东卷关于图书状况调查的表文转换、2008福建卷“阅读图表,就我国粮食问题写一条宜传标语”、 2009年广东卷“据图表说明我国不同群体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情况”、 2010年广东卷据图表进行信息推断、2013年广东卷就调查统计表“对两个年龄段的人对其志愿行为意义认识的同与异”进行概括、2012年天津卷就“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写调查结果,2005浙江卷根据漫画内容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语、2006辽宁卷“欣赏漫画,给它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写出你对这幅漫画的感想”、 2006山东卷“说明下面漫画的题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 2012年江苏卷就父子对“是非”之地的选择写合适的话、2013年湖北卷的根据丰子恺先生《巷口》这幅画并围绕“盼”描写一个场景、2007年广东卷的徽标联想写话、2008年北京卷就“北京2008年残奥运会会徽‘天地人’的图形概括说明画面内容”、 2009年全国卷就“沈阳全民读书月”活动的标识说明标识的创意、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I的就“‘中国环境标志’,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和全国新课标卷Ⅱ的就“‘国家节水标志’,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 2006年和2010年广东卷的科学知识增长模式与数学活动中心的变动,等等。

4. 表述变换类。这类包括转述、句式变换、重组句子等。如1992年小李对小王说,小王对郭老师女儿、郭老师转述,2005年江苏卷就“现代著名散文家柯灵对微型小说的创作要领有如下形象的比喻‘关节处一着棋活,妙手成春;结穴处临去秋波那一转,令人低回不尽’用平易朴实的语言重新表述,2012年江苏卷“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老园艺师一段话的深层含意”; 2003年全国卷“提取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遗传’下定义”, 2006年湖北卷“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端午节’”, 2009年江西卷将三个句子整合成一个单句,2005年广东卷将长句改写成四个短句;1999年全国卷用“儒、道、佛”作开头重组句子,等等。

5. 情境对话类。这类包括对人说一段赞美的话,如2006年四川卷;向人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如2006年浙江卷;向人询问的话,如2012年安徽卷安晴同学想参加-🔥js1996注册登录青年志愿者协会向转会组织委员李华同学询问相关情况,补写他们交谈的部分内容;据特定语境补写得体的话,如2010年重庆卷就负背囊老师婉拒、学生坚持的对话,2012年重庆卷“小张含蓄的批评说,小李幽默的回应说”;对不同的对象说劝阻、反驳的话,如2007年山东卷劝阻游客文物上刻字、2013年安徽卷扮演的志愿者对路萍扮演的违规行人进行耐心劝导,2007年四川卷反驳随地吐痰和上公交不排队的人;与陌生人交往的话,如2013年四川卷的向陌生人设计三个访谈问题,等等。

6. 观点阐述类。这类包括对理趣的阐明、对事件现象的看法等。如2005年北京卷举出两个带有“半”字的常用语并对其中蕴含的理趣作简要说明、2006浙江卷“以一种标点符号(省略号除外)为描述对象,写一个比喻句,形象地阐发某种生活道理”、 2008年福建卷续写一个含“明”字的成语并解释、2008年安徽卷的“言外之意”、 2008年江苏卷对有些高中生上学和放学仍由家长接送的现象写赞成者与质疑者的不同看法、2010年福建卷对国人过洋节日和洋人参与中国节日这种现象的看法、2010年湖南卷对《水中的倒影》一文中关于“在运动中能否清晰地辨认事物或认识自我,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见解”、 2011年福建卷对国名翻译的看法、2012年浙江卷对高中生“你觉得你离父母有多远”为主题的调查结果有关“代沟”发表看法、2012年福建卷“对纸笔书写与电脑输入你有什么看法”、 2012年湖南卷对中国在英国伦敦开书展的消息拟写标题及阐述理由和据此写新闻短评、2013年福建卷的关于校门建筑的看法,等等。

以上分类,由于分类标准不同,或许会存在个别交叉的情形,但基本可概括这些年来高考语用题的考查情况。那么,语用题的考查呈现什么特点呢?

1. 关注人文热点。从全国卷及各省市高考自主命题卷来看,语言运用题愈来愈趋向于生活化,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上的热点,关注国计民生,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当年省市内或国内发生的大事,基本上能进入命题者的视野,如“正能量”、“中国式过马路”、“蛟龙入海”、“廉租房”、“纸笔书写与电脑输入”、“低碳经济”、“招聘”、“志愿者”、“环保”、“磁悬浮列车”、“南水北调”等素材的选用充分体现了“关注热点”这个特色。这些内容直接联系考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所有的实用文体拟写都直接照应社会生活的具体内容,还有其他众多的命题形式和材料或多或少地与现实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与此同时,命题人也非常关注历史人文,如湖北卷2010年和2012年为漫画补写韵文或配诗文,2010年为“《红楼梦》诗词鉴赏读书交流会”拟写开场白,2012年为《楚辞》或《史记》写阅读宣传语,都考到了考生的阅读积累和人文底蕴;2006年广东卷关于书法艺术、湖北卷的端午节日、全国卷的二胡介绍,2007年广东卷的粤剧介绍、2009年湖北卷王羲之介绍、各省的对联命题等等,都体现了关注人文历史的特点。

2. 兼顾综合考查。早年的语用题单项考查的居多,近年来趋向于综合考查。如:仿写兼顾修辞、句式选用的考查;应用文种的写作,兼顾语病、别字、连贯、得体的考查;压缩兼顾选用、仿用、变换等的考查;图文转换兼顾压缩概括、简要评述的考查;串台词兼顾连贯、生动、得体等的考查;情境对话兼顾简明、连贯、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的考查。

3. 重视修辞运用。语言表达要求生动,积极修辞的选择也就顺理成章。修辞手法中的比喻、排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比拟、夸张等经常考查。

4. 轮考传统题型。书信、对联、续写、补写、连贯、变换压缩、图文转换等都是传统题型,都是早年常考的内容,但命题者并不回避,每隔一段时间,即重新考查。如对联,2004、2005年各地普遍有考查,近来又再出现,比如2010年重庆卷、2012年四川卷;应用文体考查别字、病句是早年的题型,2013年的全国大纲卷、福建卷又重新出现;近几年广东卷的图文转换题、压缩概括、句式变换等更是如此,甚至于连年出现。

5. 稳定中求创新。语用题板块,被称为高考改革的试验田,一直保持着“在稳定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的特点,体现“迈小步,不停步”的命题思路。

6. 体现地域特色。各省市分别命题后,命题者都追求体现地域特色。如2004年广东卷以岭南佳果拟写对联、2010年重庆卷以“重庆”拟写对联;2012年湖北卷“湖北省‘书香荆楚・文化湖北’全民读书月活动正式启动。为配合这次读书月活动,请从《楚辞》和《史记》两本书中任选一本,写一则阅读宣传语”;2007年广东卷的粤剧介绍等。

三、备考策略

基于上述分类和特点的把握,考虑到语用题的异彩纷呈,对于语用题的备考,我们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

1. 关注生活,强化素养。语文高考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是当前的总体趋势,而把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现象作为命题的材料,是实现这一联系的基本手段。见多才能识广,这就要全方位地拓展学习语文的空间,做生活的有心人,广开视野,接收来自于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信息,街头巷尾的标语、广告,店铺的招牌,节日庆典的对联,乃至商贩的叫卖,都可引入课堂,学生占有了这些新近发生的生活事件、社会热点的材料,相信会占很大的便宜。在此基础上,强化素养,这些素养包括文学、艺术、心理学、宗教、历史等多个领域。这是因为语用题的考查,归根到底是对基本素养和写作基本功的考查,努力提高学生的总体文化素养、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眼界,提升思维的境界和层次,扎扎实实提高能力,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2. 分门别类,把握特征。语用题异彩纷呈,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但只要我们能分门别类,把握特征,就能闻一知十、举一反三,提高备考效率。近几年全国各省市高考题中,实用文体一直是个热点,每年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试卷中有这类题目。如果学生对一些实用文体的基本格式、语体特征不清楚,考场上必定束手无策。因此分门别类、强化训练、把握特征至关重要。如可把便条、留言、通知、启事、请柬、自荐信等作一类,广告词、宣传语、颁奖词等作一类,欢迎词、解说词、串联词等作一类,下定义、新闻压缩、写总起总结句、提取关键词等作一类,进行精细训练,在异中求同,在训练中把握其特点。

3. 沟通联系,学会迁移。高考备考最忌学一得一,正确的方法是沟通联系,学会迁移。如高考中考查新闻点评,这种能力,其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训练和运用,如小说教学中人物形象的评价。2013年湖北高考语用题中有结合文本解读的题目,熟悉文本内容是解答这类题目的基础,主要人物、基本情节、人物性格及评价、人物关系、各类描写等可和平时的教学沟通联系。再如上面说到分类把握特征,其实,如果清楚了书信的格式,其他的如便条、留言、通知、启事、请柬、自荐信等格式问题即可实现迁移。

4. 科学训练,掌握技巧。语用题命题,出新是常态,因此要训练一些高考卷中未曾出现的创新题型,可找最近出现在各地模拟卷中比较新颖的语用题穿插训练,在训练中要掌握技巧。做语用题,掌握技巧,运用思维策略,就能找到做题的突破口。常用的思维策略主要有五条:一是抓关键词,明确题目要求;二是抓结合点,激活知识储备;三是抓信息点,连接社会生活;四是抓迁移点,获取作答灵感;五是抓想象点,营造意境氛围。

5. 活用修辞,美化语言。语用题考查承担着落实考试说明提出的检测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任务。尽管有些语用题往往很少直接有修辞要求,但不用修辞,语言难以鲜明生动,表达无从形成个性。因此对考纲中要求掌握的八种修辞手法必须逐一过关,灵活运用。运用积极修辞(修辞手法)就可以有效地美化语言。

6. 强化审题,准确作答。

正确审题是正确作答的前提,而要按照命题者指令作答,首先就要弄清题目的指令和限制,把准其明示或暗示的各种信息,这样所作的答案才有可能靠近命题者要求的答案。审题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仔细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二是认真阅读材料,把握作答内容。这两个方面要兼顾,不能有所偏颇。在答题时,要有切题意识。切题应注意两个方面的符合:一是形式上要符合句式特点、符合修辞手法、符合字数要求;二是内容上要符合特定的对象、事物、情境。

四、命题预测

要精确预测高考命题是一件吃力而不讨好的事,但我们可做的是一个方向性的评估。根据上述的研究,似乎可以把握几点:一是紧贴学生生活的事件、社会热点,二是突出考查学生运用知识、思维能力、解决问题,三是扎实练好传统题型,应对轮考题,迁移知识和能力,解决新题型。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押赌注式的猜题、押题是不可取的。

