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与信息论文范文

网络与信息论文精选(九篇)

网络与信息论文

第1篇:网络与信息论文范文

1.1网络技术意识淡薄

在这个信息就是时间和财富的时代,在社会经济主体的发展过程中,项目信息管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社会经济主体的发展和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能够帮助社会经济主体及时的了解市场和科技信息的变化,明确自身经营的项目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定位,从而准确的把握好、实现好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市场经济主体还没有意识到计算机网络技术对项目信息管理的巨大促进作用,在项目信息管理活动中因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意识的淡泊,而一直忽视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中的优势。

1.2项目信息管理意识淡薄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形势,项目在运行过程中会与社会经济各个领域产生各式各样的联系,而这些数据信息都是项目在运行中与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相互交融碰撞后产生的,本身带有强烈的项目适应性信息,对企业的项目经营和管理有积极的作用。纵观我国社会经济主体发展的历史,成功的社会经济主体无不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高度重视对项目信息的分析和管理。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活动中,社会经济主体大部分还没有意识到项目信息管理的重要作用,在经营活动中忽视项目信息管理的重要作用,只对项目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处理,或者根本不做分析处理只是简单的进行盈亏数据的统计,这种对项目信息管理的观念是片面的。

1.3运用效率不高

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一种优秀的项目信息管理技术,其在项目信息管理中的巨大优势是社会经济主体有目共睹的,所以当前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社会经济主体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拥有率是比较高的,规模以上的社会经济主体都会建设属于自己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系统,但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态度上却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很多企业之所以会拥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就是为了实现“现代化办公”这一形式目标,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了以后。并不是努力去开发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实现对项目信息管理能力的提升,而是只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摆在那成为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分”的工具,对待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这种态度显然是片面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只有在项目信息管理中实际应用才能展现出来。

2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中的运用

2.1思想意识的强化

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时代技术,其在社会经济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特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不仅走上了独立深入发展的道路,同时其在社会经济中的影响已经达到网络化覆盖的程度,所以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企业要优化项目管理的思想意识,认识到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树立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中的优先地位,让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获得更加广阔的空间发挥自身覆盖范围广、信息服务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优势。

2.2进一步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应用技术,其在项目信息管理活动中的应用是其具体应用形式的一种外在表现,所以在不同的项目信息管理活动中网络技术的适应性并不是完美和高效的,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社会经济主体的项目信息管理活动各具特点,网络技术的应用应当顺应项目信息管理的发展要求,以满足项目信息管理需求为目标,进行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特点的改进,以保证在项目信息管理活动中,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更加契合的提供项目信息管理服务,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逐渐完善也会客观上推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活动中的应用,因为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活动中应用形式和应用内容的逐渐完善,相应的操作界面、人机信息交互界面会变得愈发简单,信息管理功效也会变得愈发明显,社会经济主体在项目信息管理活动中会更加青睐这种先进的项目信息管理技术。

2.3借鉴成功经验

网络技术作为一种网络信息技术,其在项目信息管理这样一种社会经济领域的应用,二者之间如何有效的融合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效果的关键性影响因素。所以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活动中,相应的社会经济主体应该采取更加主动的姿态,来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中应用的成功经验学习,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成功应用经验的学习,不仅能够极大的提升社会经济主体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而且能够让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项目信息管理之间的结合度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大的提升,缩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生效时间,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效果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占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的项目信息管理效益。

3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中的发展

3.1运用网络技术提高项目信息管理的效率

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活动中的应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提高项目信息管理活动的效率,其自身的应用就已经实现了这一目的。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未来,通过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科技含量、强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项目信息管理活动的结合程度等方式,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对项目信息管理活动效率的促进作用是关键目标。运用网络技术根据项目信息管理活动的需求,构建一个项目公共信息的交流平台,将各类信息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处理,将其公布到信息交流平台中,所有与项目有关的信息主体都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实现自己掌握的项目信息的交互,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活动中这样的应用形式,就可以极大的提升项目信息交流的速度,同时让项目信息交互带有明确的目的性。

3.2实现项目信息的全方位监控

项目信息管理是一个包含子项目众多,管理需求相对繁杂的信息管理活动,所以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之前,对项目信息的统一规范管理一直是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以后,项目信息管理依托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覆盖的广泛性和以及服务的便捷性和高效性,能够更好的实现项目信息的规范化统一管理。在未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应该以对项目信息管理的全方位监控为主体,致力于构建一个项目信息管理的全方位服务体系,管理者能够通过网络对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跟踪管理,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信息进行编码、解码、分类、筛选、管理,从而为项目实施提供更多可靠的信息资料。

3.3提供便捷的通讯手段,促进交流

网络信息技术的突出特点就是其信息交互的便捷性,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活动中的应用,应该以便捷项目信息管理人员的管理活动为标准,通过构建一个无障碍信息交互平台的方式,来实现项目信息管理的所有员工之间的信息交互,保证在项目的信息管理活动中,管理主体之间能够进行无障碍的管理信息沟通和交流,进而推动所有的项目信息管理人员能够实现项目信息管理的无缝合作,例如,在项目信息的管理活动中,借助项目信息共享平台项目信息的管理人员和管理主体可以自由的共享项目管理信息资源,大大提高项目管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共享效率。

4结论

第2篇:网络与信息论文范文

计算机操作系统能够对内、CPU、外设进行系统管理,在进行管理时,通常会涉及到某些模块或者程序,一旦在这些程序获模块内部存在着缺陷,例如计算机内存管理模块有缺陷的问题,一旦某一个外部网络的连通,有可能出现整个计算机系统会因此崩溃的后果[2];同时由于操作系统支持在网络上安装或加载程序以及传送信息,网络应用的一个最重要作用就是对文件传输的功能,例如FTP,这里包含可执行文件,通常这些功能也会带来不安全隐患。这些安装程序经常会附带一些可执行文件,由于这些可执行文件实际上都是人为编写的程序,一旦某个部分有漏洞,可能导致整个操作系统的崩溃;事实上,计算机操作系统不安全的主要原因就是它允许用户创建进程,而且支持进程的远程创建与激活,被创建的进程仍然能够具备再创建的权利;同时操作系统还具备一些远程调用作用,而远程调用是指一台计算机能够调用远程一个服务器里面的某些程序,能够提交程序为远程服务器服务[3]。远程调用必然需要通过众多的通讯环节,在中间环节有可能会出现被人监控等安全的隐患。

网络互联有被暴露的可能。就网络的开放性而言,因为网络技术是全开放的,导致其所面临的网络攻击来源几步确定:可能来源于物理层对传输线路的攻击,也可能来源于来网络层对通信协议的攻击,还可能来源于应用层对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漏洞进行的攻击;就网络的国际性而言,反映出网络的攻击者可能是本地区的网络用户,还可以是来自互联网上其他国家与地区的黑客,因此网络的安全性同时还面临着国际化的挑战;就网络的自由性而言,大部分的网络对用户的使用来说,通常并没有技术上的限制,这些用户能够自由的上网,去与获取不同信息[4]。

网络安全的关键技术及其功能解析

1入侵检测。所谓入侵检测技术是指为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而设计和配置的一种可以及时识别并且报告系统中未经授权或者异常现象的一种计算机安全技术。它基于在不妨碍网络性能的前提下,对网络行为、安全日志、以及审计数据或者网络数据包实施的安全检测,能够实现对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时时监听,能够发现任何不希望发生的网络行为,能够发现对计算机系统的闯入或者对计算机系统的各种威胁,可以检测计算机网络中违背安全策略的活动,能够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以及误操作的实时监控,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资源不被攻击,通常被认为是防火墙技术之后的第二道安全技术[5]。入侵检测通常分为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以及混合入侵检测的三种类型,在实际中广泛运用的是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技术。

2可视化。所谓网络安全可视化技术是指对防火墙技术、漏洞扫描技术以及入侵检测技术的优化补充。该技术通过利用人类视觉对模型与结构的获取功能,把海量高维抽象网络与系统数据通过图形图像形式反映出来,实时反映网络通信的特殊信息,展现当前整个网络的运行状态,然后通过一种人性化的方式把网络上潜藏的安全风险明确地告知用户。能偶帮助网络安全分析人员直观及时地观察到网络中的存在安全威胁,运用繁杂高维数据信息快速地对网络状况展开,进而发现网络异常入侵,然后预测网络安全事件发展未来趋势,从而使得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变得更智能、更及时、更便捷[6]。

