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经济热点精选(九篇)

金融经济热点

第1篇:金融经济热点范文

【关键词】国际热钱 我国证券市场 影响 解决对策

一、国际热钱发展现状

热钱的产生发展是由多种因素相结合促成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一些国家开始放松金融管制,取消对资本流入、流出国境的限制,使热钱的形成成为可能。其次,新技术革命结合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和国际性投资基金快速扩张等原因促使热钱的形成。再次,国家的金融改革创新,汇率利率的浮动,为热钱提供了投资机会。这些因素使热钱快速流向全球规模越来越大。热钱又被称为游资,或者是投机性短期资金。热钱的目的是在用尽量少的时间以钱生钱,是只为追求高回报而在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并且是纯投机盈利。

国家改革发展金融创新现状和趋势的信息通过现时代高信息化快速流向全世界,使热钱投机者对一国当地金融市场汇差、利差和证券市场高度敏感并快速做出响应。国际热钱投机者主要投资于全球的有价证券和货币市场,随着汇差的变更与利率的浮动,他们快速携带资金进入市场在短期内达到高盈利。如果全球的投资者在关注金融信息后并携带大量资金资本出现在一国地区,并且快速使流动资金融入市场,这会严重破坏当地金融决策发展方向并促使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现象,并且给当地区的人民带来经融危机心理不安的影响。

二、国际热钱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一)对外汇的影响

我国高速的经济发展使全世界对我国经济看好,并坚信预期人民币升值,人民币预期升值是吸引国际热钱的主要因素。我国一直实行贸易双差并伴随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大规模的国际资本流入,给我国外汇市场增加了外汇供给,加大外汇占款规模,造成大量流动性过剩影响货币政策正常操作,并使人民币升值压力更加增强,快速的促进加强人民币升值预期。当人民币升值达到投机者的预期值时,他们的投机便成功了。如果在短期内时资金大规模的迅速流出,这对人民币汇率产生贬值压力,影响货币汇率的稳定,使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二)对利率的影响

国际热钱资金量大,流入速度快。当都流入一国时,会对当国的金融市场稳定造成不稳定。从2000年我国央行推出外币利率市场化,国内的利率与国际市场利率之间联系逐渐密切。自改革发展以来,我国经济快速提升,在国际中比重愈发重要,国际投资者也持续关注我国,并投机我国市场。国内金融体系逐步完善,商业银行利率也稳步提升。国际投资者预期我国利率上升,便通过地下钱庄、国内汇款等方式使大量热钱资本存入我国银行。银行存款增加,便会推出各种利好政策,使更多的资金存入银行。银行便可以投资其他行业赚钱,使自有资本增多。当银行利率上升,银行存款便会增多。银行比证券市场投资利益收益比率比较稳定,所以,投资于国内证券市场的原有账户与想投股市的人可能会卖掉自有股票使资金投入银行赚取利差。国际热钱与国内资金都存入银行,投资国内证券市场与其他投资理财机构客户大量减少,使国内金融市场投资机构资金比例失衡,严重影响了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发展。

(三)对股市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股市不断创新高,从2005年1000点左右到2007年6124.04点,2014年2000点到2015年5178.18点,这是近年来两次大牛市数据幅度的增长点数。第一次用了不到两年时间,我国证券市场股市点数上涨近5000点左右;第二次用一年左右时间我国证券市场股市点数上涨3000点左右。这两次的大牛市,我国出台很多政策,各行各业都在加速增长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经济创新改革使我国经济越来越好,证券市场也在随着进步。但两次大的牛市分别用两年与一年左右的时间,出现增长5000点与3000点指数。这不单单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造成,这与国际资本也有很大的关联。我国金融全球化与世界接轨,汇率利率的变动,使国际热钱大量流入我国金融市场,国内金融改革,发展证券股票市场。热钱随之流进股市,大量的资金与国内行业改革,促进股价在短期内实现大幅度上升。出现明显的牛市特征,随之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入证券股票市场,急剧拉升股点造成恶性股价上涨。当达到投机者的预期值时,国际投资者就会撤出资金,大量的国际流动资金的撤出,使股价在短期时间出现跳水,随之不可控制。大量财富被国际热钱投机者赚取,国内股民钱被套牢。国内证券市场低迷,并影响经济发展。

三、我国证券市场应对国际热钱的解决策略

提高人民币汇率利率政策。加快人民币升值稳定,并发消息告知几年内我国人民币不升值保持稳定状态。人民币的稳定使国内金融市场稳定发展,不再出现大量国际热钱流入与流出,从而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现象。汇率与利率的相对保持稳定,可以促使我国金融市场行业逐步稳定提升,符合社会发展机制与国家经济改革政策。相对稳定的国有经济,不仅可以提高国民的经济能力和社会稳定,而且还可以逐步稳定提升国家经济在全球的比值。人民币的稳定从投机看,杜绝了投机者对一国地区汇率利率期望提升的现象,并不在影响当地金融稳定发展的前提下,文明投资与世界地区。从而稳定的投资促进每个地区的经济繁荣,并给自己带来良好的长线收益。

加强对国际资本的监管。为防止国际热钱大量流入我国并造成严重影响,应加强对国际短期大量资本流入的监管,并随着跟进监测,从根本上阻止大量国际资金涌入我国从而影响国内金融稳定的现象;加强对热钱的鉴别能力并判断进入我国市场的渠道能力,从而可以实时监测其资金的流向动态,并可以打击不良贸易公司;加强建立热钱大量流入与流出预警机制,并且有紧急应对方案,当出现不稳定现象时,可以马上应对,并控制其影响力。

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从沪深两交易所先后营业开始,我国证券交易市场用短短20年左右的时间快速发展至今局面。国家利好政策使国内行业快速发展,并成功上市。证券市场成为国内新兴投资金融市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升与世界接轨的同时,国际投资者也在关注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并分析是否可以成为热钱的投资地。国内证券市场建立时间短,虽在国家的政策鼓励下比较稳定发展,但还是存在漏洞。国内国外大量资金的流入,虽然可以推进证券市场的发展,但同时也会使证券市场停滞。短期流入的大量资金是把双刃剑既有好处又有坏处,如果不能控制住,会给证券市场带来停滞现象的影响。我国逐步发展成世界经济大国,外来资金的流入也会越来越多。如果都投资证券市场,必定会出现不良发展现象。证券市场对外应该加强与国际合作,使资金可以在我国证券市场与世界他国金融市场流转,不仅可以更好更快的稳定发展证券市场,还可以把国际热钱分散,消除投机者的投机目的;国内加强与银行、保险机构的合作,吸收来的国际热钱与国内资金可以在三者机构之间互通,并同享信息来源,在本质上成为一条金融投资产业链,而不是单一投资机构。三者机构成立总的监管控制机构,机构时时信息,资金的来源与数目,投资分配比例计划方案。合理的分配资金量不仅可以稳定发展国内金融投资机构,还能分散国际热钱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完善国内金融市场法规与处罚制度。我国在逐步成为世界级经济大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是我国经济重中之重。各类资金流入我国金融市场,大量资金的流入不一定都是文明投资交易,其中不乏国际热钱投机者。加强国内金融市场稳定发展,控制不良资金流入投机。不仅仅控制监管就能解决问题,还应该完善市场法规与处罚制度。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完善金融市场法规,时时跟进经济发展打击不良资金流入投机。完善处罚制度,并具体实施,对不良资金不良投机的机构与个人落地实施,撤销机构执证并通告列入黑名单,禁止再次进入金融市场扰乱金融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军.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的影响与防范[J].金融证券.