总之,语用题的备考,因为牵涉面广、种类繁多、能力要求高,所以科学备考才是有效备考的必由之路。

第2篇:全国二卷语文作文范文

份高考试卷6月7日6月8日6月9日外语口试9:00-11:3015:00-17:009:00-11:3015:00-17:009:00-11:3015:00-17:00报考外语专业应口试北京北京卷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4月天津天津卷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第2次外语第1次3月17日 有河北全国卷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往年6月16-17日河南全国卷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无山西全国卷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往年6月底山东语数山东卷其余全国卷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各市自定内蒙全国卷II语文数学文综理综外语(听)蒙语文9:00-11:30 往年6月10日-15日黑龙江全国卷II语文汉语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朝语文蒙语文 各市自定辽宁全国卷II语文汉语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朝语文蒙语文藏语文 有吉林全国卷II语文朝语文蒙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上海上海卷语文数学 外语8:00-11:40外语听说13:00-16:40外语听说无浙江外语全国卷其余浙江卷语文数学 第二次外语考试第一次在10月 外语面试江苏江苏卷语文(文科生时间增加30分钟)数学(理科生时间增加30分钟) 外语物理/历史9:00-10:40化学/生物政治/地理15:00-16:40有江西全国卷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三校生计算机11:00结束外语(听)三校生无听力技术11:00结束 3月至4月上旬安徽全国卷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有湖北全国卷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有湖南全国卷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广东全国卷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笔试)英语听说 广西全国卷II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福建全国卷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往年6月23日海南语数外全国卷II其余自主命题语文文数理数政治/物理9:00-10:30英语(听)历史/化学9:00-10:30地理/生物15:00-16:30 四川全国卷II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藏文/彝文9:00-10:00 6月9、10日重庆全国卷I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6月9日云南全国卷II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 贵州全国卷II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 陕西全国卷I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6月18日甘肃全国卷I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藏语文蒙语文 宁夏全国卷I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有青海全国卷I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藏语文蒙语文 有新疆全国卷I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汉语双语班英语 无西藏全国卷II语文汉语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藏语文 6月10日

语文:审清题意最关键

高考语文失分大致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未看清题目要求。其实高考试题难度并不是很大,但设题巧妙,有的题目要求考生选择“不正确”的一项,而考生根据惯性思维选择了“正确”的一项,如此丢分令人惋惜。

2.未读完材料就答题。考生自认为要抓紧时间,做阅读题时囫囵吞枣,阅读材料未读完,没有整体感知,只是盯着局部命题点所在的部分文字去理解,导致理解出现偏差。

3.忽视题目说明文字。有些题目主干以外的一些附加说明非常重要,例如诗词鉴赏题目中注释、作文命题解说等,不重视很容易出错。

4.答题表述不够规范。主观试题都有规范要求,例如探究性题目和语言应用题目,如何组织语言,有哪几个步骤,都有严格要求。

5.时间安排不当。总有部分考生前面做题时慢悠悠,后面做题时急匆匆。一般试题赋分多少,就花相应的时间做题。例如作文满分为60分,写作文的时间在一小时左右。如果被前面的难题绊倒,先果断放弃,做完其他题目再回头攻坚。

6.在试卷上乱涂乱画。无论何种题型,书写很重要。字不要求很美观,但一定要整洁,切忌乱改乱涂,不然影响得分。

因此在语文这门科目上来说,仔细是很重要的,语文是考验细节的科目。同时从近年来的高考改革中可以看出,在今后的高考中语文也将作为更重要的一门课程,学习难度和用时比例上也需要孩子们投入更大的精力。

那么在语文上建议就是:

1.更要仔细认真,不丢分。尤其是像名句默写、字音、词语、病句、句子衔接等这些题目,是在平时学习中用心去积累这些凭借死记硬背就能掌握的知识。而在做文言文部分,应在通读基础上再去做断句和翻译。断句时,注意实词和虚词相关联,断句断的是句,不是词。但这部分技巧也是因人而异,如果自己已有习惯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平时的做题技巧或是老师讲解来不断熟悉这个做题过程。

2.认真审题。并且认真审题也是语文考试乃至所有考试中均需要谨记的事情,脱离出题本意的答题是很难达到高分的。比如一道题问的是春天的时节,答案是“早春”,而有考生错答为“春天”。在作文方面尤其要注意审题,对题目角度的体会并仔细揣摩出题人的心思,不要漏写,更不要擅自改变。并且作文的准备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收集优秀的写作思路、写作素材及技巧,会使得高三学生在考场上文思泉涌,在短时间内也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数学:考前默写一遍重要公式

高考数学失分大致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不少考生因公式书写错误而丢分。建议考生在考前几天把所有重要的公式默写一遍,并注意公式的使用条件(如等比数列的n项和中,关于q=1的讨论等)。考试中万一对公式拿不准,可以先推理再引用。

2.计算失误也是考生失分的重要原因。建议考生做小题时直接在试卷空白处整齐有序地打草稿,大题写在草稿纸上的步骤也要清晰明白,便于检查。过程中间算出的答案要慎重检查,否则会影响余下过程的运算。答题时关键步骤一定要写清楚。

3.考试中难免有些题拿不准。对于完全没有思路的题,只要写出一些相关的公式或知识点,阅卷老师都会酌情给分。考生应善于使用缺步解答、跳步解答、辅助解答等技巧,尽量争取得分。避免出现在一道难题上耗时过多,却丢掉了本能够轻易回答容易题目的时间,这样就太得不偿失了。同时,学生在碰到长时间难以解答的题目时,容易使得心情急躁,也会影响接下去考试的心情。

那么在数学上建议就是:

1.检查关键结果。解题过程中得到关键结果,要审查一下这个结果有没有错。一旦出错,后面的解答也是费力不讨好。

2.难题不要怕,会多少写多少。高考数学评卷的主观性很少,评分细则都是细分到每一分,就算不会做,写几个公式也能拿分。

3.“做快”≠“做对”。数学高考应先将准确性放在第一位,不能一味地去追求速度或技巧。狠抓基础题,先小题后大题,确保一次性成功。

4.数学没有倒扣分,不确定大题不要涂掉。考试结束前几分钟,切记不要草率地把怀疑做错的大题的解答过程从答卷上涂掉,此时如果还有题目没有做,那么直接把你的分析过程写在答卷上。

英语:作文字迹比文笔重要

在英语的阅读方面,注意把握篇章的整体信息,充分考虑语境线索的提示,仔细审题并提取重要信息点。而且英语阅读可以通过不断的刷题总结出一些出题规律,真题也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可以用来好好练习,体会出题风格。

在作文方面,很多考生认为,短文写作只要文笔漂亮就可以得高分,其实不然。文笔相近的考生作文,由于其卷面书写的不同,受到评分细则的制约(明确规定字迹占有分值)和阅卷教师印象的影响,得分会拉开差距。还有部分考生爱在临考前背诵范文,以备不时之需。

其实照搬范文太冒险,2013年省考试院在对阅卷教师进行培训时,明确指出这样的作品涉及道德诚信问题,一律零分处理。

那有人就说不能背范文我能不能照抄原文呢?答案也是不行的,英语作文尝试用自己的话语表达意思,如果一定要使用模板也是先背诵模板,能够背诵后要在能够灵活使用的基础上在使用,将模板转换为自己的语言才是的。

在往年阅卷中还发现,部分考生仅仅对某一个或几个语法现象记忆深刻,导致在填写完成句子时,大部分题目都使用的是某一种语法结构,这样答题显然与考试要求违背,因为同一个语法知识点不会重复考查。

考生还是应该了解考试说明中所要求掌握的单词、词组、句型和语法有哪些,对一些常考的项目了然于心。有效适度地使用从句和连接词。

文综:避免大段落式的表述

政治

1.认真审题,思维缜密。对于较为熟悉的题,不能凭感觉去答题,有一定难度的题目需要花一两分钟去审题。

2.思路清晰、有条理、符合规范。关键词、观点术语等一般摆在第一句,先将原理写出来,在联系考题里的实际情况展开论述,在各个原理前要标上顺序。

3.在综合性大题中需要将多个考点穿插起来的,要有清晰的分解点。

历史

1.发散思维。主观题部分要多写,但不是围绕一个角度写,要获得多个要点,从多角度回答。

2.利用好非选择题的材料信息。

地理

1.审题清楚,获得有效信息,表达专业,不要泛泛而谈。

2.充分利用试题中的背景材料,分辨选择题的干扰项,有些选项叙述虽然是正确的,但是与题干不相关。

3.安排30-35分钟解答地理科的非选择题。综合题答题要有条理性,尽量使用地理专业术语,避免表达口语化,注意错别字。

总的来说,高考前的最后几天,文综的政治、历史、地理三门学科的复习不应再以寻求新知识为主,而应将主要精力放在保持做题感觉、做题节奏和总结答题要领等方面。

理综:使用规范的学科语言

物理

1.实验题中最后答案的有效数字要求非常严格,答题时对于题中要求取几位有效数字要注意看清楚。

2.警惕容易题目失分。考生在训练时解易题一定要将过程和结果写出来。

3.物理的大题部分基本是靠公式来得分的,考生要寻找关键点来列方程,列对了方程和公式就会有分得。

4.在最后几天里,建议抽时间到实验室去动动手,将往年的高考实验题部分的实验操作进行一遍。

化学

1.化学专用名词不能写错,建议考前几天多翻翻课本,再熟悉一下基本名词和实验装置。

2.防止化学用语表达错误,例如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应条件漏写、写错,方程式没有配平等。

3.注意有机物结构式书写错误,多个“H”、少个“H”的情况都不少见。

4.注意答题的文字表述清晰明了,如果字迹潦草条理不清,会影响阅卷老师的判断。

生物

1.一些涉及因果分析、推理的题目,考生应该注意表达的清晰。

2.答题过程中避免出现错别字,特别是专有名词。

第3篇:全国二卷语文作文范文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季羡林的学术研究领域,不妨先把已经出版的24卷《季羡林文集》的卷目开列于后:

第一卷 散文(一)

笫二卷 散文(二)

第三卷 古代印度语言

第四卷 中印文化关系

第五卷 印度历史文化

第六卷 中国文化与东方文化

第七卷 佛教

第八卷 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

第九卷 糖史(一)

第十卷 糖史(二)

第十一卷 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

第十二卷 吐火罗文研究

第十三卷 序跋杂文及其他(一)

第十四卷 序跋杂文及其他(二)

第十五卷 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翻译(一)

第十六卷 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翻译(二)

第十七卷至第二十四卷 《罗摩衍那》

《季羡林文集》除已出版24卷,800余万字外,还有8卷待续,共1200万字。从以上卷目可以看出,季羡林治学六七十年,涉及的领域之广之深之杂之多,十分惊人,实属罕见。季羡林的研究对象,涉及古今中外的语言、文学、美学、艺术、宗教、文化交流,甚至科学技术等众多领域,怎一个“博”字了得!