3防火墙。所谓防火墙技术就是指网络之间通过预定义的安全举措,对内外网的通信强制实施访问检查的安全防范措施。它的主要作用是用来隐蔽内部网络结构,提升网络之间访问控制,通过限制外部用户对内部网络访问以及规范内部用户访问外部网络的权限,从而防范外界网络用户运用非法途径通过外部网络潜入内部网络,进而访问内部网络资源,通过防火墙能够起到保护内部网络操作环境的作用。防火墙技术能够对两个或者多个网络之间传输的数据包,例如链接方式,通过一定的安全举措进行检查,从而判断网络之间的通信能不能被允许,实时监控网络运行状态。一旦发生可疑动作时,防火墙可以适时适当的报警,同时能偶提供网络是否受到监测与攻击的重要信息。通过防火墙技术对内部网络的进行划分,能够实现对内部网重点网段进行隔离,阻止内部信息对外泄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局部重点或敏感网络安全问题对全局网络产生的影响。

4漏洞扫描。所谓漏洞扫描是指自动检测远端或者本地主机安全的技术。漏洞扫描程序利用已经掌握的网络攻击信息,同时将它们集成到整个扫描过程当中,然后通过查询TCP/IP各类服务的端口,监控本地主机系统与远端系统的信息,对网络实施模拟攻击,通过记录目标主机的反映,然后收集相关特定项目的有用信息与数据,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现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安全漏洞,并且按照统计的格式输出,这样便于日后的参考与分析[7]。这种技术能够帮助网络安全管理员准确的掌握网络的安全现状,从而使得部分复杂的安全审计与风险评估工作变得容易,在了解计算机信息网络脆弱点所在的前提下,制定有针对性地利用优化系统配置与打补丁等诸多安全防范措施,能够最大程度地弥补最新的安全漏洞,最终达到消除安全隐患的目的。

5数据加密。所谓数据加密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重新编码,把明文数据通过变序或者替转换为密文数据,实际应用时再把密文数据转变为明文数据输出,达到隐藏信息内容的目的,最终使非法用户很难获得信息的真实内容的一种重要的计算机安全技术。数据加密技术通常用于对动态数据与信息的保护,而一个加密系统是由明文集合、密文集合、密钥集合以及算法构成的,其中,密钥与算法是数据加密系统的最基本单元,算法就是由一些公式、法则以及程序组成的,它明确规定了明文和密文之间的转换的方法,而密钥则能够看作算法中的参数。通过数据加密技术可以提高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及其数据的安全性与保密性,能够有效地防范内部秘密数据被外部人员破解、窃取以及篡改。

加强网络信息资源安全管理的途径

1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和技术培训。人为攻击计算机是网络安全所面临的最大安全威胁。黑客的攻击和计算机犯罪就是典型的认为攻击。这类攻击通常分为以下两种:其一是主动攻击,它通过各种方式有选择地破坏信息的有效性与完备性,通过截取网上的数据包,并对它实施更改导致它失效,也可能故意添加一些对自身有利的信息,起到信息误导的效果,或者直接登陆进入系统使用并占用很多的网络资源,从而使得系统资源的大量消耗,最终损害合法用户的权益。其二是被动攻击,它是在不妨碍网络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进行截取、窃取、破解从而获得更重要的机密的攻击方式。以上两种攻击都会对计算机网络造成极大的破坏,并会使得导致用户数据的泄露。

2对计算机硬件设备加强安全管理。加强计算机设备安全管理,一方面要为计算机设备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除了要控制温度、湿度以外,叶要做好防尘、防电磁泄漏以及防干扰、防火、防有害物质和防水防盗等很多防范措施,从而降低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为消除安全威胁,一定要制定安全规范与严格管理制度,即在没有经网络管理员许可的情况下,任何人不可以任何理由打开机箱,计算机及其网络设备的搬迁或更改相关硬件设备,一定要由网络管理员负责,任何人不得私自做主;当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出现硬件故障时,要及时向网络管理员报告,由网络管理员处理。

3注重网络及计算机软件的安全管理。软件的安全管理及其反病毒技术是网络安全一个非常重要环节。计算机系统的不安全大多来源于计算机病毒。在单机运行环境下,计算机病毒主要是通过软盘与硬盘进行传输的。计算机软件管理可以采取很多方法进行防范,诸如用硬盘启动机器、外来软盘、设置开机及进入系统的口令、经常用病毒检测软件进行检查、对重要的计算机和硬盘信息做好备份。

第3篇:网络与信息论文范文

1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及特征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和相关控制措施,让计算机网络和相关设施受到物理保护,使其免遭破坏,同时,还能够有效保护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使用性。ISO将计算机网络安全定义为:“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取的技术、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使网络系统连续、可靠地运行,保证网络服务不中断。”网络安全包含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两部分。信息安全是指数据的可用性、完善性、真实性、严密性、不可否认性和可控性等;网络安全是指源于网络运行和互联、互通所形成的物理线路以及使用服务安全、连接安全、网络操作系统安全、人员管理安全等相关内容。计算机用户希望个人信息和商业信息在计算机网络上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不会被电脑黑客利用窃听、篡改、冒充等手段侵犯或损害其隐私和利益;而网络运营商和管理者则是为了避免出现非法存取、拒绝服务攻击、病毒以及计算机网络资源被非法控制和非法占有等威胁。计算机网络安全主要是指使网络信息的读写、访问等操作能够受到保护和控制,禁止和抵御网络黑客的攻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提高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已经成为了所有计算机网络用户必须考虑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

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开放性、互联性和共享性,再加上系统软件中存在安全漏洞和管理不完善的情况,使得计算机网络极易受到攻击,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2.1系统性漏洞

计算机网络硬件设备是网络顺利运行的基础。电子辐射泄漏是计算机网络硬件中存在的重要安全隐患。它会使计算机网络中的电磁信息被泄露,从而导致信息泄密、窃密、失密。此外,计算机安全隐患还体现在信息资源通信方面。计算机网络需要不断地进行数据交换和传输,而此类活动一般会通过网络硬件设备(比如电话线、光缆、专线和微波)来实现。另外,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硬件设备自身存在的不足也会为计算机系统埋下安全隐患。从严格意义上讲,一切计算机网络和软件都存在漏洞,而漏洞为黑客提供了攻击计算机网络的基础条件。当前,各种木马病毒和蠕虫病毒就是针对计算机网络系统性漏洞进行的攻击,所以,要重视系统性漏洞存在的客观性和威胁性,认真解决计算机网络的系统性漏洞。

2.2黑客入侵

黑客入侵主要是不法分子利用计算机网络缺陷入侵计算机的行为,主要表现为用户密码窃取和账户非法使用等。黑客入侵的方式有IP地址欺骗、病毒、口令攻击和邮件攻击等。黑客使用专门的软件,利用系统漏洞和缺陷,采取非法入侵的方式实现对网络的攻击或截取、盗窃、篡改数据信息的目的。由于计算机网络安全常依赖于密码设置,所以,一旦黑客完全破解了用户的账户和密码,就很容易突破计算机网络的系统性防御和权限限制,进而给计算机网络的合法用户带来严重的损失。

2.3计算机病毒

受到计算机病毒入侵的网络会出现运算速度低和处理能力下降的情况,进而出现网络状态不安全的情况,还会给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带来严重的威胁,部分病毒甚至会对计算机网络的软件和硬件造成致命的损伤。

3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3.1利用信息技术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

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经常备份数据。这样,即便计算机网络被破坏,也不用担心数据丢失会造成损失。②加强DBA和用户的安全意识。DBA和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权限,选择不同的口令,防止用户越权访问。当用户需要交换信息或共享时,必须执行相关的安全认证机制。③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强化网络安全意识,确保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

3.2信息技术中的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保护网络安全的重要方法之一,是目前保护网络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其运用范围较广,能够有效地保护内网资源。防火墙是一种可以强化网络访问控制的设施,能够有效保护内部网络数据。防火墙常置于网络入口处,保证单位内网与Internet之间所有的通信均符合相关安全要求。

3.3信息技术中的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是依据某种算法将原有的明文或数据转换成密文,并传输和存储。接收者只有使用相应的密钥才能解密原文,从而实现对数据的保密。数据加密技术是信息保护技术措施中最原始、最基本的一种方法,可以分为对称性加密技术和非对称性加密技术两类。非对称性加密技术出现得较晚,其安全保护作用更强。将数据加密后,机密数据不会被简单地破译,即使黑客侵入系统,也无法破解明文,无法窃取或篡改机密数据。