[2]柴婷昱.论国际热钱对我国房地产和股票价格的影响和对策[J].商业时代.

[3]叶军,何文忠.国际热钱流动对中国A股市场的影响[J].上海立信会计-🔥js1996注册登录商报.

[4]周海龙.热钱流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

第2篇:金融经济热点范文

“热钱”又称“国际游资”,是国际上合法或非法的过剩资本。它们通过各种渠道在国际市场上迅速流动,能给各国经济带来冲击。20世纪80年代的墨西哥金融危机、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去年越南出现的金融动荡,都有这种“热钱”推波助澜的身影。现在,快速涌入的热钱正成为影响中国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以及宏观经济调控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分析人士认为,在经济复苏的前夜,嗅觉灵敏的逐利资金再次蜂拥进入中国,不可不察。

“热钱”缘何青睐中国?

2008年7月份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直保持在6.83左右的水平,汇率的稳定再加上全球金融机构去杠杆化,热钱甚至出现了净流出的态势。但今年二季度以来,尽管汇率依然保持稳定,但一些指标已经显示热钱卷土重来。比如,2009年5月中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增长2426亿元,这一数据远超前四个月平均1433亿元的增长水平;二季度外汇储备增加1778亿美元,而一季度仅增加了77亿美元,其中不能由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以及汇率变动解释的部分,中金公司认为达到了1343亿美元,中国社会科-🔥js1996注册登录世界经济与政治所认为有879亿美元,而瑞银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最多有560亿美元。

尽管从表面上看来,此次热钱回流中国时的政策背景与2007年大不相同,一是汇率一直保持稳定,并没有明显的升值预期;二是目前中国的货币政策正处在“适度宽松”的阶段,而且央行在从2009年以来也没有调整利率,因此,热钱在第二季度才开始涌入似乎无法用“升值+加息”的政策催化剂来解释。

自从2005年中国汇改之后,热钱就加快进入中国的步伐。早在2005年底,在中国境内的“热钱”就超过3200亿美元,2006年底和2007年底分别为4000亿美元和5000亿美元。“热钱”向中国流入是受多种因素驱动的:既可以实现规避国际金融动荡的风险,也可以对人民币套汇套利,还可以对中国的股市、房市进行投机性投资。2008年中国社会科-🔥js1996注册登录曾通过采取“热钱=调整后的外汇储备增加额-贸易顺差-FDI+贸易顺差中隐藏的热钱+FDI中隐藏的热钱”的方法,计算出2003年至2008年一季度流入中国的热钱合计1.2万亿美元,热钱利润合计0.55万亿美元,二者之和为1.75万亿美元。热钱之盛可见一斑。

那么,境外热钱为什么如此青睐中国呢?中国社会科-🔥js1996注册登录金融所所长李扬认为,中美“利差倒挂”以及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套利和套汇加剧了海外短期资金入境规模。仅套利和套汇,就可让热钱收益超过至少10%。尤其是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华尔街金融风暴后,美联储为了拯救市场,从2007年9月起,连续多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已由5.25%降至目前的0-0.25%,近乎为零利率。中国央行在2008年7、8月间开始反通胀货币策略,至今只是稍微做了2个百分点左右的下调,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4.14%降至2.5%,已经基本没有“大”的调整。中美利差仍呈逐渐扩大的趋势,加剧了海外套利资金的进入。

由此可见,在美元持续贬值背景下,全球热钱正急于寻找出口,新兴市场成为热钱流入目的地。而人民币升值因素进一步加剧了游资套汇的冲动,也加快了热钱进入中国的速度。中国目前依然是热钱寻求获利最好的土壤,房地产领域的暴利使得各路资金闻风而动。可以印证的是,目前国内一线城市房价近几个月一路飙升,许多已升至历史高位,就是国际热钱作的怪。

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可以视为是海外热钱快速进入的又一重要原因。目前境外“热钱”进入中国的渠道,可以概括为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地下钱庄三大类。鉴于当前中国资本项目管制较严,“热钱”进出中国的成本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要高。因此,利用虚假贸易就成为目前“热钱”进入中国的最主要渠道。现在,境内外贸企业既可以通过低报进口、高报出口的方式引入“热钱”,又可以通过预收货款或延迟付款等方式将资金截流到国内,还可以通过编制假合同来虚报贸易出口。

资本项目下的FDI(外商直接投资)、证券投资、贸易信贷和贷款也是“热钱”流入中国的主要渠道。热钱以FDI名义流入,通过银行兑换成人民币之后,再借助某些方式投资于中国股市和房市。据估算,外商的直接投资中有很多流到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这些资金看中中国经济的前景和人民币升值的潜力,带有明显的投机性质。此外,“热钱”还可以通过地下钱庄进入中国。一般情况,机构先将美元打入地下钱庄的境外账户,地下钱庄再将等值人民币扣除费用后,打入境外投资者的中国境内账户。

“热钱”杀伤力不可小觑

进入今年二季度以来,外汇储备的激增、股市和房地产的泡沫化趋势以及通货膨胀的预期,这些在2007年-2008上半年似曾相识的情形再次笼罩中国经济,对于“热钱”回流中国的讨论也再次升温。尽管经过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的洗礼,中国目前还不必过分担心“热钱”撤出的金融风险,更值得关注的则是热钱为何而来。目前香港的资本项目是完全自由的,“热钱”流进香港没有成本;此外,香港股市与大陆股市具有密切联系,投资于香港股市也可以获得大陆经济成长带来的收益。因此,如果“热钱”要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大陆的话,香港将是首选之地。

经济学博士、独立学者余云辉认为,正是中国房地产的暴利使得其成为“热钱”不断追逐、泛滥的领域,中国目前的经济气候和投资环境,依然是世界上最好赚钱的乐土。事实上,“热钱”早已率先在香港出手。此前就有消息称,“热钱”囤积港澳近5000亿美元。而和香港毗邻的广州、深圳等地近几个月来楼市大涨,更是有明显的“热钱”出击的信号。深圳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国世平教授一向以敢言、善言而闻名,他认为目前的楼市和股市高歌猛进都是最后的疯狂,因为充裕的“热钱”是“汹涌而来”,也将“澎湃而走”,老百姓千万不要成为楼市接力游戏的最后一棒。经济形势并未完全好转,目前的楼市和股市都是不正常的。因此,购房者不要在此时追涨,去“解放”被楼市套牢的投资者。

尽管2008年四季度,国际金融危机似乎使“热钱”流向出现反复。2008年9月雷曼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后,全球金融机构去杠杆化以及风险规避情绪导致资金撤离新兴市场,美元开始上扬,人民币升值预期逆转,贬值呼声日盛。2009年1月末,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较2008年12月减少325亿美元,这里面虽然有汇兑损失因素,但业界普遍认为,“热钱”开始流出中国。然而,春江水暖鸭先知,货币的反应往往更为灵敏。随着金融经济危机见底迹象显现,中国经济下行态势得到初步遏制。数据显示,2009年3月中国外汇储备新增416亿美元,当月顺差和FDI之和为269亿美元,5月更是新增外汇占款2425.65亿元。无法解释的外汇储备增长意味着“热钱”又卷土重来。

近年来,随着中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利率上升,汇率升值。这就加快境外“热钱”流入中国的速度。据保守估计,在华尔街金融风暴爆发前达5000亿美元,相当于基础货币供给增加3.5万亿人民币。据复旦大学中国反洗钱研究中心估测,前两年进入中国“热钱”主要“投资”在四大领域,其中股市约40%、房地产约30%、能源约15%、粮食约15%,当然这一占比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行情的变化经常转换。在国际金融市场日渐动荡的今天,中国正逐渐成为国际“热钱”的“避风港”。专家指出,在当前A股持续上扬,房市前景扑朔迷离情况下,蜂拥中国的“热钱”正在静候政策的转向,伺机抄底A股和杀入房地产市场。