季羡林治学虽然广博,但是他的主要研究领域还是很清楚的,那就是:梵文、佛教语言、中亚古代语言。简而言之,他主要是一位语言学家。他研究的这些语言发生于中国和西方之间。从时间上来看,大约属于公元前后,所以任继愈先生戏称季羡林的学问是:“操非中非西之学,治非古非今之术。”概略地说,季羡林的学问“在中西之间”。

内行人都知道,包括中国新疆、中亚各国、伊朗、阿富汗以及南亚次大陆各国在内的这一中西之间的辽阔地带,是古代东西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从这里穿过。我国新疆则是全世界唯一的一个世界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这一地区发掘出许多十分珍贵的文物典籍(包括敦煌文物在内)。因此,百余年来,对这一地区古代文化和文化交流的研究,就成了一门显学,吸引了世界各国众多学者的关注。但是,敢于涉足这一学术领域的人并不多,因为要研究这方面的学问,首先,需要掌握多种语言,如英文、德文、梵文、古代中亚语言等。其次,还需要深厚的汉学、佛学和中亚历史的功底。季羡林经过多年艰苦努力,终于掌握了上述各种复杂的语言。在此基础上,他又对“中西之间”的古代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季羡林的学术成就中,最重要的是《糖史》和《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两部著作,简介于下。

《糖史》的写作始于1981年,最终完成于l998年,共计73万字。

《糖史》用大量事实考证出一千多年来糖和制糖术在世界交流的轨迹。《糖史》证明是印度最早制造出了紫砂糖,传到中国。后来,中国提高了制糖术,将紫砂糖净化为白糖,又返销印度。到了明末,中国人制造出来的糖,颜色纯白,接近今天的白糖,是当时世界上品质最好的糖,远销世界各国。由于季羡林《糖史》的问世,糖,这种最常见的食品,它的制造、发展、交流、流通的历史便大白于天下。中国人对糖的制造、提高、传播曾经作出过重大贡献,也成为不争的事实。但《糖史》并非一部纯科学著作,它的主要价值在于,通过考证一千多年糖和制糖术在世界交流的轨迹,让我们了解到人类的文化交流史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世界上,到目前为止,严格意义上的《糖史》只有两部。一部是德文的,Von Lippmann写的《糖史》;一部是英文的,Deerr写的《糖史》。但真正从文化交流角度上来写的《糖史》,季羡林是首创,是前无古人的。2001年,季羡林的《糖史》荣获“长江读书奖一等奖”。《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是季羡林另一部重要学术著作。季羡林用了17年时间完成这部著作。

1974年春天,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县七个星千佛洞附近发现了一千多年前,用当时中亚流行的婆罗米字母书写的88页残卷。根据出土地点,专家们只知道这是吐火罗文字(古代中亚文字),至于残卷内容,谁也看不懂。新疆博物馆副馆长李遇春了解到,在现今世界上,只有20多人懂吐火罗文,而在偌大的中国,就只有季羡林一个人懂得这种稀奇古怪的文字,于是李遇春便携带着残卷,不远千里,来到北京,找到季羡林家里,请他解读。季羡林接过残卷,经过17年的研究,终于破译了全部残卷。原来这些残卷记录的是一部长达二十七幕的剧本,剧本的名称是《弥勒会见记》,内容是宣传佛教的。虽然这个剧本还不像今天的戏剧这么成熟,但它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因为吐火罗语属于印欧语系,自从它被发现以后,便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有人据此提出,印度欧罗巴人原始发源地的“亚洲发源说”,引发了国际语言学界的争论。季羡林译释的《弥勒会见记》为这场学术争论提供了更多的证据。另外,由于这个剧本的译释,新疆古代史、佛教在中亚的传播史、佛教传入中国的经过,尤其是新疆古代戏剧对内地汉剧的影响等问题,都要重新考虑。

由于季羡林在吐火罗文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1986年,世界上唯一的一份吐火罗文杂志,在冰岛出版的《吐火罗文及印欧语文研究》特聘他为顾问。他的《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英文本在德国出版后,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轰动。季羡林除了是一位语言学家外,我们还可以称他为:

比较文化学家。他写过中印文化交流、东西文化比较等方面的重要著作;

佛学家:他写过《中亚佛教史》等重要佛学研究著作;

散文家:他写过约150万字的散文,收入十几本散文集中;

翻译家:他翻译过印度古代史诗《罗摩衍那》(八卷)、剧本《沙恭达罗》、民间文学《五卷书》及德文短篇小说集等。

应当说,季羡林在上述每一个学术领域里,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繁华落尽见真淳,于无声处闻新声。”在当今传媒界,炒作成风、虚假成灾,追名逐利甚嚣尘上的污浊氛围中,季羡林主动摘冠脱冕的高风亮节之举,犹如一束亮光,石破天惊,令人耳目一新;犹如一道闪电,照彻一些哗众取宠之辈的真面目;犹如一股清风,大有振聋发聩、头脑清醒之效。

第4篇:全国二卷语文作文范文

1、 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二《滁阳会语》。

2、 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一《抚州拟砚台会语》。

3、 唐君毅先生谓这是吕怀的主张,所谓“甘泉学案吕巾石复黄损斋书明有是言”。见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宋明儒学思想之发展》,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0年全集校订版,页363。然甘泉学案中吕巾石有《复王损斋》,其中“良知必籍见闻而后致”之语乃王损斋语,非巾石语。唐先生误王损斋为黄损斋,又误王损斋语为巾石语,恐未核之故。

4、 湛若水:《湛甘泉文集》卷七《答何吉阳》。

5、 湛若水:《湛甘泉文集》卷二十三《天关语通录》。

6、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四十《甘泉学案四》,页928。

7、 同上,页950。

8、 同上,页969。

9、 唐君毅先生认为是指孟秋(字子成,号我疆,1525-1589),所谓“良知本来无欲,则北方王门孟我疆,亦明有是言。”见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宋明儒学思想之发展》,页363。按:《明儒学案》卷二十九《北方王门学案》中仅录孟我疆五条论学语,其中第三条虽无“良知本来无欲”的确语,然却有此意。黄宗羲亦谓我疆持现成良知之论。但仅凭此孤语恐不足以孟我疆为此说之代表,若以持现成良知为据,龙溪、心斋较之我疆更有代表性。故唐先生此说不切。

10、 王襞:《新鐫王东崖先生遗集》卷一《上昭阳太师李石翁书》。

11、 王元鼎:《王心斋先生年谱》“嘉靖十二年”条下,见《重鐫心斋王先生全集》“附录”。

12、 王襞:《新鐫东崖王先生遗集》卷一《语录》。

13、 这集中表现在王艮的《乐学歌》中,所谓“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呜呼!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

14、 如冈田武彦先生便将龙溪与心斋共同作为王门之一现成派的两个代表人物。参见氏著:《王阳明与明末儒学》第三章,吴光、钱明、屠承先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15、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宋明儒学思想之发展》,页378。

16、 罗念庵也曾一度认同聂双江的归寂之说,认为“双江所言,真是霹雳手段,许多英雄瞒昧,被他一口道著,如康庄大道,更无可疑”。见《明儒学案》页373。但念庵思想有一变化的过程,非可以归寂说一概而论。有关聂双江、罗念庵思想的专门研究,可参见林月惠:“良知学的转折——聂双江与罗念庵思想之研究”,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5年6月。其中对双江与念庵思想的差异以及念庵思想的发展过程有深入细致的分析。

17、 聂豹:《双江聂先生文集》卷四。

18、 王龙溪“见在良知”的涵义以及中晚明围绕现成良知的论辨,参见笔者博士论文“王龙溪与中晚明阳明学的展开”第二、第六章的专节讨论。

19、 聂豹:《双江聂先生文集》卷九《答陈履玄给舍》。

20、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九,页439。

21、 有学者认为这种良知异见是指邹守益,见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页407。这或许是对龙溪所谓“有谓良知无见成,由于修证而始全”中的“修证”一词缺乏内在于理学脉络的相应了解所致。以往的研究者大都将邹守益作为修证派,这大概多承冈田武彦先生之说。称邹守益为修证派,自有其立论的根据。但龙溪这里所谓“修证”一词的所指,却是针对见在良知说的对立面而言。在这种语境下,主张“良知无见成,由于修证而始全”的“修证派”、“主修派”,可以指聂双江、罗念庵、刘狮泉,却不适用于邹守益。不过,瑕不掩瑜,该书虽属文学思想的研究,但对许多阳明学者的思想分析常常颇能得其内蕴。

22、 聂豹:《双江先生双江先生困辨录》卷一《辨诚》。

23、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九,页438。按:《明儒学案》中作“刘师泉”,我们依《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四《与狮泉刘子问答》作“刘狮泉”,特此说明。

24、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宋明儒学思想之发展》,页363。

25、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五,页330。

26、 季彭山作《龙惕》书是要反对以良知的自然性为宗,所谓“然是时方兴慈湖杨氏之书,同门诸友,多以自然为宗,至有以生言性,流于欲而尚不知者矣。余窃病之。越三年,转二吉安,乃为龙惕书以贻月山(杨月山),亦未以为然也。双江聂子独深信之,则为心龙之说,以发其义。”见《季彭山先生文集》卷一《赠都阃杨君擢清浪参将序》。而龙溪则曾作《答季彭山龙镜书》(《王龙溪先生全集》卷九),认为“夫学当以自然为宗,警惕者,自然之用”,反对将“自然”与“警惕”对立起来,所谓“若以乾主警惕,坤贵自然,警惕时未可自然,自然时无事警惕,此是堕落两边见解。”邹东廓也进一步调和自然与警惕,所谓“不警惕则不足以言自然,不自然不足以言警惕。警惕而不自然,其失也滞;自然;而不警惕,其失也荡。”见《邹东廓先生文集》卷四《再简季彭山》。不过,有关自然与警惕的讨论更多地着眼于致良知的工夫。

27、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五,页330。

28、 朱子对“体用一源”的阐发与运用,可参考(一)、David Gedalecia, “Excursion into Substance and Fun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yung paradigm in Chu Hsi ”,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6(1974),pp.443-451;(二)、张永儁:“朱熹哲学思想之‘方法’及其实际运用”,《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3年5月,页343-369。

29、 唐顺之便曾经指出:“儒者曰体用一原,佛者曰体用一原;儒者曰显微无间,佛者曰显微无间。其孰从而辨之?”见《唐荆川集》卷十《中庸辑略序》。

30、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四十《答何叔京》第三十书。

31、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四十八。

32、 王守仁:《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上),页17。

33、 王守仁:《传习录中》《答陆原静》,《王阳明全集》(上),页63。

34、 王守仁:《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上),页31。

35、 王守仁:《传习录中》,《王阳明全集》(上),页64。

36、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页115。

37、 王守仁:《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上),页122。

38、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六,页340。

39、 欧阳德:《欧阳南野先生文集》卷一《答陈盘溪》。亦见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七,页361。

40、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九,页451。

41、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九,页461。

42、 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二《书婺源同志会约》。

43、 加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在其《真理与方法》第二部分“诠释学循环和前见问题”与“作为理解条件的前见”中曾经指出过前见对于理解与诠释的重要性,尤其指出了权威和传统作为前见的意义。参见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洪汉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1版,页341-365。

44、 阳明生前聂双江未得及门,阳明死后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双江在苏州由龙溪和钱绪山共证称阳明门生。参见彭国翔:《王龙溪先生年谱》“嘉靖十四年乙未”条下,《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七卷第四期,1997年12月,页109-110。

45、 聂豹:《双江聂先生文集》卷九《寄罗念庵》第十一书。

46、 黄宗羲其实也看到了双江二元论的思路与李侗(字愿中,称延平先生,1093-1163)、朱子相同。所谓“按阳明以致良知为宗旨,门人渐失其传,总以未发之中,认作已发之和,故工夫只在致知上,甚之而轻浮浅露,待其善恶之形而为克治之事,已不胜其艰难杂糅矣。故双江、念庵以归寂救之,自是延平一路上人。”见《明儒学案》卷十九,页458。

47、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七,页361。

48、 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六《致知议辨》。

49、 双江与南野有关体用的辩论,林月惠曾有较为细致的检讨,见林月惠:“良知学的转折——聂双江与罗念庵思想之研究”,台北: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页317-320。故此处不赘,惟点出其主旨所在。

50、 参见聂豹:《双江聂先生文集》卷八《答欧阳南野》第二书。

51、 参见欧阳德:《欧阳南野先生文集》卷五《答聂双江》第二书。

52、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七,页373。

53、 王时槐:《塘南王先生友庆堂合稿》卷二《答杨晋山》第二书。

54、 王时槐:《塘南王先生友庆堂合稿》卷一《答钱启新邑侯八条》“其一”。

55、 王时槐:《塘南王先生友庆堂合稿》卷一《答邹子尹》。

56、 王时槐:《塘南王先生友庆堂合稿》卷一。

57、 参见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第五章,页399-447。

58、 李材:《见罗先生书》卷十一。按: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一《止修学案》曾引此书,但文字微有不同,“从上立教”作“从古立教”,且无“经书星日炳然,吾敢无征而说此”句。参见黄宗羲:《明儒学案》,页677。