3.4信息技术中的入侵检测技术

第4篇:网络与信息论文范文

从上文对网络舆论的内涵和特点分析中可以看出,网络舆论是一个具有突出普遍性的舆论形态,而网络信息作为网络舆论的重要因素,其对校园文化的建构也具有深刻的作用和影响。从网络舆论的视野观察,校园文化更倾向于一种现代化、信息化校园文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在高校的广泛应用,我国高校校园逐渐呈现出了信息化校园的特点,这为高校校园文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物质技术环境。互联网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这种网络环境促使高校校园文化向着信息化校园文化转变[5]。在信息化校园文化逐渐发展并成为当今大-🔥js1996注册登录园文化重要环境特征的时候,网络舆论作为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因素,也随着信息化在校园文化中的不断深入而对校园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层面:首先,网络舆论与校园文化产生越来越多的关联;其次,随着校园文化参与者对网络信息逐步加深的依赖,网络文化逐渐成为校园文化重要的来源,或者说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校园文化的缔造者之一。

1.1网络舆论与大-🔥js1996注册登录园文化的主体关联网络舆论作为一个社会舆论现象,有其自身独特的主体,也就是舆论的参与者。在社会舆论的一般研究中,舆论的主体被认为是对舆论话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言论、观点、态度的人。对于网络舆论而言,舆论的主体则是参与舆论形成过程,并通过互联网平台、表达自己意见和态度的网民,以及受到网络舆论中优势声音影响的互联网使用者。对于校园文化而言,校园文化的实质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特定范围内的文化环境。这个特定的范围就是校园文化产生和存在的环境,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依附于高校这个载体,通过高校这一载体反映和传播的文化。从广义理解,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创造过程,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从狭义上理解,校园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是指除了教育、教学、管理以外的一种群体文化,其主要内容是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校风学风建设、文化艺术活动。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可以看出,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在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参与校园的教育、教学、管理以及其他校园活动的人。而校园文化的主体,则由校园中的教师、职工、学生等共同构成。校园文化的主体与网络舆论的主体,虽然是分属两个范畴的概念,但网络与校园的紧密联系,网络信息在校园中的广泛传播,则在这两个不同范畴的主体之间建立了关联。从网络信息传播的参与者来看,在校的大学生是我国网民数量最为集中的群体,同时也是活跃在网络上最为引人注目的群体。大学生在网络使用习惯、网络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网络信息或者说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更为明显。大学教师作为在知识掌握方面处于优势地位的社会群体,其发出的声音往往成为社会中的优势声音,这也就决定了大学教师群体在互联网上声音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络舆论的主体更多地集中在大学这一特定环境中,而大-🔥js1996注册登录园文化的主体则受到网络舆论的较大影响。

1.2网络舆论与大-🔥js1996注册登录园文化的信息关联网络舆论的重要存在方式是基于网络产生或扩散的信息受到广泛的关注和传播,而这一信息被关注和传播的过程,在大-🔥js1996注册登录园中则具有更为显著的影响。一方面,在大-🔥js1996注册登录园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校园网络平台正逐渐成为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也逐渐成为网络舆论生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广泛关注也使得网络信息越来越多地被转化为网民和非网民共同关注的社会信息,从而促成网络舆论向一般意义上的社会舆论的发展。网络舆论与大-🔥js1996注册登录园文化的信息关联,就是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大-🔥js1996注册登录园对网络信息的接纳和再传播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今天,在我国大-🔥js1996注册登录园中,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大众媒介就是互联网。在广播影响日益下降、电视在大-🔥js1996注册登录园中无法被大多数学生经常接触使用,而计算机在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以及-🔥js1996注册登录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的情况下,网络也就成为了大-🔥js1996注册登录园中最具普遍意义的大众媒介和信息传播工具。互联网搭建起的既是一个社会信息向大-🔥js1996注册登录园传播的渠道,同时也是一个校园中信息、共享的平台。网络舆论的信息传播过程,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渠道和平台,才得以在校园文化中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信息,同时,校园文化中的原发信息也得以通过这样的渠道,成为网络舆论和社会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1.3网络舆论对大-🔥js1996注册登录园文化的缔造作用网络舆论对校园文化的缔造作用主要表现在其对校园文化内容的丰富以及对校园文化发展的导向作用两个方面。(1)网络舆论有很强的流行性特征,这一特征将网络舆论的观点和议题与流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网络舆论逐渐成为流行文化最重要的来源之一,也逐渐成为了引导流行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网络舆论与流行文化的这种紧密联系,也使得网络舆论能够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丰富校园文化。一方面,网络舆论直接吸引校园文化的主体积极参与,并直接为校园文化提供信息素材;另一方面,网络舆论通过对流行文化的重大影响,促使流行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不断渗透,从而间接影响和丰富校园文化。如今我国大-🔥js1996注册登录园中随处可见的网络流行语、大学生日益依赖互联网的生活方式、教学和-🔥js1996注册登录管理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信息平台,都说明了网络舆论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校园文化的构成这一事实和发展趋势。(2)校园文化究其本质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气氛建立在校园文化主体共同倾向和倡导的行为范式以及价值倾向之上。网络信息的广泛传播和人们对网络工具的过度依赖,改变了作为大-🔥js1996注册登录园文化主体的大学师生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倾向。网络舆论日渐深入的影响,也使得舆论的观点、倾向和态度越来越多地转化为校园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甚至主导地位的态度和倾向。校园文化的走向,也在这种网络舆论观点的渗透过程中,逐渐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并越来越多地趋同于网络舆论的观点和走向。

2网络舆论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方式

2.1从议题角度形成关联网络舆论作为一种特殊的舆论形态,在其日渐扩大的影响力推动下,逐渐占据了中国社会舆论形态最重要的位置。从网络舆论的生发过程来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的主要形态也从简单的网络流行语,逐渐转化为网络热点事件,进而发展为网络意见和态度。从互联网技术平台来看,网络舆论的生发空间,也从过去的论坛、QQ群、贴吧,逐渐丰富为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对于大-🔥js1996注册登录园文化而言,构成校园文化主体的核心成员是大学生,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接触大众媒介信息的过程中,网络信息占据了主导性的优势地位。大学生的信息主要来自于互联网,这就决定了网络信息在大学生的信息环境中承担了主要构成要素的角色。2009年以后,自媒体时代逐渐到来,大学生也就成为了自媒体时代的“原住民”,在自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巨大变革中,来自互联网的信息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信息的主要议题,另一方面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声音和观点的渠道。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和移动互联网终端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大-🔥js1996注册登录园的议题与网络舆论的热点呈现出了高度关联的态势,同时,由于学生缺乏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介的接触渠道,网络舆论对校园议题的设置作用凸显。这种对校园议题的设置直接影响,是网络舆论对校园文化影响的最突出表现。

2.2从价值观角度形成关联网络舆论通过直接影响校园议题的方式,将网络舆论的对象直接延伸到校园文化议程当中,这一过程一方面是网络舆论将舆论热点过渡到校园话题的过程,另一方面还是网络舆论引导和影响校园文化的价值观念的过程。由于在生发过程中,网络舆论处于互联网的相对封闭的范围内,而网络舆论产生的环境又是基于互联网某一平台的小众传播,因此,群体意见和群体价值观念就会在舆论事件和观点的传播过程中占据优势地位。这是传统大众媒体信息经过媒介机构把关后的传播过程中所不会出现的问题。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在参与网络舆论产生中起到的作用,使得大学生群体被直接拉入了网络舆论相对群体化的价值规范中。

3结语

第5篇:网络与信息论文范文

1:长春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题目.

2:吉林省森工集团信息化发展前景与规划.

3: 吉林省林业设计院网络中心网络改造与发展规划.

4: 吉林省林业系统生态信息高速公路构建课题.

二、论文撰写与设计研究的目的:

吉林省的林业分布十分广泛,以长白山系为主要脉络的山地广泛分布各种森林资源,而作为林业及林业环境的发展,林业生态信息则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系统,快捷,准确,合理,系统的采集,处理,分析,存储这些信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现实的问题.在信息交流的这个世界中,信息好比货物,我们需要将这些货物(信息)进行合理的处理,其中以硬件为主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是这些货物(信息)交流的"公路"和"处理厂",我做这个题目,就是要为它画出一条"公路"和若干"处理方法"的蓝图.

由于森工集团这样的特定企业,其一,它是一个统一管理的企业,具有集团化的特点,网络的构建具有统一性.其二,它又在地理上是一个分散的企业,网络点也具有分散性.然而,分散中还具有集中的特点,它的网络系统的设计就应该是板块化的.从信息的角度来讲,信息的种类多,各种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角度也不尽相同,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硬件的地域布局,也要考虑软件平台的配合.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新观念,大步向前.我相信,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经过我的努力,我将为它们创造出一条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

1,论文(设计)研究的对象:

拟订以吉林省林业系统为地理模型,以林业网络综合服务为基本需求,以网络拓扑结构为设计方向,以软件整合为应用方法,开发设计一套完整的基于集散集团企业的企业网络系统.