当境外过多的“热钱”频繁进出一国市场时,无疑会对这个国家经济稳定运行带来不确定的风险。而过多“热钱”进入将会进一步放大市场的流动性,造成流动性过剩,而货币供给越多,所面临的通胀压力也就越大。尤其是“热钱”将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而投机资金进入股市、房市后,极易制造泡沫。给人们带来不合理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资产价格的估值水平出现高估,从而导致资产市场的价格过快上涨。

尽管造成目前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主要是银行贷款增加和外汇储备增加,但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国外“热钱”非法流入中国。境外“热钱”作为国际上合法或非法的过剩资本。其是以盈利为唯一目的,它们通过各种渠道在国际上迅速流动,给各国经济带来冲击。在经济过热时会加温,在经济过冷时又会降温。如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的1996年底,注入东亚的“热钱”约为5600亿美元,而到1998年底,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流出东亚的“热钱”约为8000亿美元,这给东亚经济带来非常惨痛的损失。目前中国所承受的“热钱”流入规模已经超出亚洲金融危机前整个东亚所承受的规模,因此,有必要充分意识到国际资本流动逆转可能给中国经济带来的风险。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就曾对中国的“热钱”状况深感担忧,他认为目前中国承受的“热钱”流入规模,已超出亚洲金融危机前整个东亚所承受的规模,但中国GDP的规模至多只有亚洲金融危机时日韩加上东盟GDP规模的四分之一,中国的资本管制能否在资本流动逆转时有效地阻挡“热钱”撤出值得关注。作为金融界知名学者,钟伟在篇名为《危机调整也许在三年之内》的研究报告中强调:“热钱”流入的巨大规模等问题已经开始影响中国中短期的金融形势,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政策调整,那么危机性的市场强制调整也许会在三年内发生。

多方配合防范“热钱”作乱

中国社会科-🔥js1996注册登录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日前的报告称,如果中国内地股市、楼市进一步上扬,今年下半年来自欧美国家的压力将使得人民币升值预期死灰复燃,那么将有更多的“热钱”借道香港流入大陆。因此,“热钱”流入香港的态势,值得中国内地的外汇管理部门高度警惕。业内人士尤其担忧,香港只是“热钱”的中转站,内地才是最终目的,下半年存在着资产泡沫风险。而目前中国最应该做的就是,既要严控“热钱”的进入,又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对宏观政策进行微调,否则很容易引起通胀。虽然中国经济依然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如果这时候出现通胀,而经济还没有完全复苏,则很有可能引发滞涨。

从2007年下半年起,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导致欧美一些主要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下滑,加上美元持续走弱的影响,出现经济衰退的态势,最终酿成全球性经济危机,国际金融危机也使“热钱”流向出现反复,全球金融机构去杠杆化以及风险规避情绪导致资金撤离新兴市场,美元开始上扬,人民币升值预期逆转,贬值呼声日盛。但时过境迁,国际“热钱”再次对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虎视眈眈。

为什么国际“热钱”流向会这样快出现逆转呢?一方面,史无前例的全球性零利率政策使得潜在的流动性达到空前充裕。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预期再次启动,美元贬值并衍生为低息货币。美国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美联储直接购入国债的举措对美元市场信心的打击将持续影响市场,美元中期弱势将持续;而成为低息货币的美元可能沦为与日元同等地位,即美元套利资金流出美国进入新兴市场。更为主要的是中国资产价格上扬。A股从2008年四季度开始走高,上证指数从1664点涨至2800点附近,涨幅达68%;楼市也在2009年4月环比开始止跌回升。逐利资金不会放过任何赚钱的机会,中国资产潜在的增值空间恐怕是“热钱”无法拒绝的。

总理早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管”。而加强监管就必须从健全制度入手。虽说中国已有外资监管的法律,但并不完善。尤其是目前“热钱”进入的手法在不断翻新。法律与制度总是落后于现实的,但如果落后得过多,损失就会加剧。在全球化的今天,“热钱”流动的方式千变万化,以不变应万变的制度是不能保护本国经济安全。现在,国外有许多成熟的外资管理监管制度,尤为值得学习借鉴。如墨西哥、泰国和越南等国家,在受“热钱”冲击之后都修改了原来并不完善的法律,并制定了新的法律。有鉴于此,中国也应随时研究如何规范“热钱”进入,并及时调整与制定相关的制度。

其实,制定制度并不难,难的是贯彻实施。现在有许多进入境内的“热钱”其实已经违背了中国现行的法律与制度,它们之所以能进入境内就在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目前进入中国的“热钱”有相当部分是通过地下金融进入的,这些地下金融机构相当活跃,且无法监管。而且,地下金融很难完全消灭,解决的方法应该是在严格审查之下,让它们公开活动,并加强监管,这就是对私人资本开放,允许私人金融机构合法存在。当然,“热钱”的进入也反映国内金融改革的滞后,从解决这一问题入手深化金融改革,无疑也是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的一件好事。

第3篇:金融经济热点范文

一、“热钱”的概念及特点

热钱,又称游资或叫投机性短期资本,只为追求最高报酬与最低风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国际间短期资金的投机性移动主要是逃避政治风险,追求汇率变动、重要商品价格变动或国际有价证券价格变动的利益,而热钱即为追求汇率变动利益的投机。当投机者预期某种通货的价格将下跌时,便出售该通货的远期外汇,以期在将来期满之后,可以较低的即期外汇买进而赚取此汇兑差价的利益。由于此纯属买空卖空的投机行为,故与套汇不同。在外汇市场上,由于此种投机性资金常自有贬值倾向货币转换成有升值货币倾向的货币,增加了外汇市场的不稳定性,因此,只要预期的心理存在,唯有让升值的货币大幅波动或实行外汇管制,才能阻止这种投机性资金的流动。

根据以上热钱的概念,笔者将其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

1、高收益性与风险性。追求高收益是热钱在全球金融市场运动的最终目的。当然,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因而热钱在享受高收益的同时也承担着较高的风险,即热钱赚取的是高风险利润,它们可能在此市场赚而在彼市场亏、或在此时赚钱而在彼时亏,这也使其具备承担高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2、高信息化与敏感性。热钱是信息化时代的宠儿,信息是其收益的源泉。正因如此,使得热钱对一国或世界经济金融现状和趋势,对各个金融市场汇差、利差和各种价格差,对有关国家经济政策等高度敏感,并能迅速做出反映。

3、高流动性与短期性。基于高信息化与高敏感性,有钱可赚它们便迅速进入,风险加大则瞬间逃离,表现出极大的短期性、甚至超短期性。

4、投资的高虚拟性与投机性。说热钱是一种投资资金,主要指它们投资于全球的有价证券市场和货币市场,以便从证券和货币的每天、每小时,甚至每分钟的价格波动中取得利润,即“以钱生钱”,对金融市场有一定的作用。如果金融市场没有热钱这类风险偏好者,风险厌恶者就不可能转移风险。但热钱的投资既不创造就业,也不提供服务,具有极大的虚拟性、投机性和破坏性。

二、“热钱”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近年来,大量的国际游资不断涌入我国,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笔者将其影响概括为以下几点:

1、严重冲击我国经济发展。近几年,大量热钱以隐蔽的方式流入我国,为寻求高额利润四处流窜,主要攻击目标是国内房地产市场、股市、债市和期货市场等,对经济健康发展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威胁。如近几年房市异常活跃,楼价脱离实际价值飚升,与热钱不无联系。目前,大量境外资金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的房市中进行活跃的房地产炒作,促使房价居高不下,形成热钱推动的“泡沫”繁荣。

2、增大了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近几年,我国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势头强劲,国际收支出现较大顺差。与此同时,美、日等国家对华贸易逆差较大,其国内经济又不景气,促使他们极力鼓吹人民币升值,企图压制我国出口,转嫁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热钱不断流入我国投机套利,并有相当部分进入了国家外汇储备,使国家外汇储备的数量、规模剧增,既给美、日等国鼓吹的人民币升值论提供了直接支持,增大了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同时又进一步扩大了人民币升值预期,使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受到严峻挑战。

3、增大了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难度。流入我国的热钱除部分投机房地产、股市、债市和期市外,还有相当大的比例通过结汇方式,完成本外币置换进入了国家外汇储备。据估计,2002年以来流入热钱至少5,000亿美元,如按60%测算,就有3,000多亿美元进入了国家外汇储备。作为一种金融资产,外汇储备的增加无异于投放基础货币,外汇占款的增加直接增加了基础货币供应量,热钱进入国家外汇储备越多,人民币的发放增长就越快。再通过货币乘数效应,造成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长,使得流通中的人民币迅速增多。这不仅增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而且弱化了央行对货币供应量调控的能力及效应,不利于央行宏观调控目标的顺利实现。

4、极易造成金融动荡或金融危机。历史上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7月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热钱的冲击。目前,虽然我国经济形势很好,但经济金融运行中也存在许多不和谐之处。5,000亿美元热钱流入中国,是个不小的数目,更何况还有上万亿美元的热钱正虎视眈眈注视着我国的一举一动,一旦金融政策变化不当(如调整汇率、利率),暂时沉淀下来的热钱便会兴风作浪,甚至会导致金融动荡,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三、“热钱”流入我国的原因

具有投机性的国际游资源源不断地涌入我国,其背后必有诸多原因,而这些原因必与利益脱离不了关系。

首先是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美元贬值的影响。自2002年以来,美元不断贬值,而由于美国双赤字、次贷危机、美联储降息,美元汇率指数近期急挫,2008年一季度下跌将近4%。美元的贬值使得国际资本离开美国,而我国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和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成为国际资本流入的主要地区之一。

其次是中美利差倒挂。相对较高的人民币利率水平以及人民币汇率继续升值的确定性,给热钱带来套利机会。

再次是资产价格的膨胀。从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周期,GDP年均增长都超过两位数,并带动了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的繁荣,各类资产价格不断膨胀,为大量境外热钱涌入我国逐利提供了机会。

2008年底前美元将维持弱势格局,短期国际资本流入趋势不会改变。美元的强弱周期,取决于多种因素,决定美元汇率走势的主要因素包括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状况、美国经济状况、美国联邦基金利率走向以及美国政府的外汇政策。在纳米产业取得重大突破之前,美元中长期走势不容乐观。目前,市场普遍预计美国经济2009年后才能复苏,而美联储仍有继续降低联邦基金利率的可能,因此就中短期走势而言,美元将继续保持弱势。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和出口贸易,美国政府对美元贬值采取默认态度,也不愿干预汇市以支撑美元汇率。综合而言,预计2008年底前美元将维持弱势格局,短期国际资本流入我国的趋势将不会改变。

四、“热钱”流入我国的途径

由前述获知“热钱”对我国经济产生着极大的影响,为了寻找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我们必须知道其是如何进入我国的。我国一直实施严格的资本项目管制,短期国际资本并不能自由进出我国,但这并不妨碍国际资本借道各种途径进入我国。进入我国境内的“热钱”一般不会是对冲基金,而绝大部分是海外华人的游资。一般认为,短期国际资本主要通过虚假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地下钱庄等渠道进入我国。

首先是虚假贸易。短期国际资本通过虚假贸易进入国内主要采用进出口伪报方法。2001年以来,进出口伪报年度数据都是正值,总体上进口低报大于出口高报绝对值,进口低报、出口高报和进出口伪报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05年以后,进出口伪报急速上涨,虽不能确切计算出有多大规模的热钱通过虚假贸易进入我国,但热钱通过虚假贸易流入我国的规模是越来越多,增速是越来越快,其中以进口低报为主要形式。

其次是外商直接投资(FDI)。经济的高速增长、投资的优惠政策使我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目的地之一。与此同时,外商直接投资也为热钱的流入提供了方便。2008年一季度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74亿美元,同比增长61.3%,新批设立外商投资项目6,949项,同比下降25.26%。虽有外资投资规模趋大的原因,但短期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异常增长与投资项目下降的现象不排除有大量热钱混入其中。

另外,还有地下钱庄。地下钱庄转移资金的主要途径包括:通过境外投资机构转移资金;通过出入境双牌车私带现金,这种做法主要集中在珠三角。

除此以外,“热钱”还会通过非贸易手段、转移支付、短期外债、伪合资项目等方式进入我国,对我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五、防范“热钱”危害的对策

由以上分析,我们得知“热钱”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鉴于其严重危害我国经济的发展,针对前述“热钱”的流入渠道及其影响,笔者列举出如下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第一,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和利率的市场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要用长远的眼光进一步改革我国外汇管理政策。现阶段,人民币的确面临着升值压力,并且只要这种升值压力继续存在、升值预期没有明显改善,那么“热钱”就会千方百计地流入套利。因此,要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适当扩大汇率浮动的范围,减轻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预期,使“热钱”无利可图,从根本上缓解“热钱”涌入的冲动。

第二,在坚持资本项目管制的前提下,针对“热钱”流入的不同渠道,协调联动,加强外汇监管。在短期内应强化对资本项目的管理,完善对资本项目管理的法规,严格审批资本项目下资金的流入,加大对非法入境的“热钱”的惩罚力度,提高其套利、套汇的风险成本,达到控制“热钱”规模的目的。

第三,加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协同。一是利用税收措施抑制“热钱”的侵入。可以开征某些特定税收或惩罚性税收,还可以根据持有资产时间的长短,对资本利得征收所得税,以此来抑制“热钱”的频繁流动和猖獗侵入。二是通过财政和税收手段,进一步拓宽对外投资渠道,引导资金有序流出。在继续完善调控措施的基础上,重点要尽快建立有效的货币市场,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公开业务的调控职能,在投机性短期资本流动引起外汇市场波动时,调节货币市场利率,达到影响利率水平、控制套利资本获利空间、避免短期内资金频繁进出的目的。

第四,加强国际协调,防范“热钱”冲击。我们要积极参加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积极参与国际市场游戏规则的制定,提出我们的观点和要求,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利益。只有通过与世界各国和国际金融组织的共同努力,在一个金融机构拥有更大经营空间、金融监管更加严密有效的市场上,“热钱”的破坏性作用才会被减至最低,国际资本流动促进经济贸易发展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第4篇:金融经济热点范文

(一)聚敛功能

由于资源和资金分配的不均衡,在任何时刻都存在着资金的盈余方和资金的短缺方,资金的盈余方有很强的投资需求,资金的短缺方有很强的筹资需求,金融市场多样化的金融工具以及其灵活多样的交易形式,高效的运作机制满足了不同的投资者和筹资者的需求,金融市场强大的吸引力使众多的闲散资金闻风而来,经过金融市场的运作以后,投资者的资金转化成了筹资者的资本,小规模的闲散资金转变成了大规模的生产资金,金融市场的聚敛功能使资金在时间和空间上重新进行分配,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节约了交易成本。