59、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一,页691。

60、 李材:《见罗先生书》卷十二《答董蓉山》。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一,页680。

61、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一,页695。

62、 李材:《大学约言》。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一,页683。

63、 李材:《大学约言》。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一,页684。

64、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一,页668。

第5篇:全国二卷语文作文范文

通过对比两个版本(大纲版和课标版)的《考试大纲》(2011年),笔者发现课标版在以下几个方面均有新的变化。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字音字形”这一考点上,大纲版表述为“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课标版表述为“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课标版新在调整考点:一是对字音的考查基本上立足“常用字”,二是对字形的考查基本上立足“正确书写”。两个调整透出的信息是缩小了字音字形的考查范围,但考查难度有所增加,由“识记”升级到“书写”。

2.在“常见修辞方法”这一考点上,大纲版规定为“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课标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反复”。

课标版新在增加考点:反复。这一变动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古代诗文阅读

1.在“名句名篇”这一考点上,大纲版表述较多:“(1)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2)识记文学体裁常识;(3)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课标版只保留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课标版新在精简考点:只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考点明确,为考生减轻负担。

2.在“文言虚词”这一考点上,大纲版表述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课标版表述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课标版新在调整考点:在文言虚词中加进“意义”,非同小可,更多体现为通过翻译理解虚词的不同之处,意味着虚词可能将在语境翻译中作为一个得分点进行考查。

(三)现代文阅读

同大纲版相比,课标版所界定的“现代文阅读”实际上可分三类。第一类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一般论述类”,第二类为文学类,第三类为实用类;第一类为必考内容,第二、三类为选考内容。同大纲版相比,这一考点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一般论述类”的考查上,课标版删去了大纲版中“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这一考点,这意味着新高考在这一考点上难度会有所降低。

课标版新在精简考点:取消“推断和想像”考点,阅读难度必然有所降低。

2.在“文学类”和“实用类”的考查上,课标版设置了“探究”这一考点,而且作了具体的阐述;同大纲版相比,应该说,这是新高考的一大创举。

课标版新在增加考点:“探究”。需要注意的是,“文学类”和“实用类”是不同的文本,对探究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四)作文

1.在作文体裁的考查上,课标版将写作文体概括为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三类文章,不提大纲版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

课标版新在明确考点:提“论述类”而不再提“记叙文”、“议论文”,意味着对高中生而言,所写的文章不宜再以记叙文、议论文来划分。“记叙”和“议论”只不过是两种表达方式。“实用类”文章主要是指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文学类”文章主要是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凡所涉及的文体,只要高考作文没有明确要求不可以写,就都可写作。

2.在作文发展等级“深刻”的考查上,课标版提出了“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而非大纲版的“观点具有启发性”。

课标版新在突出考点:这显示新高考对文章本身功能的重视。文章应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当年白居易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对于当今的考生而言,作文也意味着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的一种关切。

二、高考试题新旧对比分析,解读“考卷”新在哪里

通过对比两套试题(全国卷和课标卷)的高考样卷(2011年),笔者发现最突出的区别有两点:其一是课标卷试题顺序与全国卷不一致,有了一个较大的调整;其二是课标卷在文本阅读上设有必考题和选考题,而全国卷在此只有必考题。除此之外,发现课标卷在以下几个方面亦有一些新的变化。

(一)现代文阅读

全国卷设客观题3个,每个3分,共9分;其中两个理解题,一个推断题。课标卷设客观题3个,每个3分,共9分;3个均为理解题。

课标卷新在降低难度。课标卷3个题均为理解题,设题难度明显降低。

(二)古代诗文阅读

1.古代诗歌阅读

全国卷设主观题2个,共8分;课标卷设主观题2个,共11分。

课标卷新在提高分数。课标卷在设题难度上跟全国卷相差不多,但分数有明显提高。这充分表明新课标对古代诗歌阅读的关注与重视。

2.名篇名句默写

全国卷设2题,任选1题,每题5空,每空1分,共5分;课标卷设3题,每题2空,每空1分,共6分。

课标卷新在提高难度,提高分数。全国卷二选一,有一定选择空间,难度相对较低。课标卷没有选择,并且分数由总体5分提到6分,虽然只有一分之别,但却反映出对默写的进一步关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或实用类文本阅读

全国卷大阅读设主观题4个,共22分;课标卷两类(二选其一作答)均设客观题1个,主观题3个,共25分。课标卷新在调整题型,提高分数。课标卷去掉了全国卷解释文中含意的主观题,增设了一个客观题。特别要说明的是,这个客观题本是五选二,但其实有三个答案,其中最佳一个3分,其次2分,最后1分。只要选对一个就可得分。相对而言,此题难度较低,是课标卷在有意降低设题难度。剩下的三个主观题,其中也有一个是新题型,就是探究题。探究题新在个性解读,难度相对较高。

(四)语言文字运用

全国卷设客观题4个,每个3分;主观题3个,15分,共计27分。课标卷设客观题3个,每个3分;主观题2个,11分,共计20分。

课标卷新在减少题量,降低分数。课标卷客观题中没有考查字音字形,其余3个和全国卷基本一致。主观题也减少了一个,但考点并没有减少,只是年度轮空。总体上分数下降很大,由此也可见出新课标在淡化基础,强化能力。

三、历年高考试题对比分析,解读“考题”新在哪里

新课标卷(海南、宁夏卷)自2007年开考以来,已经走过五个年头,经验教训都很丰富,虽然个别题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整体上已经非常成熟。笔者想逐题做一简要分析,不仅是找新意,也是寻规律。

(一)现代文阅读

通过图表不难看出,课标卷在现代文阅读这一题上考查的主题都跟文化有一定联系,属于文化范畴的论述类文章,不同于以往全国卷的科技文或自然研究文等说明类文章。

课标卷新在考题选材角度集中,体裁偏重论述类,难度系数降低。

(二)文言文阅读

通过图表不难看出,课标卷在文言文阅读这一题上考查的都是人物传记,以唐宋为主,其他朝代为辅。所考查人物均不是热点名人。

课标卷新在考题以古代非名人传记为主,没有对古代散文、游记、书表、序跋等进行考查。

(三)古代诗歌阅读

通过图表不难看出,课标卷在古代诗歌阅读这一题上考查的作者以唐宋诗人为主,但名人较少;体裁以古代诗歌为主,词为辅;抒情方式多样,每年都考查不同类型;考查的鉴赏点也很丰富,但对景物形象和诗人情感多有考查,命题比较常规,没有出现偏题、怪题。

课标卷新在考查类别多样化,内容丰富化,形式常规化。

(四)名篇名句默写

通过图表不难看出,课标卷在名篇名句默写这一题上考查的题量相对稳定,但选择空间取消了,考查范围由以初中为主,发展到以高中为主,没有考查初、高中之外的默写。

课标卷新在考题范围固定,未曾涉及课外诗词。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通过图表不难看出,课标卷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这一题上考查的作品基本上一年是中国的,一年是外国的,国别轮流。而所选文章不论古今中外,都是名家作品。在知识点的考查上,人物性格、人物形象为必考之题,其次要么考结构或手法的作用,要么直接考写作手法。探究题不断出新,由原来的只单纯考查文章的某个难点,到后来的把两种对立观点对照选择探究,到最近的把几个方面或提法并列,然后选择某一个方面进行探究,探究题越考越灵活。

课标卷新在考题均为小说,国别有规律,知识点既有常点,也有变点,探究题考查渐趋成熟。

(六)实用类文本阅读

通过图表不难看出,课标卷在实用类文本阅读这一题上考查的作品都是传记,并且写的人物多是大家或名人,前三年考查的都是教育家,近两年开始关注其他领域的大家。考查的考点多为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再转换成自己需要的答案。探究题也是在不断出新,灵活多变。

课标卷新在考题均为传记,选材稳定,且有一定规律可循,主要考查阅读文章的筛选并整合的能力,探究题考查趋于灵活。

(七)语言文字运用

通过图表不难看出,课标卷在语言文字运用这一题上考查的以常规题为主,以轮考题为辅,而轮考题五年来没有考过重样,这也是一大规律。

课标卷新在考题中常考题内容稳定,轮考题年年翻新。

(八)作文

通过图表不难看出,课标卷在作文这一题上考查的都是材料作文,考查形式非常稳定,但作文类型却是多种多样,同时作文试题水平时高时低,反映出课标卷作文命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课标卷新在考题形式稳定,作文类型仍在不断探索中。

关于新课标卷的解读,本文所言只不过是一种研究的方向与方法,限于篇幅并没有更细致地深入分析,只为抛砖引玉。下面再简单谈一下高考语文2012年的备考策略。

首先,对于复习,突出一个“自”字,自己出题自己答题。

这是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别人出题自己答题,参考书、辅导书甚至高考试题上的答案,只是一个参考答案,不能一味迷信,而应自行设计答案,自己的答案才是最有效的答案,也是最令人信服的答案,不要被参考答案束缚了自己的思想。同时只有自行设计答案,才能重视做题的过程,才能真正明白答案是如何得来。

第二个层次是自己出题自己答题。自己出好题并能自己答好题,是最高境界。自行设题可以培养自己从命题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可以帮助开拓思路。既能了解如何出题,又能了解如何答题,再能预测出什么题,备考必然效果显著。

其次,对于训练,突出一个“考”字,考量考时考查分数。

不论做什么题,都应有时间意识和效果意识,但需要循序渐进。在规定时间,做规定数量的习题,最后落实做题的分数,在一次次的强化和训练中,考试能力才可得到提升。把平时当高考了,高考也就成平时了。

再次,对于习题,突出一个“精”字,精选精练精于总结。

第6篇:全国二卷语文作文范文

关键词:野客丛书;王;潘景郑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7021

Abstract The thirty volumes of Yeke Series, edited and engraved in Jiajing period, Ming Dynasty, and now collected in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ibrary was selected as one of the second national precious ancient books because the book was once collected by Pan Zuyin and Pan Jingzheng and the latter wrote a postscript with handwriting. Pan's postscript is a good help to understand the value of the book. This is the meaning of the postscript and also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book.