2,论文(设计)研究预期达到目标:

通过设计,论文的撰写,预期达到网络设计全面化,软件整合合理化,网络性能最优化,资金应用最低化,工程周期最短化的目标.

3,论文(设计)研究的内容:

一),主要问题:

设计解决网络地域规范与现有网络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设计解决集中单位的网络统一部署.

设计解决多类型网络的接口部署.

设计解决分散网络用户的接入问题.

设计解决远程瘦用户网络分散点的性能价格合理化问题.

设计解决具有针对性的输入设备的自动化信息采集问题.

合理部署网络服务中心的网络平衡.

优化网络服务系统,营造合理的网络平台.

网络安全问题.

10,基本应用软件整合问题.

[nextpage]

二),论文(设计)包含的部分:

1,地理模型与网络模型的整合.

2,企业内部集中部门网络设计.

3,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总体分散.

4,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远程结点.

5,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移动结点.

6,企业网络窗口(企业外信息交流)设计.

7,企业网络中心,服务平台的设计.

8,企业网络基本应用软件结构设计.

9,企业网络特定终端接点设计.

10,企业网络整合设计.

5,论文(设计)的实验方法及理由:

由于设计的过程并不是工程的施工过程,在设计过程中详尽的去现场建设肯定有很大的难度,也不是十分可行的,那么我们在设计的阶段就应该进行仿真试验和科学计算.第一步,通过小型网络测试软件平台,第二步,构建多个小型网络搭建全局网络模拟环境,第三步,构建干扰源利用小型网络集总仿真测试.

6,论文(设计)实施安排表:

1.论文(设计)阶段第一周次:相关理论的学习研究,阅读参考文献资料,制订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准备试验用网络硬件和软件形成试验程序表及试验细则.

2.论文(设计)阶段第二周次:开始第一轮实验,进行小型网络构建试验,模拟网络服务中心,模拟区域板块,模拟远程及移动网络.

3.论文(设计)阶段第三周次:进行接口模拟试验,测试软件应用平台,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4.论文(设计)阶段第四周次:完成第一轮实验,提交中期成果(实验报告1).

5.论文(设计)阶段第五周次:进行第二轮实验,模拟环境(干扰仿真)实验,提交实验报告2.

6.论文(设计)阶段第六周次:完成结题报告,形成论文.

三,论文(设计)实施工具及参考资料:

小型网络环境,模拟干扰环境,软件平台.

吴企渊《计算机网络》.

郑纪蛟《计算机网络》.

陈济彪 丹青 等 《计算机局域网与企业网》.

christian huitema 《因特网路由技术》.

[美]othmar kyas 《网络安全技术——风险分析,策略与防火墙》.

其他相关设备,软件的说明书.

1、论文(设计)的创新点:

努力实现网络资源的全面应用,摆脱将单纯的网络硬件设计为企业网络设计的模式,大胆实践将软件部署与硬件设计阶段相整合的网络设计方法.

题目可行性说明及预期成果:

2、可行性说明:

第6篇:网络与信息论文范文

1.即时性

网络以光速传播,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通过传统媒介几天乃至几周之后才能的信息,通过网络传播,只要鼠标一点,片刻便可发送到千里之外,传播到世界的任何角落。网络传播使信息摆脱了时空限制,拉近了传播者和受众间的距离。

2.互动性

互联网融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和超文本技术为一体,同时具有和交流的功能,它支持一对一(点对点)、一对多(点对面)、多对一(面对点)、多对多(面对面)等各种交流模式,可使信息的通过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的自由组合而变得形象、生动、具体,轻松实现传受双方的交叉互动。

3.开放性

互联网将全球相连,构成一个开往性的全球信息资源平台,传播无国界。通过这个平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国度的人们可以共享全球网络信息资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和看法。

4.连锁性

一方面,网络信息以数码形式存储,通过超文本链接方式提供信息,使其成为一本永远写不完、读不完的“大书”;另一方面,网络的即时互动性,极易使某一网络信息或网络事件在某一网络群体或不同群体之间产生连锁反应,引起扩散乃至放大效应。

5.平等性

网络的去中心化,导致了传播环境的松散化,受众由被动转为主动,成为传受一体的网络平等公民,他们不再局限于被动地接受经媒介选择加工后的信息,而可以自由地浏览新闻,发表见解。网络上没有绝对的“权威”,信息高度共享,人人都能发声。作为继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之后的第五次传播技术革命,网络传播推动着传统传播方式的变革,它不仅是传统传播方式的叠加,同时也与传统传播方式并存、相互整合和竞争。分析网络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关系,对于研究网络传播的现实影响,引导网络传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网络传播与大众传播之比较

二、网络传播的现实影响

网络传播具有信息资源丰富、传播手段多样、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广泛、获取途径便捷、沟通交流方便、不受时空限制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与魅力,它极大地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开创了新的信息接受方式,为不同思想文化的交流和个人自由发表意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带来了网络购物、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上招聘、网络推广等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但同时也会带来社会道德伦理的滑坡,导致在伦理意识方面道德相对主义盛行、无政府主义滋长、人际情感疏远,伦理行为方面制造信息污染

①、侵犯知识产权

②、窃取网络隐私、制造网络色情暴力

③、传播黑客病毒、产生信息强迫、网络依赖与网络成瘾,影响了网络媒介的公信力,淡漠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冲击和破坏着已有的传播秩序,是一把名副其实的“双刃剑”。

(一)在方便言论自由的同时制造信息污染

网络给人们信息与言论带来了空前的自由。网络虚拟社会淡化了社会背景、社会控制和社会责任,突出了人的自主性,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可以不受现实生活中社会环境、社会地位等的限制。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主体,网民的交往空间无限扩大,交往风险大大降低,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但与此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和匿名性又使网络社会成为一个失去他律的“自由时空”,在缺乏有效管制的网络世界里,传统的传播规范、传播公德在网络上难以推行,缺乏保障,导致信息传播自由权被滥用,一些不法分子乘虚而入,散布谣言,扰乱受众视线。加之网络传播削弱了“把关人”的作用,使网络信息的缺乏传统媒体信息那样严格的审查制度。许多网站或论坛的管理者为了增加网络媒体点击率和追逐商业效益,千方百计地利用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漏洞去炒作那些能够引起受众注意、抓住受众眼球的事件,从而放纵对本网站或论坛信息的监管,这在客观上也为不良信息的快速繁殖创造了条件。传闻、流言、诽谤,甚至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肆虐,给网络的健康发展蒙上了阴影。诚如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尼葛洛庞帝(NicholasNegroponte)所言:“在网络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网络上种种虚假、不良信息,以及不为广大受众所欢迎的信息构成了网上的‘噪音’,污染了这个原本应该是纯洁的虚拟世界。”

(二)在传播多元文化思想的同时产生信息霸权

一方面,网络因其传播容量的无限性、物质载体的无形性、发声主体的匿名性、传播范围的世界性以及信息把关人的缺失性等特点,使之几乎不可能被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组织所控制,其信息的自由化程度极高。在网上,任何个人和机构都可以轻而易举地与接收信息,并且,任何信息的都不需要有大规模、有组织的专业审查和审核程序。网络空间的这种开放性为多元化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有力地推动了全球文化的传播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交流传播全球化。但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传递具有极大的不对等性,发达国家凭借其掌握的资金、人才和传播技术优势,牢牢把握着网络话语权和网络信息传播的主动权,通过进行大量的网上信息活动,持续不断地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进行文化渗透和意识渗透,使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民族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发达国家文化的侵害、挑战、支配甚至取代,导致全球范围内文化与文明冲突的加剧。

(三)在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催生网络成瘾

网络传播能够实现实时不间断传播、跨媒介传播、网上人际传播、多向互动传播和非线性海量传播,故为人们所乐于接受。它极大地丰富和娱乐了人们的生活,在网上,人们可以足不出户,轻松便捷地从事几乎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如:通过进聊天室和QQ,可以同远隔千里之外的亲朋好友进行即时语音或视频交流;通过手机二维码扫描,可以比较在不同店面里出售的同一商品的价格;通过登陆游戏网站,可以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众多玩家一同切磋娱乐;通过进行新闻跟帖,可以在线表达自己对新闻事件的看法,等等。但与此同时,网络的麻醉作用又催生了“网络成瘾综合征(媒介依存症)”。调查发现,越来越多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每天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网上进行看电视剧、电影、聊天与购物等活动,很多青少年更是痴迷于网络游戏,他们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久而久之形成孤独、自闭的群体性格,对社会公共事务漠不关心。