(二)配置功能

中国有句俗话说的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里的水可以看成是资金,资金的逐利性使资金总是寻找价值洼地,以便获得高额利润。所以说资金总是“流向”那些最有发展潜力,最能为投资者带来最大利益的产业和行业。以货币资金为交易对象的金融市场在利率机制的引导下,在交易者的互相竞争中很好的放大了资金的这一特点,金融市场的配置功能使有限的资金在利益的驱使下被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大家都知道美国的硅谷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科技聚集区的代名词,很多年轻有为的创业者们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身影,但是如果没有美国的风险投资者们对于这些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仅仅靠着创业者的一腔热血与热情,是缔造不了硅谷神话的,正是由于风险投资者们大胆的对于未来的投资才换回了一个又一个创业奇迹。中国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就是在风险投资的帮助下才得以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2005年8月百度已经成功在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上市。

(三)调节功能

调节功能。首先,金融市场具有直接调节作用。在金融市场大量的交易中,投资者为了确保获得高额的回报,在进行交易之前,一定会利用一切信息对投资对象进行客观的分析,从而做出投资决策,只有符合市场需要、效益高的投资对象,才能获得投资者的青睐。而且,投资对象在获得资本后,只有保持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较好的发展势头,才能继续生存并进一步扩张。否则,它的证券价格就会下跌,继续在金融市场上筹资就会面临困难,发展就会受到后续资本供应的抑制。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总是能够通过证券价格的上升与下跌准确反映出企业的盈亏状况,进一步引导投资者的资金流向效益好、有增长潜力的微观经济部门,因此,金融市场通过其特有的引导资本形成及合理配置资源的机制首先对微观经济主体产生影响,进而形成一种对宏观经济的自发调节机制。例如,2011年,中国的双汇集团因为“瘦肉精”事件一度成为关注的焦点,其违背社会道德的做法,也在金融市场上得到了体现,其股票价格连续两天跌停,使双汇集团的形象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也逼迫双汇集团不得不立即采取行动进行挽救。其次,金融市场的存在及发展,为各国政府实施对本国宏观经济的间接调控提供了条件。当一国经济出现过热或者过冷的现象时,中央银行就要通过实施货币政策来对本国经济的发展进行影响,主要依靠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和利率等政策工具进行宏观经济调控。这些政策都必须要借助于金融市场才能发挥效果,只有通过金融市场的传导才能对各微观利益主体产生影响。此外,财政政策的实施也越来越离不开金融市场,政府通过国债的发行及运用等方式对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加以引导和调节,并提供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手段,也对宏观经济活动产生着巨大影响。

(四)反映功能

第5篇:金融经济热点范文

关键词:泡沫经济;典型案例;金融风险;防范

 

繁荣和破产,有序和无序,记忆和失忆,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历史重复上演着惊人相似的一幕。没有一次危机与前一次相同,但是有一些可以应用的普遍原则,忘记这一点就会自担风险。资产泡沫形成与膨胀导致银行风险不断累积,进而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断上升。“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而爆发。”[1]1980年以来发生在12个国家和地区的16次较严重的金融危机中,有12次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资产泡沫。然而,每一次经济衰退几乎都与资产泡沫的形成和破灭有着必然联系。资产价格的崩溃将引发大面积的违约,并进一步演变成金融危机。

一、泡沫经济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从1634年的“郁金香狂热”到1719年的“密西西比泡沫”

从“郁金香狂热(tulipmania)”到“密西西比泡沫(mississippi bubble)”,上演了经济发展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泡沫经济。荷兰从1634年持续到1637年的“郁金香狂热(tulipmania)”通常被认为有记载的最初的投机泡沫。郁金香泡沫所炒作的只不过是一种商品,牵涉到的人数有限,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泡沫经济。在荷兰郁金香泡沫迸裂80年后,1719年出现了著名的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堪称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泡沫经济”。

“密西西比泡沫”的起因可以说是金融制度变革的结果。约翰·劳(john law)在法国历史上第一次尝试了金融创新产品“债转股”实验和大规模的纸币发行。1717年8月,约翰·劳组建西方公司,首先以减息优惠条件替政府偿还债务,借以取得向政府发行银行券的权利,然后用政府的债务作抵押发行股票,政府用银行券向公众还本付息,公众则用银行券购买约翰·劳公司股票。在王室的支持下,约翰·劳一方面大量发行纸币,另一方面大肆扩张公司业务,并且将巨额国债转变为公司的股权,同时允诺高额的股息。因此,信用与实际经济相互促进与扩张,公司的股票急剧上升。1719年7月25日,约翰·劳取得了皇家造币厂的承包权。为了取得铸造新币的权力,印度公司发行了5万股股票,股票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连续疯狂窜升了13个月,涨幅超过了20倍。由于货币的大量供应,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最终人们对股票失去信心,导致股市崩盘,危机的到来是必然结果。1720年5月股市开始崩溃,连续狂跌13个月,跌幅为95%。上演了人类历史上一次最早、最经典的泡沫经济。它最典型、最直接揭示出泡沫的本质特征,在乐观预期的刺激下,信用过度扩张和股票价格上涨相互刺激的典型特征[2]。

密西西比泡沫是由货币的大量供应造成的,而经济发展并没有真正达到这个水平,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最终人们对股票失去信心,导致股市崩盘,危机的到来是必然结果。

(二)从198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到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从1950年代起,日本经济步入了高速发展期,在1956—1973年期间,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为9.3%,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1980年代中后期,由于连年巨额贸易顺差,美国与日本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为了缓解美日贸易矛盾,1985年9月,美日等五个发达工业国家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plaza hotel)签定了“广场协议”,旨在降低美元对日元等货币的汇率。“广场协议”的签定直接导致了日元的急剧升值,在“广场协议”生效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日元快速升值达20%。另一方面,为缓和对美贸易关系,日本必须振兴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基于以上两种原因,日本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扩张型的财政政策。日本的金融机构从1986年开始,连续5次下调利率,从原来的5.0%降至2.5%,在降低利率的同时日本还大力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逐步放松对外汇、金融市场的严格管制。

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得日本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异常火爆,泡沫经济急剧膨胀,日经平均指数由1985年12月的12 977点上涨到1989年12月的38 130点。1986—1990年,全国商业用地平均价格累计涨幅达67.4%,明显脱离了实体经济并形成了严重的泡沫经济。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和资产投机热潮,日本央行采取了多次大幅度提高利率的紧缩性货币政策。1988—1990年,日本银行提高利率3.5个百分点,结果日本泡沫经济在1990年底终于破灭了。从1990—1993年,日本的股市下跌了约70%,楼市下跌了60%多,泡沫经济崩溃。

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还没完全从危机中缓过劲来,1996年金融危机又悄悄地降临东南亚,吞噬着十多年来处处呈现出高增长和低通胀的繁荣景象,各国几乎是毫无防备地陷入了灾难。