Key words Yeke Series; Wang Mao; Pan Jingzheng

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图七)经过近七十年的古籍文献建设,珍藏有500余种善本古籍、300余种南阳等地拓片(图一、图九)及多种书画、舆图作品,如明景泰刻本《御制饮膳正要》(图十五)、徐乃昌辑《随庵集瓦当文字》(图四)、《宋词画谱》(图十、图十二)等书籍和清乾隆年间手绘《台湾汉番边界图》、《承德避暑山庄图》等,多为国内稀见之作。本文重点要介绍的则是馆藏明嘉靖刻本三十卷《野客丛书》十二册。该书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十三)。该书扉页处有藏书家、校勘学家潘景郑先生手跋两纸(图十四),对书的内容、版本及流传均有介绍,其曰:

王勉夫先生《野客丛书》原本三十卷,后附《野老纪闻》一卷,嘉靖刊本。传世以此为最善,通行本如《稗海》、《秘笈》、《唐宋丛书》等编,删略止存十二卷,菁英几削落无存,而此书遂不为世重,庸妄人贻误后学,其虐不啻于赢秦焚书焉。勉夫此书,考证典籍有条不紊,其精核实不下《容斋随笔》、《梦溪笔谈》二书。惜原本流传不多,俗儒惑于陋刻,忽焉不察,因循放废,而斯书于数百年中几寥落如晨星,寂然无知音,为可悲矣。余服膺斯书有年,家藏一本,犹是嘉靖旧帙。屡思传布以纠俗本之失,岁月逡巡,迄未成事。经乱以还,家业殆尽,而此本幸未毁失,乡贤遗著,区区向往之私,益不复知何日可偿耳。此本嘉靖序跋割裂无遗,疑当日坊贾谋充宋椠者。然纸墨刻画,望而可辨,其庸愚为可哂也。今卷首只存勉夫先生庆元、嘉泰二序,卷尾存嘉泰壬戌高邮陈造一跋。每卷后均注明“长洲吴耀书,黄周贤等刻”十字。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白口,版心下有刻工姓名。有“守素园溶川氏”藏印,溶川何人,无从稽考矣。戊寅后七月晦日,邑后学潘承弼敬跋于沪滨润康之寓庐。

兹围绕这则手跋,结合其他资料,对该书的有关情况予以阐述。

1 王及其《野客丛书》

王(1151-1213),字勉夫,号分定居士。宋福州福清人,徙居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少失父,事母以孝闻。宽厚诚实,刻苦嗜书。功名不偶,杜门著述,当时称为讲书君。有《野客丛书》和《巢睫稿笔》传世。

王在庆元元年(1195)所作“小序”称:“仆间以管见随意而书,积数年间卷帙俱满,旅寓高沙,始命笔吏不暇诠次,总而录之,为三十卷,目之曰《野客丛书》。井蛙拘墟,稽考不无疏卤,议论不无狂僭,君子谓其野客则然,不以为罪也。”其自谦之意还是很明显的。但到了嘉泰二年(1202),王再序时就云“继观他书,间有暗合”,多少流露出自许之意。而这种自许又非盲目自负,比如《四库全书总目》就赞曰:“位置于《梦溪笔谈》、《缃素杂记》、《容斋随笔》之间无愧色也”[1]。潘景郑先生跋语亦称此书“考证典籍有l不紊,其精核实不下《容斋随笔》、《梦溪笔谈》二书”,统观全书,《四库全书总目》和潘先生之誉并非没有道理,如卷一“《兰亭》不入《选》”,针对所谓《文选》不收录王羲之(图五、图八)《兰亭序》(图六、图十六)是因为“天朗气清”、“丝竹管弦”等语显得重复,王指出“丝竹管弦”就出自《汉书张禹传》,而“三春之季天气肃清见蔡邕《终南山赋》,熙春寒往、微雨新晴、六合清朗见潘安仁《闲居赋》,仲春令月、时和气清见张平子《归田赋》,安可谓春间无天朗气清之时”。他的最终结论是《兰亭序》之所以不入《文选》,乃因为“往往搜罗之不及,非固遗之也”。因为当时未能搜集到而致使《兰亭序》未能进入《文选》,这个解释看似简单,其实正包含着非常实在的理由――在那时的条件下,遗漏若干作品包括一些著名的作品,是完全有可能的。其他那些诸如词语重复、情调消极等解释,看似深刻,往往都难以站住脚。就从这一条,可以看出《野客丛书》的学术价值。

据郑明《杂考》,王之子王德文曾经刊刻过宋本《野客丛书》[2],但现存最早的版本,则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王Y祥刻本,此即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潘承弼题跋之本。又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除了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外,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央戏剧-🔥js1996注册登录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杭州市图书馆等10家也都有收藏。将西北师范大学所藏与国家图书馆所藏相对,全书之形制及内容基本一致。所不同者,国家图书馆藏本有王Y祥嘉靖四十一年壬戌十二月望所作之跋,而西北师范大学所藏之本则没有王Y祥该跋。这条跋应该就是各家书目著录刊刻人及刊刻时间的依据,因此备录于此:

《野客丛书》三十卷,Y祥十一世祖讲书君府君所著也。府君遭孤,隐居养母,博学好古,著述甚多,乡人尊称之曰讲书君云。是书家藏宋钞本,惜阙而不全。嘉靖壬辰,Y祥承乏选曹,偶于寮友处得见全帙,亦抄本,借归,命吏录之,谨自校阅,愧肤浅不知所裁。壬戌夏秋,Y祥敬复手录一过,且校且录,付工缮写锓梓,六越月而工完。盖尝辱太史文公徵明、仪部陆君师道、乡进士袁君尊尼先后雠校再三,又蒙黄门顾君存仁、太学金君鱼借所藏钞本以资勘订,虽甲乙相为是非,彼此互有得失,而改窜是正,终实赖之。诸公之惠于Y祥也厚哉。间犹有疑者,姑阙之以俟。鱼豕之讹、拂尘之喻,知所不免,然亦千一矣。又按是书旧有宋参知政事凤山李公性传之序、文穆范公成大之跋,今皆不存。他日得之,当续刻焉。皇明嘉靖四十一年壬戌十二月望十世孙Y祥百拜谨识。

按照潘承弼先生跋语所言,原藏潘先生现归西北师范大学此本所阙王Y祥之跋,应该是被书贾故意割去。然据上海师范大学姚铭硕士论文《野客丛书研究》,上海图书馆所藏四个嘉靖刻本《野客丛书》中,皆无王Y祥跋语;而上海师范大学所藏十卷本中,居然有王Y祥之跋语[3]。这又不知是被书贾割裂,还是本来就没有;王Y祥之跋语仅仅出现在三十卷本中,抑或十卷本中亦曾出现。版刻不变,而书籍前后屡经改订,内容多寡即有变化,有此而阙彼,到底何故,疑莫能明。

据王Y祥跋语,其家曾藏有宋钞本《野客丛书》,但已不全。嘉靖壬辰(1532),他又在同僚处得见一完整抄本,于是借归而请人副录,亲自校阅后,再恭请文徵明、陆师道①、袁尊尼②等长洲籍书画名家先后雠校,又用顾存仁、金鱼所藏抄本进行校勘,然后才付诸刻工。而所聘请的黄周贤等人③在当时也是非常有名的刻工。可见其用心之精、用力之勤,潘景郑先生称此书为“最善”是有道理的。

2 潘景郑及其所收藏之嘉靖本《野客丛书》

潘景郑(1907-2003),原名潘承弼,江苏吴县人。藏书家,版本鉴定家。曾师从章太炎、吴梅、俞粟庐,与张元济、叶景葵、顾廷龙等创办合众图书馆,与顾廷龙合编《明代版刻图录初编》。新中国成立后,任职上海图书馆。参与编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有《说文古本再考》《日知录补校》《词律校导》《词选笺注》《图书金石题跋》《寄沤剩稿》等。

潘景郑祖上几代都喜欢收藏古籍,其中最有成就的是潘景郑的伯祖潘祖荫的“滂喜斋”,和祖父潘祖同的“竹山堂”。

潘祖荫是潘曾绶的长子,咸丰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他在政事之余收藏金石图书。光绪十年(1884年)祖荫和叶昌炽就苏寓故居的最珍本一百三十五部,编成《滂喜斋书目》,其中宋元本五十八部,内有赵明诚与李清照的《金石录》、秦观的《淮海居士长短句》、杨守敬从日本带回的北宋刊本《广韵》和南宋刊本《竹友集》等。

潘博山、潘景郑兄弟则继承了祖父潘祖同“竹山堂”全部藏书四万卷外,还很留意“三松堂”失散的版本书,曾收回十之二三,其他如曹元忠的“笔经室”、莫棠的“铜进文房”、孙毓修的“小绿天”等旧家藏书,尽为潘氏兄弟所得。他们不仅留意于旧家藏书,于金石书画也多有收藏和研究。潘景郑对秦汉瓦当颇有研究,郑振铎拟编《秦汉瓦录》一书时,多与潘景郑文字往来切磋,尝言“K斋、谡瓦拓,如能见寄,尤感!”④(图十一、图二)潘景郑的书画作品亦为收藏者所钟爱(封面图、图三)。

1919年,“竹山堂”改名“宝山楼”,藏书三十万卷。“宝山楼”的收藏中,很注重明末史料。光绪末叶以后,明末史料逐渐受人重视,收藏和研究颇成风气,如谢国桢、朱希祖都是其中翘楚。博山、景郑兄弟对此也有一番罗致。对明代史料,潘景郑多有评述,对晚明人士的爱国情绪,潘景郑是极力赞颂的。“山楼”藏书的另一类是乡贤文献,这是“宝山楼”的最大特色。凡是乡贤的稿本、校跋,甚至只有片纸只字、数语题记的书,他们都见无不收。潘景郑《著砚楼书跋》中几乎一半是关于乡邦文献资料,尤其比较突出地体现在集部文献中。而且,他们收集的范围不限吴县一地,而是包括旧时苏州府所辖常熟、昆山等地。

徙居吴县的王所著《野客丛书》,大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潘景郑所收藏的。从书中所钤“伯寅藏书”可知,此书曾由其伯祖潘祖荫(字伯寅)收藏,而后为潘景郑所继承。潘承弼与王为长洲吴中(今苏州)同乡,故跋中自称“邑后学”。但不知此书为何流入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该书所钤西北师范大学藏书印中“西北师范-🔥js1996注册登录图书馆藏书”几字为繁体字,说明该书是在1939年成立国立西北师范-🔥js1996注册登录到1958年改称“甘肃师范大学”之间进入馆藏的,馆藏档案缺失准确记载,潘景郑先生亦无相关文字,无法具体追溯。仅从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财产账目登记册上查到:《野客丛书》于1955年9月11日登记造册,但对书的来源未做说明。

3 潘景郑于《野客丛书》藏跋之意义与微瑕

正因为潘承弼藏书家和版本鉴定家的身份,其针对嘉靖本《野客丛书》而作的跋语,就具有了特别的意义。2009年5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现藏于山东省图书馆和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嘉靖四十一年王Y祥刻本《野客丛书》,与西北师范大学所藏相同版本的《野客丛书》一同入选,查《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收录的《野客丛书》版本情况,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与其他两馆藏本的不同之处在于:特别注明为“潘承弼跋”本[5]。故而西北师范大学所藏之本被选,恐与潘景郑手跋有很大关系。的确,潘先生此跋对于我们今天认识《野客丛书》的意义、版本、流传等有很重要的指导价值。不过,我们同时也要看到,潘先生跋语中的个别表述仍有不准确、不明确的地方,今天需要重新去认识。

嘉靖本三十卷《野客丛书》,每页之版心均镌有刻工姓名,这一点潘景郑先生说对了。但潘景郑先生跋语中说“每卷后均注明‘长洲吴耀书,黄周贤等刻’十字”,则不十分准确。细检各卷,只有目录、卷一至卷六、卷九、卷十二至十四、卷十六、卷十九、卷二十二、卷二十五、卷二十九、卷三十各卷卷尾作“长洲吴耀书,黄周贤等刻”十字,其他各卷情况皆不相同,其中:卷七、卷十五、卷二十三,作“长洲吴耀书,姚舜卿等刻”;卷八作“长洲吴耀书,章训、章掖刻”;卷十、卷十七、卷二十、卷二十六、卷二十八作“长洲吴耀书,唐麒、吴中刻”;卷十一作“长洲吴耀书,吴中、唐麒刻”;卷十八、卷二十一作“长洲吴耀书,顾钤、陈环刻”;卷二十四作“长洲吴耀书,李焕、李灿刻”;卷二十七作“长洲吴耀书,陈环、顾钤刻”。附录“野老记闻”之卷尾则作“壬戌仲冬朔旦吴耀书完,姚舜卿刻”。“壬戌”与王Y祥作跋的时间一致,可推断出该书刻于嘉靖四十一年,从书中的刻工信息中也可以得到验证。