(四)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诱发网络犯罪

网络传播作为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正在深刻、全面地影响着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它使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获得了新的深化和扩展,同时改变了人们知识的组织和信息的流通,改变了传媒格局,催生了信息时代的到来,引起了经济关系的变革,使信息产业迅速成为继农业、工业、服务业之后的第四产业,对当今世界经济、社会、科学与教育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2012年,我国信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7.3%,比上年提高近1个百分点,共拉动就业520万人,上缴国家税金2562亿元,同比增长10%。但与此同时,网络传播的负能量也不容忽视。近年来,网络谣言、舆论暴力、隐私泄露、黑客攻击等网络积弊沉滓泛起,甚嚣尘上,恶性网络传播事件时有发生,如:2007年底的“史上最毒后母”制造事件、2008年的“港星艳照门”和韩国女星崔真实不堪网络谣言自杀事件、2010年的“蒙牛恶性口碑营销事件”。仅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公安机关就侦破各类网络违法犯罪案件2700余起。恶性网络传播事件的存在,严重污染了互联网这个巨大的公共信息平台,给整个社会和当事人造成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和伤害。

三、网络传播的管理对策

(一)树立权利与义务对等的网络传播意识

网络是公民自由表达个人言论的一个重要领域,更是网民共享全球信息的一个公共平台。作为社会个体的网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权利的同时,应当自觉树立网络社会道德责任感,切实担负起应有的道德责任。只有广大网民自觉坚守社会责任,努力做到在伦理标准“他律”的氛围下自觉将这种外在准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的言行准则,树立公共意识,维护公共利益,不做喜好窥视他人隐私的“看客”,不做蓄意制造谣言或诽谤、谩骂他人的“滋事者”,不做随意跟风、人云亦云的“推波助澜者”,理性思维,开放包容,立言为公,客观公允地信息与言论,不随意攻击合理的多元和异己之信息,才能使网络言论既多元丰富,又不至于因杂乱、虚假、浮华、低俗而缺少公信力。

(二)构建他律与自律结合的网络把关机制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卢因认为,群体传播中存在一系列把关,只有符合群体规范和把关人标准的信息内容才可以进入传播渠道。当前网络虚假信息泛滥、媚俗之风盛行、网络隐私侵权等积弊的存在,正是由于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的角色弱化、把关程序减少和把关权的离散化所致。旧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无法有效管控当前网络空间信息传播的无政府状态,以致任何人都可以绕过传统把关人,在网络媒介中随时随地地获取和信息。构建良性网络把关机制,必须坚持网络规制他律与道德信念自律相结合,坚持伦理和科技、信息和道义互动平衡、协调发展,充分调动网站采编人员、意见领袖、网络坛主、网络个人和政府职能部门等各层次、各方面的积极综合因素,统筹运用过滤网络信息、分析研判舆情、主动信息、加强信源控制等各种技术和非技术手段,在互联网四通八达的关节上对网络传播的内容与形式进行总体把关,推动互联网在向高速、可信互联网发展的同时,避免由工具互联网向目的互联网的转化。

(三)培养自由与责任并重的网络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是两级传播中的重要角色,他们是网民中比较活跃的分子,富有思想又敢于言论,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在即时网络应用盛行的微博时代,意见领袖的舆论能量更显强大。意见领袖微博是信息的始发地和舆论酝酿的策源地,在其几何数级的传播速度助阵下,所爆料的事件往往被迅速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如在唐骏假学历等事件中,方舟子的微博信息和言论起到了关键作用。舆论引导的实践和理论都表明,团结、培养、依靠、争取、影响意见领袖,发挥其引导网络舆论的作用,是微博时代最有效的舆论引导手段之一。为此:

1.要善于发现识别网络意见领袖。网络意见领袖的范围包括知名时评作者、版主、资深博主和影视体育明星等,衡量的标准主要看其微博的被关注度和言论的被转载数;

2.要尊重和理解网络意见领袖。对他们坦诚相见,宽容他们的个性和意见,与他们做朋友;

3.要注重培养和培育内部意见领袖。帮助他们在网上扎根成长,助推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先进网络文化建设的急先锋,使其在自由发表言论,传播信息的前提下,以自身的网络知名度、公信力和影响力来影响信息的传播以及受众对信息的选择,保持网络传播的良性循环。

(四)探索预防与惩治齐下的网络法治手段

当前,恶性网络传播事件之所以屡屡发生,治而不绝,除网络自身的原因之外,一是我国互联网管理方面的立法不仅层次较低,且系统性、操作性不强,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满足当前我国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是对网络传播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不大,很多违法犯罪嫌疑人长期逍遥法外。为此,

1.要深入研究互联网管理方面的法律盲区,加强立法规划和立法工作,建立健全涵盖从民事到行政到刑事、从网络侵权的调整对象到举证责任到法律后果、从域名管理到不良信息监控到个人隐私保护等在内的网络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从而为网络传播提供实实在在的法律约束机制和法律法规支撑。

2.要严格执法,切实加强网络传播违法犯罪案件的查处力度。对利用互联网进行坑蒙拐骗、散布流言蜚语、传播“三俗”文化、制造黑客攻击、侵犯他人隐私等行为的个人和组织,依法给予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吊销许可证或者取消备案、关闭网站、禁止有关责任人员从事网络服务业务等处罚,并记入社会信用档案并予以公布;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通过依法整治网络传播违法犯罪现象,严防形成依托网络平台进行不法活动的隐蔽性犯罪组织及其他社会破坏力量,净化虚拟社会环境。

(五)采取物防与技防合围的信息过滤举措

网络是一个信息资源库,也是一个信息垃圾场。加强网络物防与技防建设,能够有效防范和清除有害信息。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均注重对有害信息的过滤和检查:美国建立了国家网络安全运行中心,通过高新科技不断追踪和瓦解复杂的网络攻击,保护国家网络信息安全;韩国要求公共上网场所安装过滤软件,通过信息过滤来阻止宣扬“性暴力”、“色情”等内容的不当互联网站点接入;新加坡规定互联网服务供应商负有屏蔽特定网站,配合政府要求删除特定有害信息的责任和义务。在采取物防与技防举措过滤有害信息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①强化注册备案准入审查工作,建立网络电子数据库,实时、动态监控各类网站信息;

②强化密码保护、登录认证和系统安全防护等工作,有效保护网民隐私;

③开发安装过滤软件,加强对信息的鉴别、控制和管理,有效屏蔽有害信息的侵入和干扰;

④推进人口信息系统建设和公共上网场所实名制登记工作,强化网络传播入口管理;

⑤加强网络传播信用体系建设,通过技术手段制裁或约束网上失信行为;

第7篇:网络与信息论文范文

【摘要题】专题探讨

【关键词】网络/信息交流/信息交流模型……

【正文】

信息交流的交流模型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不同历史时期信息交流的过程及特点,而构建当代信息交流模型,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当代社会信息交流的模式及特点。

1当代信息交流体系

网络技术的出现对传统信息交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由于社会及科技发展因素的制约,目前,网络化的信息交流尚不能完全取代传统信息交流而占主体地位,于是形成了由传统信息交流与网络信息交流构成的当代信息交流体系。这种构成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理组成,在当代信息交流体系内部,传统信息交流与网络信息交流之间部分取代、部分互补,相互融合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信息交流体系。

传统非正式交流与网络信息交流特点比较

附图

对于当代信息交流体系我们仍然可以按照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方式划分,与传统信息交流、网络信息交流相互交叉,形成传统正式交流、传统非正式交流、网络正式交流、网络非正式交流四种方式。在这个交流体系内部,由于网络载体技术优势,导致了当代传统非正式交流大有被网络信息交流取代的趋势:首先网络信息交流完全能够实现传统非正式交流的优点;其次,传统非正式交流的缺点通过网络信息交流也可以部分被克服,网络可以跨跃时空,扩大交流范围,并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存储,达到信息积累的目的。目前,在发达国家人际之间或各种团体组织之间的书信往来,95%以上通过E-mail进行,使邮政事业大大衰弱,并纷纷转移服务内容。而在我国,只要计算机网络延伸的地方,这种书信往来基本也被网络交流所取代。

在当代信息交流体系内,网络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1]。尽管网络环境下,二者之间存在着区别,即正式交流的受控环节较多,反馈速度相对较慢,但二者承载信息的物理载体都是虚拟的网络载体;传递信息都是靠网络技术来实现;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都经过各种网站管理及服务器中转;信息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都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联系起来。鉴于此,本文在构建当代信息交流模型时,对传统非正式交流不再加以分析,而网络信息交流也不作进一步划分。