1980年代以来,东南亚各国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加上国外大量资本的输入和风险溢价的降低,使得投资和信用规模急剧膨胀。据winstonetal(2004)统计,在1990—1996年间流进东南亚其他国家的信贷资金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香港为48%,印度尼西亚为62%,菲律宾为115%。同时期不良贷款率也急剧攀升。以泰国为例, 1990年代初期国外资本大量涌入泰国,1990年泰国的资本净流入是97亿美元,占gdp的11.3%。到1995年资本净流入增长了126%,达到219亿美元,占gdp的13%[3]125。在大量外国资本涌入之后,泰国的银行系统放松了贷款条件,迅速扩张信贷。信贷扩张的结果是股市和房市交易火热,资产价格迅速攀升,泡沫现象越来越严重,基本上泰国的银行系统已经被房地产挟制了。到1996年,泰国净外国财富头寸是-1 018亿美元,占gdp的55.9%,显示出了巨大的金融风险。一个将资产的30%—40%投向房地产的银行系统,其损失将是巨大的。由此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危机的导火线是1996年美元汇率走强,日元对美元贬值,整个东南亚国家的国际收支出现恶化。首先是泰国出口下降,现金流开始萎缩,随之影响了股市和房地产的现金流,投机者发现他们的现金在大量缩水,股市和房地产泡沫破裂,银行不良贷款和损失不断攀升。泰国中央银行在清查银行账目时,发现泰国境内银行不良贷款数额惊人,与此同时,又相继爆出了曼谷商业银行和曼谷都市银行丑闻,预示着泰国银行危机的到来。于是恐慌开始蔓延,挤兑现象由此爆发,造成银行流动性枯竭。进而导致投资者信心动摇,亚洲房地产泡沫1996年由泰国开始破灭,危机如山火一样蔓延,难以控制。1997年5月,泰国最大的金融公司第一金融公司(finance one)倒闭;1997年6月27日,16家金融公司被勒令暂停业务;1997年8月5日,另外42家金融公司被勒令暂停业务。至此,泰国银行业几乎处于瘫痪状态。

1997年10月,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香港相继陷入了危机。东南亚一些创造奇迹的国家受到了猛烈的打击,一个又一个国家不断传出坏消息。1997—1998年间亚洲各大城市商用房地产资产价格急剧下跌,平均下跌40%。房地产价格的波动使这些国家的银行业陷入前所未有的灾难,给各国经济带来程度不等的巨大损失。

1980年代的日本金融危机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有一个共同点:信贷扩张而引发资产泡沫,进而引发金融危机。但不同之处在于:1980年代的日本是由于低利率导致投资过热,引发资产泡沫,导火索是美元对日元贬值。而东南亚危机是由于外来资本的涌入引起的投资过热,是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给亚洲国家带来的冲击。泡沫经济的教训再次告诉人们,“超过资本价值的任何增长都仅仅是想象中的事情;不管普通算术如何延伸,1加1都不会等于3个半,结果,任何虚拟价值都将是某些人或另外一些人的损失。对此,唯一的阻止办法是及早出售,让魔鬼抓住最后一个人。”[4]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人们争相抛出资产,以免遭受损失,从而造成金融业的混乱局面,危机的爆发势不可挡。

(三)从1929年的美国资产泡沫到2007年的金融海啸

1929年股市泡沫引发的西方大萧条是至2007年美国金融海啸爆发前为止,最为严重、持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为广泛的经济萧条。

一战结束后,192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稳定繁荣的局面,带动了金融制度的变化与金融创新:首先,无论老企业还是新企业,都通过大量发行股票融资,推助了股票市场的快速发展。其次,一种重要的金融组织创新——投资信托基金(investment trusts)大量出现。1921年之前,美国的投资信托基金只有40家,1929年为750家[5]。从1924年到1928年给股票经纪人的非银行贷款的5.5亿美元(约占贷款总量的25%)增加的38.85亿美元(约占贷款总量的60%),大量的非银行贷款使得联储限制股市投机的努力受挫[6]。同时,由于美国股市繁荣,大量资金从欧洲、日本流向了美国。因此,信用扩张对1920年代末期美国股市泡沫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此外,由于股市不断上涨,投资股票的收益率明显高于其他领域,更进一步吸引了更多的资金进入股市,导致股票价格不可遏制地处于一个危险的高位,最终于1929年10月24日(所谓的“黑色星期四”)崩溃,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马克思曾预测,传统市场利润的下降促使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新转战新的市场。从金融危机的历史来看,房产业始终是金融风险防范的关键领域,也是导致金融风险的风向标。2007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仍是从房产业的泡沫开始的。

由于激烈的竞争,银行的息差和边际利润大幅下降。从1990年到2007年,美国银行的净利差从4%下降到3.4%。从1980年代到2007年,华尔街的佣金下降了约1/3,同期,承销利润从12%下降到了5%[3]277。在残酷的竞争威胁下,西方的大型银行开始向新兴主权国家放贷以寻求更好的效益,但预期收益最终失败。如美国银行向拉美国家放贷,最终损失惨重。于是西方又把投资目光转向了新兴市场,花旗银行率先在新兴市场做起了消费信贷并获得巨大成功。由此,引发了银行业的整合。随着荷兰国际集团(ing)的成立,紧接着美国花旗集团、瑞士瑞银集团(ubs)相继诞生。至此,全球金融服务整合模式应运而生,银行业务从保险、证券和资产管理中的单一模式中走出来,出现了银行、保险、资产管理和证券业务综合业务的金融控股公司。随着金融服务规模的扩大,从国家到地区到全球,整合成为一种潮流,不仅仅是网络的整合,还有产品整合和平台整合。另外,投资组合催生了风险管理的创新,由此也催生了金融工程。1987年,美国国际集团(aig)也走了多元化的路线,开始提供创新型金融产品。金融衍生品的发明与流行,无疑是金融服务业的创新与发展,但是,巨大的衍生性放大效应,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风险。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算,全球金融资产(包括银行资产、股票市值、债券市值)总值达230万亿美元,是2007年全球gdp(55万亿美元)的4倍。相比之下,全球金融衍生品的名义价值达596万亿美元,大致相当于全球gdp的11倍,是全球金融资产总值的2.6倍。虽然估算的金融衍生品总市值只有14.5万亿美元,但毫无疑问的是,金融衍生品蕴涵的杠杆化增加了全球市场上的流动性[3]280。参见图1。

由图可以看出,金融衍生品的这种高杠杆化导致过剩的流动性,实际上是虚幻的,和实际资产相比是虚高的,产生了所谓的影子银行,影子银行严重掩盖了真实的杠杆水平。由于流动性过剩,对于抵押的门槛要求越来越低,产生的流动性质量也越来越差,风险也越来越大。一旦市场有风吹草动,资产市价下行或者买出资产兑换流动性,危机的发生势不可挡,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酿成2007年的金融海啸。

二、泡沫经济引发的思考

从1719年密西西比泡沫经济之后的近300年的时间里,世界各国发生了多次金融危机,金融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风险防范意识也越来越强。但是,金融创新产品不仅没有叫停,反而花样繁多,越来越复杂,让人眼花缭乱,一些金融衍生品是否有风险,风险到底有多大,也很难预测。

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带来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和进一步开放。传统的金融业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全球日益发展的需要,金融经营模式的创新及金融衍生工具很快大行其道,迎合了现代市场和现代经营观念的需求。简单的以货币信用为基础的金融工具,正在被日益精细和复杂的以综合信用与风险为标的的金融衍品所取代。正是这种变化,使得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近20年来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创新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同时,不断提高的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的复杂性与技术性,不仅形成了许多新的金融风险,而且对金融机构的风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就像病毒随着人类药物的研发而发生变异以增强抗药性,提高自我生存能力一样。金融产品的研发,也给风险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的改进,成为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1990年代以来,以资产证券化、cdo和cds为典型代表的金融风险转移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新,提高了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增强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弹性,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货币资源配置效率。但是,风险只是被转移,并没有消失。随着金融风险的表面上转移和表面上的分散,看起来好像风险离金融基业越来越远,但是,金融产品创新的根基实体经济的安全性,仍然是导致金融危险的祸根,这个祸根不仅没有消除,反而因为风险的转移造成了安全假象,使监管部门掉以轻心。衍生品离金融基础越远,越容易忽视风险,越可能产生更大的杀伤性风险。产品的创新,使银行把房产业贷款变成了债券的形式发售,银行的流动性得到了很快的回收,流动性又可以循环利用,于是产生了流动性过剩的幻觉,为贷款条件降低提供了必要的和有利的条件,于是低利率和低门槛贷款,使得一些收入低很有可能违约的人获得了贷款,风险就此悄悄地扎根了。