本书刻工,计有黄周贤、严椿、袁宸、何祥、章训、章掖、章意、姚舜卿、唐其(唐麒)、吴中、章权、顾俸、敖、顾钤、郑天瑞、陈环、章循、李灿、李焕、袁仁、陈q二十一人。这与《明代刊工姓名索引》著录的嘉靖本《野客丛书》刻工情况基本一致[4],略有不同。此跋本《野客丛书》卷七版心注刻工唐其,卷八、卷十、卷十一、卷十七、卷二十、卷二十六、卷二十八注刻工唐麒。《明代刊工姓名索引》列唐其、唐麟二人,但嘉靖本《野客丛书》所注刻工并无“唐麟”,应为唐麒的误写。查《中国古籍版刻辞典》,唐麒或署唐其,明正德间苏州地区刻字工人;唐麟另有其人,并未参加《野客丛书》的刻印[6]506。又卷十六版心注有刻工“敖”,《明代刊工姓名索引》未列,也未能查知姓名。

嘉靖本《野客丛书》在附录“野老记闻”之后、嘉泰壬戌高邮陈造跋语之前,又有王门生郭绍彭所撰《宋王先生圹铭》,版心处镌“野客丛书墓志”,简要介绍王之生平。据《宋王先生圹铭》,当时曾有曾孝宽、江公望另外撰写墓志铭,详细传载王之谱系及履行,但既然当初编者收此而不录彼,说明《宋王先生圹铭》的意义还是很特别的,著录家和研究者都不应该轻易忽略。

此外,书中多处钤有“守素园溶川氏珍藏”之印,潘景郑先生当年未能弄清楚溶川氏所指何人,今天亦难以考知。但据网络资料,康熙《临苏轼满庭芳词》绫本手卷,藏印即有“守素园世宝御笔书画臣奕涞恭记之章”;保利2011年春季拍卖中朱文震摹王石谷山水立轴上,敬华(上海)2006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中岳珂《宝真斋法书赞》上,均钤有“溶川氏珍藏印”。不知此“守素园”与“溶川氏”有无关系,但溶川氏喜好收藏则是基本可以肯定的。博学多闻如潘景郑先生居然都无从稽考,可见此人之真实行迹的确不易寻觅,有待继续查考。

参考文献:

[1]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一五八・杂家类[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852-548.

[2] 郑明.《野客丛书》杂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6(3):47.

[3] 姚铭.野客丛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4] 李国庆.明代刊工姓名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59-360.

[5] 中国国家图书馆.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第一册)[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108.

第7篇:全国二卷语文作文范文

系统介绍

功能:查询考生的本次成人高考成绩

结果:本次考试的各项成绩

说明:报名序号、准考证号、考生号可任选两项进行查询。

2019年西藏成人高考成绩查询入口已开通 点击进入

2019年西藏自治区成人高等-🔥js1996注册登录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成绩公布和复查办法

各地(市)教育局、西藏民族大学招就处:

2019年西藏自治区成人高等-🔥js1996注册登录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网上评卷工作顺利结束。评卷过程中,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评卷工作组织严密,评卷管理监督到位,评卷程序严谨有序,评卷质量公正无误。为进一步做好成绩公布和复查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成绩公布

(一)自治区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于11月11日0时通过西藏自治区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zsks.edu.xizang.gov.cn)、西藏自治区成人高考招生管理系统(220.182.46.136:8001)、微信公众号“西藏微青年”、中国电信声讯台96833513和移动声讯台12580统一公布成绩。

(二)公布的科目有专升本政治、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高等数学(二)、民法、教育理论、生态学基础、医学综合,高起英语、语文、汉语文、藏语文、数学(文)、数学(理)、史地综合、理化综合以及卷面总分、政策加分和总成绩。自治区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严格按照《关于做好2019年西藏自治区成人高等-🔥js1996注册登录招生工作的通知》(藏教考试〔2019〕34号)要求,合算考生各科成绩。

二、成绩复查

成绩公布后,如考生对成绩有疑议,可通过以下程序进行复查。

(一)考生可以到报名所在地招生办申领《西藏自治区成人高等-🔥js1996注册登录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成绩复查申请表》(也可登陆西藏自治区成人高考招生管理系统下载,见附件1),按要求规范填写后,须于11月14日前递交到报名所在地招生办,逾期不予办理。原则上申请复查项目不得超过三项。

(二)受理考生申请后,各地招生办要认真核对考生各项信息,确认无误后,于11月15日前统一报自治区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三)按照国家要求和考生申请,由自治区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和部分评卷专家,会同监督检查人员组成复查组,对申请进行复查,只查分不查卷,复查仅限于漏评、误评情况及小题分汇总,如实出具成绩复查证明(见附件2),并及时反馈各地招生办,由招生办向考生反馈。

三、工作要求

(一)各地招生办必须安排专人做好成绩复查工作。对核实的复查申请,严禁迟报、漏报、误报和瞒报。

(二)各相关部门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制度,未经自治区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同意,禁止向任何单位或个人散布考生报名、编场、申请、成绩等信息。

(三)自治区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值班电话:0891-6361823,传真:0891-6335325,联系人:龙泽慧、洛桑旦增。

附件:

第8篇:全国二卷语文作文范文

关键词:大文化;小文化;态度;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问卷调查与统计

本文对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js1996注册登录翻译专业12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生源类型覆盖面较广。其中城乡学生各半,40名学生未参加过英语等级考试,男生占8%,3名学生有海外学习经历。问卷第一部分为受访者的背景资料;第二部分主要调查学生对源文化和文化学习的肯定或否定态度;第三部分调查学生对不同国家以及大文化和小文化的关心程度;第四部分关于文化输入的途径,此部分可多选或自填。共发放问卷126份,回收有效问卷122份,有效率97%。其中大一年级43份,大二年级46份,大三年级33份。不记名填写问卷,当场收回。对问卷选项结果中的非常感兴趣记6分,较感兴趣记3分,一般记1分,完全不感兴趣记0分。使用Origin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问卷分析,得到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标准差值较大,说明被调查学生作为相互独立个体彼此独立回答,互不干扰。标准误差平均值较小,说明调查有规律性。

研究结果表明:

(1)学生赞同在英语教学中引入源文化内容,但他们对文化的内涵及大、小文化的区别认识模糊,对国际目标语国家文化了解甚少,故而虽然较积极主动地接触文化,却倍感压力。

(2)在表1中,研究者提供的八个国家的排名结果显示学生对美国等五个国家的文化有高度的兴趣,很明显中国学生对目的语国度的本土文化感兴趣程度最高。

(3)表 2 说明学生倾向于在他们的英语课堂中接触较广泛的文化主题。在15个备选的文化主题中,受访者倾向于学习小文化。

二、研究发现和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支持学习他们自己的源语文化,其次是目的语国家和国际目标语国家文化。对于文化的主题,他们略偏向小文化。

(1)培养文化融合意识和客观的文化态度。引导学生明白学习英语最终目的是与外国人进行交际。要得体地正常交际,除需具备基本语言能力之外,还要不断丰富和扩充英语文化知识,增强文化整合意识。同时应尽量保持源语文化即汉文化的魅力,帮助学生客观对待英语语言和文化。

(2)语言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并重,改变单一文化课程教学问题。对待语言与文化应该是将文化背景知识作为语言知识的重要补充,不可简单地通过开设普通文化课程实现文化教学。

第9篇:全国二卷语文作文范文

关键词:敦煌学;敦煌文献语言;时代特性;地域特性;文化特性

中图分类号:H121 文献标识码:A

从汉语史研究的角度来看,敦煌出土文书中不同程度地反映唐五代(包括北宋初期,下同)实际口语的作品最具语料价值。因此,如敦煌变文(广义)、敦煌歌辞等俗文学作品,各种带口语色彩的有关史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记载以及汉藏、汉梵对照资料等等,一直倍受汉语史研究者的关注。由于年代久远,文献逸失;加上古代公私藏书不甚重视口语文本,纵有少量口语文本流传,在传抄刻印过程中又多遭后人窜改,往往难存原貌,甚至面目全非;所以一般传世文献中能够反映唐五代实际口语的作品十分稀缺,给后人研究该时期汉语发展的真实面貌造成很大困难。如此不难理解,以荒漠窟藏之特殊方式保存至今的这批敦煌口语文献对于汉语史研究所具有的极其珍贵的价值。

上世纪初以来,对敦煌口语文献的语言研究已经成为国际汉语史学界的热点课题。大量学术成果精彩纷呈,加上对同时代另一批口语文献――禅宗语录的研究成果,唐宋汉语研究因此而迈上了新的台阶,充分体现了使用新材料、研究新问题对于学术创新的巨大推动力。我们在长期从事此项课题的工作实践中,逐渐感觉到,为了将此项研究做得更好,应须在总体上深刻认识与充分把握敦煌文献语言的如下三个重要特性。

一、敦煌文献语言的时代特性

(一)敦煌口语文献展示出汉语连续性演进中重要的量的变化

以敦煌变文、敦煌歌辞为代表的敦煌口语作品是近代汉语的开山文献之一,是汉语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献。敦煌口语作品反映了许多重大的语言演变现象,如被动式中使用“被”字作被动标记的用例,占了全部被动式用例的大多数,远高于此前六朝时期的使用频度。又如表被动的被字句中,被动介词引入施事的句型超过全部被字句用例的半数,其比例也比六朝大幅提高(此后,该比例继续上升,明清至现代约为百分之八十左右。)。上述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了汉语被动句连续性演进中重要的量的变化。敦煌口语作品里诸如此类一系列的语法、词汇、语音等方面的量的变化为我们判定唐五代是中古汉语阶段和近代汉语阶段的分界提供了大量依据。

(二)敦煌口语文献包含着唐五代时期新质语言的早期珍贵用例

此外,更加值得关注的是,敦煌口语作品中还出现了一大批此前文献中未曾见到或很少见到过的新兴的语言现象。例如,唐代口语词“煞”(亦作杀、(日煞)等,下文除举例外,均以煞字为代表)有三种新生的用法:

A、跟在谓语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作补语,此谓语不带宾语,“煞”的词义虚化,表示程度很深,本文记作“煞(一)”。例如:身形虽即精严煞,菩萨犹嫌不得佳。(敦煌变文校注,卷五,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二)

B、置于谓语动词(或形容词)前面作状语,表示程度很深,本文记作“煞(二)”。例如:

不念怀耽煞苦辛,岂知乳哺多疲倦。(同上卷,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一)

C、用作形容词,充当谓语,意为“大、强、深”等,本文记作“煞(三)”。例如:止住须弥福德强,手扶日月威神(日煞)。(同上卷,维摩诘经讲经文・一)

据我们考证,“煞”的上述三种用法先后产生于中晚唐与五代。口语中新兴的语法、词汇现象,在其产生之初,进入文献的用例往往是较少的。根据各家有关论著的举示以及我们对唐五代文献的广泛搜检,目前检出三种“煞”的用例总共才二十个左右,而变文用例即占了十三个,充分体现出变文作者对新生口语同的高度敏感与采撷入文的勇气,这正是形成敦煌文献语言具有强烈时代性的重要因素。

《敦煌变文校注》卷三《燕子赋・一》中有这样一句话:

者汉大痴,好不自知。

“好不自知”意谓甚不自知、很不自知。甚词“好”+否定词“不”,这是迄今发现的否定式“好不”的最早用例。据吕叔湘研究,现代汉语中的“好不”大多表肯定,如“好不热闹、好不伤心”犹言很热闹、很伤心;只有“好不容易”等极少数组合表否定为例外。探考此种语言现象之渊源,历史上先有否定式“好不”(始见于唐代),一直到明代才出现肯定式“好不”;明、清两代的文献中两种“好不”同时并用;到了现代汉语时期,普通话中否定式“好不”基本消失。敦煌口语作品保存了唐代罕见的否定式“好不”的初期用例,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又如唐代新兴的“零主语被动句”:

太子遂告四天门王:“其诸处宫门,并皆锁闭。所伴宫人,悉是不睡。如何去得!”便被四天门王以手指开宫门关锁;应有守伴之人,便交睡着。(敦煌变文校注,卷四,悉达太子修道因缘)

被父母将儿匹配。(全唐五代词,正编卷四,敦煌词,倾杯乐)

这两例被动句中的受事“宫门关锁”、“儿”在汉魏以来的传统被动句型中是充任主语的:

宫门关锁便被四天门王以手指开。

儿被父母匹配。

上引敦煌文献的例句突破了汉魏以来传统被动句型的语序框架。此种新句型中没有受事主语,有些研究者称作零主语被动句,本文暂沿用此称,或简称零主句。据学者们考察,唐代新生的零主句,在语序结构、语义表述、句法标记诸方面具有系统性、类型性的特征;它在近代汉语时期使用活跃(时间长、地域广、用频高、影响大),拥有丰富的下位句型品种,在与传统被动句构成的并用、互补格局中,零主句以其更加鲜活的口语风格而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见敦煌文献不仅大量显示了汉语连续性演进中重要的数量变化,而且包含着唐五代时期新质语言的早期珍稀用例。我们对于后一种情况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充分挖掘敦煌口语文献的时代特性对于唐宋汉语研究的潜在价值。

(三)许多敦煌卷子标明了撰抄时间,是历史语言现象产生或使用年代的可靠证据

许多敦煌写卷标明了撰抄日期,为汉语史研究者考证某些语言现象的产生或使用时代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可靠依据。如上述“煞(三)”,前人论著多误为“煞(一)”。根据我们考查,唐五代文献中共检得七个用例,均出变文;通过排比归纳,佐以宋元用例,可以论定“煞(三)”是不同于“煞(一)”的新兴用法。尤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是,下面两条“煞(三)”用例所出之写卷标明了撰抄年份:

弟子尚自如斯,师主想应不煞。(敦煌变文校注,卷五,维摩诘经讲经文・四)

人家父母恩偏煞,于女男边倍怜爱。(同上卷,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一)

前例所出伯2292号卷子末尾记曰:

广政十年八月九日在西川静真禅院写此弟

廿卷文书。

按广政系五代西蜀年号,十年为公元947年。后例所出伯2418号卷子末尾记曰:

天成二年八月七日一常书。

此处天成是五代后唐明宗年号,二年系公元927年。这就确凿地表明,在十世纪上半叶,“煞(三)”已进入书面作品。我们已经论说过“煞(三)”由“煞(一)”演化而来,“煞(一)”产生于九世纪,则上引十世纪上半叶变文的两个例子应是“煞(三)”产生初期的用例。

二、敦煌文献语言的地域特性

敦煌口语作品多带有西北方言色彩,这已是汉语史学界的共识,对此可不再赘说。本节拟以此共识为基础,进一步讨论下面三个与敦煌口语文献的地域特性密切相关的问题。

(一)唐代西北方言与河北、山东方言有相通之处

上文已经叙说敦煌变文与歌辞中出现了零主语被动句较早的一批用例。经我们深细调查,发现唐代著名译经僧义净所译的佛经里也较早地使用了零主句的多条用例,如:

时诸人众奏影胜王曰:“今被太子损害摩揭陀国人民城邑,愿王制约勿许使。”(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一七)

贼帅见女仪容可爱,给以衣食,遂纳为妻。后被北方圆主诛其贼帅。(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

时诸刍与诸商旅同路而去。忽被强贼劫夺商人。(根本说一切有部目得迦,卷九)

往日被群猴损暴我田农,我今得便,当须酬冤。(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二)

若如是者,恐被王法罪及我身。(又,卷三二)

义净为北方人,唐宋典籍对其籍贯有两种记载。《开元释教录》卷九:“沙门释义净,齐州人。”(齐州:今山东历城。)《宋高僧传》卷一《义净传》:“释义净,字文明,姓张氏,范阳人也。”(范阳:今河北涿县。)据今人考证,义净祖籍范阳,占籍齐州。零主句作为唐代新兴的口语句型,在该时代一般的传世文献中未能得到充分反映。所以总体上看,唐代此种句型的文献用例很少,颇难搜寻。而敦煌口语作品和义净译经各自拥有一批较早的用例。这个事实可以说明,唐代西北方言与河北、山东方言都较早地使用了零主句。

金元时代北方口语作品(如诸宫调、杂剧等)中零主句的使用特别活跃,这和唐代北方口语作品中零主句的早期用例遥相呼应,互为助证。从零主句使用较多的文献的产生地区(如变文出土于甘肃,诸宫调、杂剧出于河北一带)与相关作者的籍贯(如义净为河北/山东人,使用零主句的杂剧作者多为河北、山西、山东人)等情况来看,唐宋金元时期零主句主要使用于黄河流域――从山东、河北向西直至甘肃一带广阔的北方地区。

又如上文已述,敦煌变文里有一批新生的“煞(一、二、三)”的用例,稍晚些的宋金文献表明,此时河北方言里也使用这三种“煞”。

刘坚和蒋绍愚先生主编的《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收入了两种宋辽、宋金谈判北方领土等问题的文献:北宋沉括的《乙卯入国奏请(并别录)》和选自南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的六篇材料。这些文件以主要篇幅详细、如实地记录了谈判对话。当时谈判地点多在辽、金境内,今河北、山西之中、北部一带。双方交谈多用当地口语,“煞(二)”出现频率很高。这些例句大多出自辽、金官员之口,例如:

颖(按指辽国副使梁颖)又云:“只如赤泥胶、段家堡也(日煞)有事未了在。重熙二十年,百姓石延直理会疆界。赤泥胶近南,(日煞)有地里在。只是侍读、馆使不肯商量,未欲咨闻。”(《乙卯入国奏请(并别录)》)

聿兴(按系金国接伴官)又云:“昨日元帅书辞煞好,足见忠孝。”(《三朝北盟会编・绍兴甲寅通和录》)

按辽、金方面参与谈判的人员,既有契丹、女真人,也有汉人。这些汉人多生于北方,当时有“燕人”一词称河北籍的汉人,例如:

遣语音高大者过濠,望金人军前声言:“朝廷遣工部郑侍郎往军前奉使,可遣人来打话。”见一紫袍人称太师,一白袍人称防御。紫袍人系燕人吴孝民,白袍人系金人。(《三朝北盟会编・靖康城下奉使录》)

在正式的谈判记录文件里,辽、金官员大量使用“煞”字,其中契丹、女真人的话也许经过翻译,而北籍汉人说的“煞”字应该是当地口语的如实反映。(事实表明,当时女真人也说“煞(二)”,详下文。)

《三朝北盟会编・靖康城下奉使录》为时任宋朝尚书驾部员外郎的郑望之所作。引人注目的是,该文记录钦宗皇帝对本朝臣下的谈话也用“煞”字:

二十二日宣召李z与望之对福宁殿。上云:“国家无许多金银,禁中却煞有殊玉等。”

上云:“珠玉煞不少,尽在宣和殿。”

《靖康城下奉使录》虽系实录,不避俗词,但在宋朝人员内部谈话里,极少出现方言味很浓的“煞”字。如果不是钦宗口谕里确有“煞”字,臣下的正式记录断然不会添加此字。按宋帝赵氏也是河北范阳籍,上引两例“煞(二)”应该是皇帝的家乡话。

宋帝口语里使用“煞(二)”还见诸宋代其它文献,如南宋洪迈《容斋续笔・自序》:

是书先已成十六卷。淳熙十四年八月在禁林日,入侍至尊寿皇圣帝(按指宋孝宗)清闲之燕,圣忽语云:“近见甚斋随笔?”迈竦而对曰:“是臣所着《容斋随笔》,无足采者。”上曰:“(日煞)有好议论!”

洪迈是江西波阳人,查其容斋随笔、续笔共三十二卷未见煞(日煞)字用例,说明在一般情况下,他是不使用这个北方甚词的,上引自序里“(日煞)有好议论”无疑是对宋孝宗口语的真实记录。

金代《刘知远诸宫调》是当时北方戏曲剧本,其方言基础是其演出地区――燕京一带的口语。该剧今仅存残本,篇幅不大,却检得三种用法的“煞”字共6例(据渡部洋《刘知远诸宫调语汇索引》),依次各举一例如下:

觑着盘内冠梳,子每没乱杀,一个善髻撮不住!(第十二。“子每没乱杀”意谓如此慌乱到极点。)

老汉庄中田土甚广,客户少(日煞)。(第一)

刘安抚从怒恶,不似今番(日煞)。(第十二。例中“从”通“纵”,纵然)

以上我们从零主语被动句与口语词“煞”的三种新生用法两个视角考察了唐宋时期西北方言与河北、山东方言的语法、词汇具有相通之处。按现代汉语方言区的划分,西北与河北、山东均属北方方言区。现代汉语方言区的形成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渊源,是历史方言长期发展演化、互相渗透影响的结果。据游汝杰研究,东晋郭璞《方言注》里,“北方”首次作为一个独立的方言地理单位出现,说明北方汉语经过长期的混化,内部已趋向一致,作为一个独立的方言区域已初具雏形;北方话作为一个大方言区的概念至唐宋时代逐渐明确;宋代北方话的北界大致在今山西北部,西界在甘肃的河西走廊西极(敦煌一带),东界在辽东。本文的考察结果与游先生的论点相吻合,为他的论说提供了具体的历史语证。历史方言研究是方言学中的薄弱环节,客观认识与深入探究敦煌文献语 言的地域特性,对于梳理历史方言的发展线索显然是有益的。

(二)晚唐五代时期西北方言与南方方言的比较研究

敦煌口语作品和以《祖堂集》为代表的晚唐五代禅宗语录是该时期最重要(篇幅较大,口语程度较高)的两大宗口语文献。该时期是南禅宗发展的鼎盛期,大多南宗禅僧的活动区域主要在江西、湖南、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处,即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禅家说法交流,提倡使用口语,因此僧人使用的语言也必然多带南方方言色彩。禅宗早期灯录《祖堂集》,由福建泉州招庆寺静、筠二位禅僧编撰,成书于五代南唐保大十年(952),该书内容以此前的南宗禅僧语录为主,偏重于福州雪峰山义存禅师一系在福州、樟州、泉州的活动。由此可见,研究晚唐五代实际口语,可将敦煌口语文献(比如变文)与同时期的禅宗文献(比如《祖堂集》)互相比较,探索当时南北地区的方言异同。

研究实践告诉我们,这种比较考量的方法是颇见成效的。例如“煞”的三种新生用法,变文里检出13例,而《祖堂集》未见用例。考虑《祖堂集》篇幅小于变文,我们又调查了成书于北宋初期、方言属性与《祖堂集》大致相同的另一部禅宗灯录《景德传灯录》(按此两部灯录的总篇幅与变文相当),也未见三种“煞”的用例。事实证明,从晚唐至北宋初期,三种“煞”使用于北方地区。