2构建当代信息交流模型

通过对当代信息交流体系的分析,将传统的信息交流模式与网络交流模式在同一模型中相融合,构成当代信息交流模式的模型(如图示)。针对该交流模型,作如下几点说明:

附图

(1)网络型文献由网络出版物和传统出版物的网络版构成,网络型文献有的经过出版部门质量控制,有的没有经过质量控制而直接在网上。

(2)独体文献包括传统的印刷体、录音录像制品以及封装的电子出版物。

(3)数据库服务器包括书目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

(4)网络媒介是指Usenet、E-Mail、Newsgroup、Mailinglist等网络服务器,通过这种网络媒介,可以异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地同时进行信息交流。

(5)网络工具是指Ftp、Telent、Gopher、WWW等信息传输系统;通过网络工具,可以及时、迅速、不受时空限制地获取存贮在世界各地服务器内的信息。

3当代信息交流的特点

通过构建信息交流模型,可以总结出当代信息交流的特点:

第一,信息交流体系由传统信息交流和网络信息交流相融合,多种载体并存,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承担信息交流的使命。

第二,信息交流过程相对浓缩,各环节的功能界线模糊:信息环节的功能强化,信息组织环节一分为三,信息传递环节的功能相对弱化。

信息载体的变化导致了信息交流过程的改变。传统的信息交流由信息的、信息组织与检索、信息传递和信息利用四个环节构成。当代信息交流过程由于网络环境的影响,尽管并不能完全改变信息流程各环节之间的先后次序,但却使信息交流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变得比较紧密。在传统的纸型载体时期,信息交流各环节之间是有着明确而严格分工的,只有在上一环节的工作完成之后,才能开始下一环节的工作。而网络载体的虚拟化模糊了信息交流的各环节。信息流程各环节的工作相对集中于出版环节。

在网络环境中,作为信息环节的新闻、出版机构,不仅完全承担起信息的职能,而且还部分地承担起信息交流其它环节,如信息组织、利用、传递等的职能。如《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不仅以网络的方式科技信息,而且还嵌入强大的信息组织与检索软件,通过这些软件,不仅可以对大量的科学信息进行数据库管理,而且还可能提供多角度、多途径、方便快捷的信息检索服务,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注册,以远程登录的方式查找文献信息,并通过网络文献传输获取原文服务。一些新闻机构也通过其网站,将各信息在网上,并建有自己站内搜索引擎(也可以使用专门的网络搜索引擎)直接查找有关的信息,在权限内可以下载信息内容。由此可见,信息的出版部门不仅执行了科学信息的职能,同时也执行了其它信息交流环节的职能。因此,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环节的地位有所提升。

在传统的信息交流中,信息的组织与检索是一个独立的环节,主要职能由图书情报部门来承担。在当代信息交流的网络环境下,这一环节的独立性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除图书情报部门继续承担组织与检索职能外,信息部门也部分承担起这一职能,一些数据库软件开发商开发的各种商业数据库同样也具有信息的组织和检索的功能。因此,可以说,当代信息交流的信息组织与检索环节的功能将被一分为三。[2]

传统的信息传递采取的是“实物送达”,这一职能基本上由发行部门、邮局以及批发商、零售商和图书情报部门共同完成。而当代信息交流环境下,网络载体技术的介入使信息的传递机构部分实现虚拟化,信息传递从理论上可以摆脱实物载体的束缚,实现数字化的网络传递。尽管当代社会信息的传递职能仍然主要由出版机构、邮局、图书馆等部门承担,但网络已使其职能有所弱化。

第三,信息交流的渠道扩展,信息交流的方式增加。

当代信息交流的渠道由传统的信息交流渠道和网络信息交流渠道构成,传统的直接交流渠道有所弱化,但却有新兴的网络媒介加以弥补,因此,当代信息交流的渠道总体上是扩大。信息的消费者不仅可以单独利用某一渠道,也可以综合利用。

信息交流的方式不仅包括传统的图书、期刊、科技报告、会议论文、广播、电视等,而且还包括网络环境下各种全文数据库、网络报刊、网络杂志、网络图书、网络媒介等。

第四,信息的流量加大,流速加快,[3]信息交流的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信息的流量与流速一直是衡量信息交流效率的两个重要指标,在信息交流史上,人类一直在致力于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但由于受信息载体技术滞后的制约,信息交流的效率始终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信息交流的需要。

进入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社会的信息量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科学社会地位的提升与科学社会化进程的加快则直接导致了社会信息需求的巨大增长。”尽管科技期刊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但纸质载体自身的性能缺陷(载文量少)终究无法使信息交流的效率满足社会的需求。

而网络载体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流量与流速。通过对网络载体与纸质载体的性能比较,可以看出,网络载体不受信息存贮空间的限制,所以网络出版物不会因文章篇幅的限制,舍弃一些不该舍弃的内容。另外,传统的出版物如图书、期刊等普遍受出版周期长的影响而使信息的流速受到限制。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国际上科学技术的平均时滞大约在8个月左右,国内科技的平均时滞更长,一般为12个月。以时效性强而著称的科技期刊尚且如此,在时效性方面远远不如期刊的图书的出版时滞就更长了。[4]

而在当代信息交流环境中,由于网络技术的介入,使信息的方式多样而灵活,既有网络杂志、网络图书,也可以通过电子公告板、网络新闻组、网络会议、网络论坛和电子邮件等信息,信息的生产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而自由选择。即使是一些需要经过质量控制的网络杂志,由于可以实现网络评审,其出版周期也要比传统的出版物短得多。由此可见,当代信息交流的信息流量加大,流速加快,信息交流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第五,信息的存在形态、传递方式以及信息的中介机构虚拟与现实相结合。

在信息交流活动中,影响信息交流中介机构的组织方式和存在形态的因素多种多样,但载体技术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目前信息交流的载体主要由纸质载体和网络载体构成,因此信息的存在形态由实物形态与虚拟形态构成,信息交流的中介机构所整理和组织的信息也由实物载体和虚拟的网络载体构成,传递方式由实物传递与网络传递两种方式构成。由于当代信息交流载体的新特性,即网络载体的虚拟化、网络信息的分布式存储、网络信息的高度共享性,导致信息中介机构在当代信息交流中存在两种空间: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

第六,信息的与获取具有较高的自由度。

在传统的信息交流中,信息的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仅有客观因素如信息载体的容量、信息的质量等等,而且也有主观因素,如受编辑及评审员的偏见及学术权威的影响,某些具有重大价值的信息成果被一些著名学术期刊长期拒之门外,得不到及时发表,而一些错误的东西却在一些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在当代信息交流中,利用互联网络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会谈(IRC)、网络新闻组(Newsgroup)、电子公告栏等方式在网上自己的有关研究成果,也可以建立个人网站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存在网络服务器中,供其他人随时使用。在网络环境中,信息的具有较高的自由度。

信息消费者在获取信息的时候,可以依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获取信息的途径。在传统的信息交流中,信息的消费者只能从出版发行商、零售商、图书馆等途径获取文献信息。而在网络环境中,不仅保持了这些渠道,还可以通过网络工具和网络媒介获取信息。信息的获取不仅具有较高的自由度,而且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第七,当代信息交流模式的网络信息与网络传递,使信息交流的成本大大降低。

注释

1方卿.论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交流的复兴.情报理论与实践,2002,(4):258-161

2方卿.论网络载体环境下科学信息交流过程的基本特征.情报理论与实践,2002,(2):95-98

3同2

4同2

【参考文献】

1方卿.论网络载体的发展对科学信息交流的影响.图书情报知识,2002,(2):13-17

2方卿.论网络环境下科学信息交流载体的整合.情报学报,2001,(6):290-294

第8篇:网络与信息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舆情;舆情监控与引导

当今是网络自媒体时代,在网络世界里,人人都具有发言权。网民手持一智能手机,注册一帐号,就能在各大论坛贴吧发帖子、转微博、评新闻。这种便捷的信息交互的方式使网络焕发出巨大能量。而在享受“自媒体”给予我们信息快速交流、互动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它在传播负面信息时,容易引发重大网络舆情,给社会稳定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损害相关企业部门单位声誉,对网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存在重大影响。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宣传-🔥js1996注册登录办学特色、办学实力、才培养成就,打造品牌效应。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负面信息引发的网络舆情对-🔥js1996注册登录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文章主要总结重庆工程职业技术-🔥js1996注册登录网络工作部近一年来对-🔥js1996注册登录相关的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工作的一些做法,希望能给其他高职院校进行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时作参考。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js1996注册登录领导一直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工作。为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管,提高-🔥js1996注册登录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水平,于2014年4月成立网络工作部,与党委宣传部合署办公,设专职干事一名,专门监控网络舆情安全。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目前,已形成相对完整的工作管理制度。