从亚州金融危机的地区传播性来看,亚洲危机属于地区性的网络事件,是亚洲传统银行业受到来自西方金融市场模式的冲击造成的,是传统的金融危机和货币危机。但2007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是现代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创新对金融市场的挖掘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从危机爆发的原因、广度、深度和复杂程度来看与亚洲危机相比不是一个级别,属于金融系统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内的危机。

1929年的金融风暴是金融杠杆过度,进而引发股市过热造成的;2007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原因是复杂的,但是金融创新过度造成流动性虚假过剩和风险试图转移要负主要责任。二者的共同点是:金融创新忽视了金融基业的风险。由此看来,金融业要想规避风险,还需要金融基业稳健。

由此可见,资产泡沫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加大了金融风险。资产泡沫的生成、膨胀直至迸裂的过程就是金融风险形成、扩大、爆发,乃至引发全面金融危机的过程。依据金德尔伯格对17世纪早期至20世纪晚期各国发生的金融危机的研究,房地产在危机之前的投机中屡屡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几乎在每次重要的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的酝酿和爆发过程中都伴随着房地产价格的剧烈波动。从理论分析的角度看,房地产泡沫可以导致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等在内的多种金融风险,但是从房地产泡沫的经验来分析,在这些风险中最主要、最直接,同时也是危害最大的风险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由于房地产业需要资金量大且投资周期长,注定与金融业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因此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必然要受到泡沫破灭效应的严重冲击。在房地产泡沫破灭的过程中,随着人们对房地产市场信心的丧失和房地产价格的急速下跌,最先受冲击的就是信用掉期。股市和地产业在国民生活和投资领域占据着绝对的重要地位,因此房产和股市往往会成为投资和投机的热点和焦点,作为金融危机防范的关键领域实不为过。

三、对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的建议

中国当前的资产市场的过热现象有目共睹,房产价格的过分膨胀,我国已经引起业界、众界和政界的广泛关注。2008年9月以来,我国央行连续五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连续四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共释放流动性约8 000亿元,使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大幅增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一枝独秀。但是,与此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刺激性经济政策的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由于流动性充裕,导致国内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的大幅上涨,大大增加了金融风险。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政府应适当考虑刺激性政策的退出机制。房地产市场自身调节的局限性在于市场需求的无限性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不好解决。政府当前应适当收紧信贷或引导信贷投资渠道,考虑刺激性经济政策的在房产业适度退出机制。中国的房地产业已经捆绑了银行业,如果房地产泡沫处理不当,造成价格大幅度下跌,银行会有巨大坏账,对银行系统和经济发展的冲击将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政策退市也要慢慢地退,慢慢地收紧银根。

第二,调控房地产预期,严控房价非理性风险。房地产业是中国经济的关键性产业之一,在本轮经济复苏中充当了引擎。但是,房价持续高涨,甚至有向其他领域扩展的潜在危险性。尽管国家调控效果已经显现,但笔者认为,政府已经出台的政策,将增大房地产市场交易摩擦和成本,有力地打击了房地产投机,但这些政策仍属“治标”之策,应及时确定并推出“治本”之策,并注重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谨防以短期政策代替长期政策,下决心和持续韧性改变政府职能。政府应把重心放在调控房地产预期上,管理流动性和改革供地供应制度,双管齐下。

第三,加息和增加投机的资本成本。在流动性管理方面,在回收流动性同时,考虑准备金率之外的非数量化货币政策,比如加息等手段,以有效抑制通货膨胀预期,增加房地产投机的资金成本等。

第四,改变土地财政政策。在土地供给方面,在当前的财政体制和征地制度框架内,各级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土地出让金收入,这成为中国房地产调控的悖论之所在。为实现突破,亟待改革现行征地制度,增加可以参与土地供给决策和利益谈判的群体,有效增加土地供给,有针对性地扭转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状况。中国经济需要根本的改革,从房产调控所引发的将是中国发展方式的转换,以及经济增长动力的重建。

第五,遏制资产短期过旺形成的高危泡沫。不论是成熟市场还是新兴市场在经济繁荣时期,资产的短期过旺都是危机的信号。密西西比泡沫的形成,是过多的纸币发行短期内引起股市大泡沫,然后崩溃;1929年的美国风暴是由过分的杠杆引发股价暴涨,然后暴跌;198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是由于低利率政策导致市场投资过旺形成的;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是由输入性流动性过剩造成信贷过度,引发的资产泡沫;2007年的金融海啸原因复杂但也不外乎过分的杠杆、低利率、衍生品创新过度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论是哪一种情况,最终都是由过多的流动性投入市场,造成某些资产尤其是房地产或股市过热,尤其是短期内资产价格过旺,形成高危泡沫,最后破灭,造成经济崩溃。

另外,房地产和股市价值不是无限的,房产和股市的价格不能过分偏离实体经济的真实水平。如果资产在短时间内出现过分膨胀的不理性现象,要倍加质疑金融风险。而且,短时间内对房地产价值的掠夺性开发,会导致市场支付潜力丧失弹性,从长期看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会导致过度的贷款消费、过低的贷款门槛、不理性的生财之道等非正常行为等,这些都是经济发展的隐患。国家应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多管齐下,加大房地产市场的信息透明度,花大力气平衡房价与购买力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查尔斯 p 金德尔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朱隽,叶翔,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1.

[2] 瞿强.资产价格泡沫与信用扩张[j].金融研究,2005,(3).

[3] 沈联涛.十年轮回——从亚州到全球的金融危机[m].杨宇光,刘敬国,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4] 约翰·卡斯维尔.南海泡沫[m].伦敦:克莱赛特出版社,1960:120.

第6篇:金融经济热点范文

关键词:我国现阶段经济状况;美国金融危机前经济态势

一、政策方面

(一)美国实行量化宽松政策

美国为了促进经济的增长,从2000年开始,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中释放大量的货币流动性,导致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总额逐年增加。大量流动性的释放使得股票、房地产等市场发展过热,美国金融市场发放了大量次级抵押贷款,有一大批信用较差的购房者通过次级贷款取得了房屋。并且在金融创新的背景下,美国金融市场存在着大量的以次级抵押贷款还款额为基础的次级资产抵押证券,系统性风险开始逐步显现。

美国政府为了控制经济过热的局面,从2004年中开始,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使得2006年起房地产价格出现拐点,一年内平均房价下跌3.5%,部分地区跌幅超过20%。由于房价下跌使得购房者难以通过将房屋出售或抵押获得新融资,大量使用次级信贷的购房者由于难以支付贷款而被迫将房产抵押给银行,银行为了收回信贷资金而在房地产市场大量抛售房屋,使得房地产资产价值急剧下跌,违约情况越来越多,整个房地产市场濒临崩溃。但更为严重的是以次级贷款还款额为支持的证券的现金流发生断流,从而使得其价值出现下跌的迹象,导致全球金融机构纷纷倒闭,从而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二)我国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剩