又例如,《祖堂集》里有许多以“还”字作为疑问副词的疑问句:

六祖见僧,竖起拂子,云:“还见摩?”对云:“见。”(卷二,惠能和尚)

帝又问:“如何是十身调御?”师乃起立,云:“还会摩?”帝曰:“不会。”(卷三,慧忠国师。会:领会)

师曰:“汝还识此人不?”对曰:“不识。”(卷六,洞山和尚)

文殊与摩道,还称得长老意无?(卷十一,齐云和尚。与摩:如此,这样)

例中“还”的用法与明清时代常见的疑问副词“可”相近。这种“还”字疑问句在唐宋禅录里用例极多,可谓俯拾即是,显然是当时口语里经常使用、非常活跃的句型。但是,在同时代的敦煌口语作品中,这种“还”字句却很少见到,我们通检潘重规先生校录的《敦煌变文集新书》(电子本,下文简称《变文新书》),仅得八、九个例子。《祖堂集》的篇幅大约只有《变文新书》的二分之一,却拥有“还”字句多达四百余例。这种极为悬殊的数量差别主要是由方言不同造成的。

敦煌口语文献的地域特性,在与同时代不同地域特性的文献进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才能看得更加清楚。《祖堂集》与敦煌变文一样,也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性和时代特性的口语作品。这两种文献,可谓南北双璧。为从类型学角度研究晚唐五代时期的方言异同提供了可信度较高的宝贵语料。

(三)从语言接触角度看敦煌文献语言的地域特性

敦煌文献所出的我国西北地区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长期相邻或共居之处,这些少数民族的语言大多属阿尔泰语系。把握此种双语、多语密切接触的历史地域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该时期北方地区若干语言现象。例如上节所述“煞”的新兴用法,在唐五代及北宋初期,它们使用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这就是说,新用法的“煞”在其产生之初是北方方言词。

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据文献记载,宋金时期女真人也说“煞(二)”,例如:

虏主曰:“我自去年煞做无道理事,至今日,饶我也由你辈,杀我也由你辈,不若早早下手。”(《三朝北盟会编・采石战胜录》,据《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

这是金帝完颜亮遭其同族部下刺杀时说的话。《采石战胜录》全文仅此一例“煞”,作者让它出自金帝之口,表明当时人感觉到这是个女真口语词。又宋人洪迈的志怪小说集《夷坚志》以浅近文言为基础而多采口语,却罕见使用新生的“煞”,这是因为洪迈系江西波阳人,他的口语里没有“煞”的说法。检查该书甲志二十卷,仅得1例“煞(二)”如下(据中华书局点校本,中为原校语):

老父回视,正见七骑内一白衣人,骑白马,宛如梦中所睹。因大骇,绝道亟走。骑厉声呵止之,不听。白衣大怒曰:“此灬交加人。”遂鞭马逐之。……七人者,皆女真也。(卷一,三河村人)

引文中“严本”指清代校勘家严元照影宋手写本,系该书底本。“灬、”实为“日煞”字的残笔,“(日煞)交加”是当时北方人的斥骂语,《董解元西厢记》卷二里即有“这秃厮好交加”(好:义同噤、甚)的詈语可以比照为证。《夷坚志》系洪迈晚年之作,以他大半生丰富的仕宦经历与广博见闻,不至于让并非女真口语词的“(日煞)”出现于女真人之口。

本节(一)与(三)的举例表明。唐宋之际北方汉人与女真人都说“煞(二)”。从语言接触的角度,该如何看待此种现象?我们的初步认识是:女真人使用了北方汉语里的“煞(二)”。理由如下:

我们查检到的“煞(二)”,较早用例出于白居易诗与敦煌变文,白诗用例如:

西日凭轻照。东风莫杀吹。(全唐诗,卷四五四,玩半开花赠皇甫郎中)

白居易系北方人(原籍山西太原,古籍陕西渭南)。变文屡见“煞(二)”用例,除上节已举一例外,又如:

夏天虽即(日煞)炎蒸,我在深宫幸得所。(敦煌变文校注,卷五,维摩诘经讲经文・二)

舍利弗林间宴座。(日煞)被轻呵;目健连里巷谈经,尽遭摧挫。(同上卷,维摩诘经讲经文・四)

从上述文献用例来看,唐代下半叶以来,“煞(二)”已渐成北方方言的习用词。这些唐五代“煞(二)”的用例要早于宋金文献中女真人的用例。

汉魏以来,“杀(煞)”字有如下用法,即置于动词之后、宾语之前。表示程度很深,下文简称作“煞(零)”。例如: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文选,卷二九,古诗十九首之十四)

童男娶寡妇,壮女笑杀人!(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九,紫骝马歌辞六曲之一)

我们已经论说过,上述“煞(零)、煞(一)、煞(二)”三者之间有如下的衍生关系:

煞(零)煞(一)煞(二)

这就是说,从汉语内部“煞”字用法的衍生过程来看,“煞(二)”有着清楚的历史来源,它不会足女真语植入汉语的外来词。同时。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女真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与汉族相融合。由于思想文化、经济政治等因素,在语言接触中,汉语是强势方,女真人使用北方汉语的“煞(二)”是正常现象。

三、敦煌文献语言的文化特性

敦煌地处甘肃河西走廊,是印度佛教传人我国的最重要通道;出土敦煌文书大多形成于唐五代,是中国佛教空前兴盛的时期。佛教、佛经对于敦煌文献有着深刻的影响,由此形成了敦煌文献语言重要的文化特性。本节从汉语史研究的角度出发,打算谈谈敦煌文献语言与佛经文献语言的特殊关系以及由此引出 的分类研究敦煌变文语言的方法论。

(一)以佛经故事为题材的敦煌口语作品与汉译佛经在语言上的关联至为密切

敦煌文献与佛经文献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例如敦煌卷子里的讲经文(包括说因缘作品、押座文、解座文等)可以说是汉译佛经的衍生作品,讲经文中大量的语言现象直接来源于佛经。因此从汉语史研究的角度,可将变文作品按其内容分为佛经变文(以佛经故事为题材,如《维摩诘经讲经文》、《妙法莲华经讲经文》等)与俗家变文(以俗家故事为题材,如《伍子胥变文》、《盂姜女变文》等。)。两者的语言面貌、语言构成及口语化程度不尽相同。俗家变文主要是口语和浅近文言的混合,佛经变文则在当时口语的基础上,融进了许多佛经词句。例如佛经里常见“尔时”置于句首,表示转入新话题。通过对《妙法莲华经》进行梵汉对勘和异译比较,发现汉译佛经话题结构的一个特点,即不管梵文原典中有没有直接对应词,只要遇到话题转换,在译文的句首经常会添加“尔时”等显性标记词,藉以开启新话题,使得句子之间原本隐含的界限更加明晰,因此为佛经翻译者所青睐,越来越成为一种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姜文统计《妙法莲华经》(7.9万字)与中土文献《世说新语》(8.1万字),前者使用“尔时”149次,后者仅4次,证明译经文献中显性话题标记“尔时”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同期的中土文献。据我们观察,佛经频繁使用话题转换标记“尔时”的行文特点直接传给了佛经变文,例如:

经:尔时太子闻是语已,悲泪满目。世间众生造诸恶本,众苦不息。忧愁不悦,即回车还宫。(敦煌变文校注。卷五,双恩记)

尔时佛自便逡巡,稽首和尚两足尊。(同上书,卷六,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第一例“尔时”出自引用的佛经,第二例出自变文作者的手笔。我们统计《敦煌变文集新书》(以下简称《变文新书》),全书使用了42次“尔时”,其中佛经变文使用达40次,俗家变文仅2次。这不但体现出佛经变文与汉译佛经在语言方面的密切关联,也可说明佛经变文与俗家变文的语言确有差异。

(二)佛经变文的口语化程度高于俗家变文

比较而言,佛经变文由于受佛经通俗词句的直接影响,其口语化程度要高于俗家变文。如唐代口语中新兴的近指指代词“这”在《变文新书》中的大多用例出现于佛经变文,具体分布情况见下表(按《变文新书》之编排,大抵是1-4卷收佛经变文,5-8卷收俗家变文):

近指词“这”在佛经变文中的使用次数远多于俗家变文。新兴的口语远指词“那”的用例分布也是同样情形。

又如上文第一节所述唐代“煞”在方言里的三种新生用法,我们在《敦煌变文校注》一书里共检得13例,出现在如下9篇作品里:

《敦煌变文校注》卷五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一)

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二)

妙法莲华经讲经文(四)

维摩诘经讲经文(一)

维摩诘经讲经文(二)

维摩诘经讲经文(四)

维摩诘经讲经文(七)

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一)

卷六 金刚丑女因缘

尽管我们调查的对像几乎遍及今可见到的全部变文作品,然而使用三种“煞”的上列9篇作品竟然清一色地全部是讲经文(《金刚丑女因缘》也是佛经讲唱作品)!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众所周知,广义的敦煌变文实际上还包括了话本小说、俗赋词文、杂说小品等等(均为《敦煌变文集》、《变文新书》与《敦煌变文校注》所收录)。即便是狭义的变文,除讲经文外,还有以中国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或现实事件等为题材的讲唱作品。何以三种“煞”的全部用例独独出现在讲经文里呢?

以上叙说的是三种“煞”字独用例的分布情况。在晚唐五代口语里,“煞(二)”常与另一个甚词“大”组成双音结构“大煞”,字形也作“大(日煞)”、“大晒”、“大杀”、“太煞”、“太杀”等(下文以“大煞”为代表),这是一个新生的双音程度副词。“大煞”的用法与“煞(二)”相近,在句中多作状语,表示程度极深,义犹“非常,极”,变文里屡见使用,例如:

父王闻说可笑怒,圣主闻声大煞嗔。(敦煌变文校注,卷四,悉达太子修道因缘。例中“可笑”也是“非常,极”又。)

这个新生的双音词“大煞”,我们在《敦煌变文校注》变里共检出13例,使用在如下10篇作品中:

《敦煌变文校注》卷四 太子成道经

悉达太子修道因缘

卷五 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一)

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三)

雏摩诘经讲经文(一)

维摩诘经讲经文(二)

雏摩诘经讲经文(七)

卷六 金刚丑女因缘

卷七 三身押座文

押座文

以上篇目竟然也是清一色的佛经讲唱作品(“押座文”是讲唱佛经故事前的加演部分)!这应该不是偶然的现象,它向今人传递了重要的文献语言信息,即在敦煌俗文学作品中,佛经讲唱作品最接近口语,它及时地采用新生的方言词,该类作品的方言味最浓。

(三)方法论:分类研究变文语言

佛经讲唱作品之所以具有最接近口语的特色,是与它直接受到佛经通俗语言的巨大影响分不开的。宗教的神圣力量加上佛经语言通俗化的示范作用,使得讲经文的作者们(多系僧人或其它佛教信士)能够摆脱中国传统文献的文言语体的影响与束缚,自然地具有使用方言口语来遣词造句的勇气和习惯。这是中国文献在语体上的重要变革,后世话本小说、北曲南戏等口语作品的大量涌现均受此深刻影响。俗家变文的撰写者则为俗家文人,虽然努力模仿新兴的佛经变文的文体,而且也会受其通俗语体的一定影响,但囿于中土书面语长期以来崇尚文言雅语、忽视口语方言的传统旧习,造词造句之间难免多留下一些文言语体的痕迹。上文已说过唐代新兴的指代词“这、那”的大多用例出于佛经变文,这里再来比较一下指示时间的“是日”与“这日”在《变文新书》中的用例分布情况: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