一、明确网络工作部主要职责

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内容,是确保网络舆情工作落实到位的重要保障。重庆工程职院网络工作部的主要职责有以下四个方面:

1.负责收集、研判、跟踪、处置重大舆情,做好监测、引导、处置的记录等备案工作

及时收集网络舆情信息,是网络工作部的第一要务,它对舆情的发展方向和对校方影响大小起着决定性作用。在第一时间发现舆情信息,对信息内容进行研判,有利于我们把握舆情处理的主动权。做好相关记录,是跟踪网络舆情工作开展有效性检验和编写舆情简报的依据,也是总结工作经验方法的数据支撑。日常工作中要实时记录收集到的舆情信息、处置方法、引导侧重点等信息。

2.协调各部门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和处置工作

高职院系网络舆情主体是-🔥js1996注册登录师生。这个群体通过网络对有关国际重大问题、社会焦点难点问题、时政问题以及有关校园社会和校园管理等与自己利益切实相关的问题表达意见、表明态度、宣泄情绪。其中,与师生紧密相关的-🔥js1996注册登录管理等制度和方法往往最受关注,他们所反映的问题往往涉及相关的职能部门。网络工作部要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了解事实及解决方案,以便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3.负责网络舆情信息的记录备案工作,编制《网络舆情简报》

为确保舆情畅通,领导及时掌握舆情,已形成了常规情况下每月编制1期网络舆情简报、发生重大舆情时根据情况编制简报的舆情汇报制度。

4.负责管理网络舆情工作小组,指导信息员开展网络舆情回复、跟帖工作

因网络的普及、信息受众广且复杂、信息传播迅速,舆情监控与引导工作需要信息员的辅助。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是网络工作部的重要职责。

二、抓重点监控对象,规范监控和引导流程

1.结合-🔥js1996注册登录实际情况,明确舆情监控的重点网站和论坛

网络上的论坛社区数如细沙,无法统计。不可能浏览每个论坛的帖子内容,从海量信息里找到-🔥js1996注册登录相关的舆情信息。通过调查总结,把师生常活跃在线的网站论坛列为监控的重点对象,将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

2.规范舆情监控流程和要点

规范监控流程和操作要点,使网络舆情工作有序、有效进行。经过一年多的探索,目前重庆工程职院基本形成了“上班时间网络工作干事每半小时刷一遍重点监控网站和论坛、非上班时间每小时刷一遍,同时使用监控软件协助监测”的工作方式。另外,由教师信息员队伍和学生工作小组协助网络干事收集线上线下舆情,及时报告舆情,做好舆论宣传引导工作。

3.规范舆情宣传引导流程

对于舆情的宣传引导,具体的做法是:

(1)监测到重大网络舆情后,在第一时间向部门负责人报告,作出初步研判和处置建议,请示分管校领导确定处理意见,若分管领导没法明确处理意见的,向党委书记和-🔥js1996注册登录校长汇报,由校领导共同讨论做出处理批示。

(2)对师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研判和分析。干事负责在第一时间找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后组织学生工作小组予以答复;对师生正当的利益诉求,加强网上引导和网下疏导,推动相关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对不具备条件解决的予以说明,防止问题扩大化;对因信息不畅造成的误解,及时相关信息,澄清事实,消除误解。

(3)对复杂或涉及流程较多、调查或处理时间较长一时拿不出调查结论的舆情,在当日内作出说明,后根据事实调查进展情况,采取梯度信息的办法,分阶段降低不良信息影响。

三、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拓宽学生反映诉求的平台

-🔥js1996注册登录重视教师信息员队伍和学生的网络舆情工作小组的建设。目前,-🔥js1996注册登录正式聘任了教师信息员31名,由最熟悉学生工作情况的各二级-🔥js1996注册登录学生科长和职能部门办公室主任或网络工作骨干兼任;学生工作小组骨干成员共15名,主要由学生新闻中心骨干、班长代表和-🔥js1996注册登录百度贴吧舆论领袖组成。

加强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信息员的业务水平。通过校内定期培训、校外观摩调研的方式来提高队伍的信息监控引导能力。目前,每学期举行一次教师信息员培训,每两周进行一次学生工作小组会议,培训舆论引导技巧,讨论近期可能发生的舆情事件,提高其对敏感信息的捕抓能力。同时通过组建教师信息员群组和学生工作小组群,方便线上交流,及时收集舆论信息和组织回帖引导宣传。

同时拓宽师生交流平台,建立全校班长群、学生会干部群。其中,班长群里有教务、后勤、学生处、网络中心等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学生有疑问或诉求可直接在群里咨询相关负责老师,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js1996注册登录有如停水、停电等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通知,可快速在群里发信息,通过班长,将信息及时传达到各班同学,确保-🔥js1996注册登录与学生之间的信息畅通。

四、借助网络传播网络校园文化,引导学生遵守网络礼仪

第9篇:网络与信息论文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传播;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2)02003305

互联网媒介具有数字化、多媒体、超文本等技术特征,同时又具有传播方式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和文化形态的多元性、传播速度的快捷性、传播范围的全球性等传播特征。网络媒体的广泛应用,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人们的认知方式等,已经和正在产生着难以估量的重大影响,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试图结合传播学相关研究成果,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控制、内容、媒介、受众、效果等方面,就如何运用网络媒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一简要的分析。

一、遵循网络传播规律,重塑网络传播“把关人”

“把关人”这一术语是由心理学家卢因(K.Lewin)提出的。卢因认为,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如记者和编辑决定报道什么事、采访什么人、传播什么消息、什么为重大新闻、版面如何编排等,作家决定写什么人或写什么事,出版社决定采用什么稿件、出版什么作品等。在一切信息的采集、制作过程中,把关人都起着信息“过滤”的作用。一般地讲,把关人在信息传播中的功能包括:(1)检查功能。把关人会影响采集、制作信息过程中的各个环节;(2)加工功能。通过传播者或把关人自己对进入传播渠道的信息进行加工;(3)评价功能。把关人是信息的评价者;(4)导向功能。把关人通过检查、加工和评价等功能的释放,对传播者和受众的信息传播或接受行为起到促进或抑制的作用,从而实现导向的作用;(5)桥梁作用。把关人处于传播者与受众的中间地带和交接点,具有联系传播者和受众的作用[1]。在传统的媒体环境中,我国思想政治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文化宣传和管理工作者也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把关人”的角色。他们具有权威的信息源,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宣传、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信息生产、传播、管理、评价、导向、桥梁等作用。

在高度开放、无中心的网络环境下,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不断涌现的网站和翻新的传播手段、全球化的传播途径,国家要通过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手段完全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的传播,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使得社会控制趋向于弱化。同时,在网络传播中,受众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权力,网民不仅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需要或感兴趣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网上更自由地信息;由于受众享有极大的选择权和主动权,传者和受者传统界限的模糊,传统的信息把关人的地位和作用明显地减弱了。但是,网络传播中把关人仍然存在,并具有新的网络传播者的把关机制网络传播提供了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平等交互的可能性,并不意味着网络传播中公众的实际参与是平等分布的。根据吴玫等人2003年到2004年对7个中国内地政治时事论坛、1个中国香港政治时事论坛和6个美国政治时事论坛超过450 000个贴子的抽样调查表明,微型的网络公众空间是由一小部分非常活跃的成员领导着,他们交流的互动程度越高,论坛的平等参与性就越低;并不是所有参与者都是交互作者,他们中一些人是论题的发起者,而另外一些是跟随者。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网络传播中“把关”是存在的。参见:吴玫《测定非正式公众领域:中国互联网政治论坛量化分析》,载:杜俊飞《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第2卷第1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9页。

。网络传播中把关人存在的主要原因有:(1)网络在给人们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又造成网络信息“过载”的状况,需要有把关人帮助受众选择、梳理和甑别信息;(2)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需要有把关人帮助受众核实信息的真伪,并对相关信息作出评价;(3)网络上存在多种思想观点、价值观、道德规范等的冲突,需要有把关人遵照社会核心价值观对网络舆论进行导向;(4)国家政府相关机构出于对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需要、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对网络信息传播依法进行监管和控制。从网络传播的现状看,有这样几大类网络信息传播的把关人:(1)专业的和非专业的个体网络传播者的把关人;(2)专业的和非专业的传播机构的把关人;(3)国家和政府相关机构的把关人。

从传播控制的角度看,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应当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结合网络文化生活的实际,重新塑造网络传播的“把关人”:(1)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把关人”队伍,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把关机制。要调动文化宣传工作者和管理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政府相关机构管理人员、社会管理工作者等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积极培养业余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加强对网站管理工作人员的教育,培养网站把关人的骨干队伍。通过这些工作,形成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管理队伍、舆论引导队伍,发挥他们在网络传播中的导向、把关作用。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政府依法监管、网络传播行业自律、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社会监督等,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把关机制,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2)针对网络媒介的特性,变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把关方式。如前所述,网络媒介具有不同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的一系列新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必须革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把关方式。包括: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坚持与网民平等互动,在平等的交流沟通中实现导向、桥梁等功能;要积极吸收网民参加网络信息传播的监督、引导工作;要依法进行网络信息传播行为的管理,并重视运用技术的手段,抵制各种低俗有害的网络信息。

二、丰富教育内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

从传播内容看,网络空间中既存在丰富的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有用信息,同时又杂存着大量的垃圾信息和有害信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核心内容就是要运用网络传播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生活。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的道德观、法制观等诸多方面,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和极其多样的体现形式,为开展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从网络媒介的特征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用网络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1)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针对网络文化多元性的特征,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通过积极创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2)注重信息传播的时效性。网络信息传播更新快捷,有很强的时效性要求,因此,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及时和更新关于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信息、重大新闻信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等信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3)注重信息传播的客观性。传播相关的信息要遵从客观性、全面性的原则,特别是涉及到一些重大社会事件的信息,要做到不隐瞒、不做假,增强主流文化信息传播的公信力。(4)寓教于学和寓教于乐。网络媒介作为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介,包含了传统大众媒介所具有的传播知识、传承文化和游戏、娱乐的功能,并赋予其多媒体、互动性的特征。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要善于开发优秀的文化资源和娱乐产品,通过学习、娱乐、游戏等方式,寓教于学习和娱乐等形式中。(5)注重信息服务的价值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中,要针对网民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和心理需求,提供具有理论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美学价值等的信息服务,通过信息服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其影响力。(6)注重运用网络语言和创造网络符号。在网络生活和交往过程中,网民创造了表达和传播信息内容的符号和规范,即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具有形象性(如不同表情的脸谱)、杂糅性(如数字和中文的杂糅)、地域性(如不同国别的网络语言差异)、主题性(如不同主题领域中网络语言差异)、易写性(易于敲写和录入)、变异性(如各类谐音词、略缩语)等特征[4],为网络信息内容表达和传播提供了方便,也成为网络信息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网络语言与网民进行沟通交流,并且,还需要创造被网民普遍接受的象征性网络信息符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地传播。

三、延伸教育媒介,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的形式和途径

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在网络传播中,网络媒介所延伸的已经不是单一作用于人的某种感官的信息,而是集文字、数据、图像、音频、视频等为一体的多媒体信息,人们的认知也不是原来那种单一的线性的阅读方式,而是超链接的非线性的阅读方式。面对日益拓展的互联网络,身临网络空间的多媒体、超链接的媒介环境,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顺应技术发展的趋势,采用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多样、鲜活的形式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形态从平面性向立体化、从静态向动态、从现实时空向虚拟时空转变,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网民的吸引力。

网络不仅造成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而且还提供了日益多样化的互动传播途径和传播模式。如WWW网站(点对面或面对点的异步传播),BBS(多点对多点的同步/异步传播),ICQ、Email(点对点的同步/异步传播),聊天室、博客(一点对多点或多点对一点的同步/异步传播)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入研究这些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播模式和互动特征,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设和互动引导工作,塑造网上精神家园,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辐射力。

四、关切媒介使用的社会影响,积极引导网络受众行为自律

受众研究是传播研究的重要方面,而把握教育对象的特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网络媒介的受众是网络传播的信息接受者,但是他们的选择性和主动性却大大增强了。然而,麦奎尔认为,在新媒体条件下,不论人们的参与程度与主动性如何,他们总是某一大众媒体讯息的到达者,因此受众这个与讯息相关的概念还是有存在价值的,虽然它不再强调被动性[5]266。

研究新型互动媒体(如互联网、手机等)的受众行为,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基本假设主要是:受众使用大众传播媒介是有目的的,受众基于心理或社会的需求,想借着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传播过程需要依靠受众把媒介的使用及需求的满足联系起来,受众是媒介的主动使用者,受众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大众传播媒介所能满足的需求只是人类需求的一部分,媒介在满足这些需求上,必须与其他来源如人际传播或其他的传统需求满足方式相竞争[6]。斯塔福德等人认为,互联网给人的满足来自三个维度:一是媒体使用过程中的体验带来的满足,如互联网带来的大量资源、搜索引擎的方便快捷、网上冲浪等,这些满足并不来自媒体的内容;二是媒体内容带来的满足,指互联网信息内容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三是社会性的满足,指互联网可以用于社会交往等[5]284285。

借鉴“使用与满足”理论,结合网络传播的实际,我们认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受众对网络媒介的使用行为有以下两种情况需要深入思考:其一,网民的需求具有社会性,要受到社会存在状况的制约,网络环境中实际上存在着各种思想观点、价值观、文化等的矛盾冲突,网民在选择接触网络信息、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时,必然会受到各种思想观点、价值观念的影响。所以,在网络环境中,更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网民的引导。其二,在互联网使用中,网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的主动权,他们使用网络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些需求,而是通过多种途径表达和传播自身的意见、观点和诉求(如果要把它看成是一种“需求”的满足的话,那么,这应该是一种表达自身、影响他人和社会的需求),他们的媒介使用行为,已经成为网络传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构成环节或组成部分,事实上也正在产生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因此,在用户主动性大大增强的情况下,如何加强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教育,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如何在尊重网民基本权利的基础上,确立网民的基本义务,形成网民网络行为的自律机制,如何实现政府、企业和网民共同制定规则,共建共享和谐网络等,是我国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五、注重网络媒介的深层影响,倡导健康的网络文化生活方式

从广义上看,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7]。美国学者沃纳・J・赛弗林等在《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中,把传播效果的研究划分为子弹理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和强大效果理论。子弹理论是盛行于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的一种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这种理论简单地预测,对接触大众传播的所有受众来说,大众媒介传播的消息都有很强的、或多或少的普遍效果。有限效果论则认为,传播不是简单的刺激与反应,也不是单方面的行为,而是传者与受传者双方的互动行为,媒介不是影响受众的直接的和唯一的因素,大众媒介是在其他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作用,其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的。适度效果论等对有限效果论作了进一步修正。适度效果论(如议程设置理论、培养理论等)着眼于大众传播的宏观的、长期的影响,恢复、肯定了大众传播的部分威力;而70年以后的强大效果模式(如沉默的螺旋理论等)认为,在特定的情况下,大众媒介可以对很多人产生重大影响,但“强大的效果”并不是能普遍地或简单地产生,只有在适当的环境中使用正确的传播技巧,它才可能产生。赛弗林等还强调,信息时代,人们面临着新的媒介环境,传播研究应该由强调传播的效果向考虑传播的社会影响转变[8]。

在考察媒介对人和社会的影响方面,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是讯息”的理论颇具启发意义。麦克卢汉指出:“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9]33麦克卢汉这一理论的涵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尽管人们普遍认为麦克卢汉的命题具有技术决定论的倾向,忽视了各种复杂社会因素的作用和人的能动作用,但是,他的这一理论还是看到了媒介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铁路的作用,并不是把运动、运输、轮子或道路引入人类社会,而是加速并扩大人们过去的功能,创造新型的城市、新型的工作、新型的闲暇。”“‘媒介即是讯息’,因为对人的组合与行动的尺度和形态,媒介正是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9]34从这样的视角看,网络媒介对人的最为深刻的影响,在于它塑造了一种人们的“网络化生存”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物质、知识和精神的统一体,不同个人、社会群体的“网络化生存”的方式不同,必然会对其思想、价值观、态度、信念、行为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持久影响。基于此,在我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使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善于正确地利用网络媒介,趋利避害,养成文明上网的习惯,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网络生活方式,以促进他们自由全面发展[1011]。

参考文献:

[1]李正良.传播学原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99107.

[2]魏钢,黄永宜,毛光晨.文化产业传播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5.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汇编[G].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4]陈纯柱.网络语言的生成、价值和特征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632.

[5]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2123.

[7]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第2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72.

[8]SEVERIN W J, TANKARD JR J W.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M].第5版.郭镇之,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214,226245.

[9]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