2008年9月,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导致我国信贷萎缩,资产价格大幅度下降,投资和消费严重缩水,经济增速放缓,市场流动性明显不足。为了抵御金融危机的不良影响,我国在2008年下半年开始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扩张性财政政策方面,政府首先加大政府公共支出的力度: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会议决定到2010年年底向市场注入4万亿的人民币,并将其主要用于教育、医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建设,以及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次,在税收方面采取有利于出口和金融业繁荣的政策措施。一方面从2008年开始到2009年6月连续7次提高出口退税率,提高了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促进了出口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2008年9月19日,政府将证券印花税征收方式改为单边征税,税率也有所降低,从而降低了证券市场的交易成本,促进了证券市场的繁荣。

从货币政策来看,央行4次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进率,连续5次下调存款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使得大量在银行中存放的货币流入市场,为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

由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货币供应量从2008年发展迅速。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同时反映现实和潜在购买力。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从图中可得,M2过高而M1过低,这表明我国投资过热、需求不旺,说明有危机风险。

流动性过剩有利于金融市场中的直接投融资,有利于经济快速复苏,并且为调节居民资产结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但流动性过剩却同时会给经济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以及由于经济过热导致的房地产泡沫破裂、金融市场崩溃等一系列现象。

二、实体经济羸弱,房地产、金融市场异常繁荣

(一)美国方面:投资者将大量资金投入金融领域

在金融危机爆发前,投资者为了投机而创建新的创新性的金融工具,为了获得更高的效益,投资者将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到高收益高风险的虚拟经济中,金融市场不断繁荣,导致了金融系统风险不断累积;同时也挤占了实体经济投资,导致了实体经济的衰弱。

(二)中国方面:实体经济处于低位,房地产、金融市场交替繁荣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是经济监测的先行指标,能够反映出经济的繁荣和衰退情况。从PMI指标看,近三年来我国经济一直相对处于低位,始终在50荣枯线上下波动,并且从长期看保持着下降的态势,说明我国实体经济始终保持在地位运行。

从实际GDP增长率看,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连续17个季度(2012年1季度~2016年1季度)低于8%,并且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6年GDP增速预计在6.5%左右,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也连续下滑,从2012年的10%,降到2013年的9.7%,再降到2014年的8.3%。另外,产能过剩状况趋于恶化,产能过剩行业和企业在逐步增多。各类企业调查都显示,工业企业的平均设备利用率在八成以下,有些甚至不足五成。

然而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却异常繁荣,并呈现交替繁荣的趋势。

从中国指数研究院的全国百城房地产价格指数看,我国的房价指数从2010年开始呈现高速上涨的趋势,在经历2011年历时一年的横向调整后,2012年下半年开始又开始保持直线上升态势。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前车之鉴,我国政府为了防范房地产泡沫,采取大量的措施控制房价的增长,在政策影响下,房地产在2014年开始调转直下。在2015年年中开始,房地产又一次开启上涨模式,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去库存”政策的影响下,房价从2016年年初开始直线飙升(见图2)。

股市与房地产的走势呈现交替繁荣的趋势。当房价从2014年6月份开始下滑时,股市则启动了一轮强势上涨。11月底上证综指收于2683点,12月份更是迅速突破3000点关口,收于3235点。2014年下半年的涨幅高达58%,2015年5月甚至一度达到了突破了5200点的高位,冠绝全球。然而在今年6月中旬开始,累积已久的股市风险终于爆发,股价直跌,在两周内迅速跌了1000多点,多支股票停牌,政府仓皇救市。

三、经济增速放缓

(一)美国方面

美国政府为了控制经济过热的局面,从2004年中开始,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使得房地产价格下跌,经济增速放缓,导致了房屋违约增多的各种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

(二)中国的经济增长出现下行趋势

2014年经济增速为7.3%,2015年经济增长速度首次低于7%,在2016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则是6.5%左右。我认为,导致经济增长减速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出口增长率的下降。2016年3月进出口贸易累积值为8021.36亿美元,2015年同期累积值为9038.32亿美元,相差了将1000多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1.3%。贸易逆差的量也在不断的缩小。最应该拉动经济增长的居民消费是占GDP比重却逐年下降,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市场化改革始终压制着百姓的消费欲望,使得拉动内需的措施并没有明显得成效。2016年是改革的攻坚期,政府正致力于调整经济,在投资方面增速放缓。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都在减速刹车,中国经济增长乏力将持续一段相当长的时期。

第7篇:金融经济热点范文

到了年末都是要做总结的时候,想想即将过去的2003年,活跃在资本市场的专业人士又会有什么感悟呢?申银万国研究所一位著名的宏观分析师在接近年末的一份报告中,用诗一样的语言做了如下描述: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曾经激励多少人直面人生。但对投资者来说,更需要的是理智和清醒。对管理层来说,更需要的是智慧和艺术。如果用这句话去做问卷调查,恐怕大部分人都会说:是的,冬天已经到了,但春天还很遥远。”

早在年初,众多财经媒体就纷纷看好金融行业和资本市场的改革,称2003年为“金融年”,看好的重大理由是金融监管制度出现重大调整,银监会从央行分离,证监会和保监会新官上任,新一轮金融改革大戏开幕。与此同时,各方关注的国有资产管理也由新成立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全权行使职能。人员到位,挂牌开张,市场人士开始翘首以盼资本市场春天的到来。

让我们先看看金融体制的框架: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驾马车”,加上以货币政策制订和调控为主的央行,构建出中国未来金融监管体制的雏形。从过去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转轨为现在的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改革框架已基本完成,有待考验的,是监管者的能力和水平。

不夸张地讲,我们面临的金融形势丝毫不容乐观:今年前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2%,这种快速增长立刻引起了中央银行的高度重视,提出要适度放慢贷款速度,防止经济可能出现的过热。海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是另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一旦升值,中国出口将受到沉重打击,就业压力将会更趋严重。统计数据表明,已经有数百亿计的美元热钱流进国内等待人民币升值进行套利。

而最新的数据显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依然较差,到今年上半年不良贷款余额高达2万亿元,不良贷款率达22%。这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业的主体,占据了65%的居民存款和56%的金融机构贷款。大力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但是中国的银行改革乃至资本市场改革又谈何容易呢?

列举一些今年以来的政策及其影响:

央行规范房地产贷款的121号文件出炉,房地产界对此反应激烈,过去几年来重要的经济增长亮点渐失光芒。某些部委和城市曾公开表示房地产没有泡沫。

突然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收缩信贷政策效果明显,但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一些中小金融机构产生流动性困难,国债市场出现前所未遇的暴跌,短期资金利率飙升,新国债面临发行困难。如此震荡想必也是管理层没有料到。

困扰市场三年之久的国有股减持问题也有了表态。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国有股减持和国有股流通是两个概念,不是一个概念。但无论是减持还是流通,基本出发点都应该对所有投资者一视同仁,给予保护。同时表示暂时没有找到各方接受的减持方案。是日,积弱已久的股市跌破四年来的低点,创下1307的新低。某大型券商破产的传言再次逸出。

2002年上半年的国债行情和“6.24”的股市行情,是当年金融投资领域仅有的两次热点。面对2003年,整个国内金融领域的投资品种的收益率都处在下降通道之中,几乎不见了任何热点,甚至历年风险较小的品种都出现了暴跌情况(例如国债)。而缺乏协调与稳定预期的金融政策也同时困扰着投资者和经营者。

与国内金融业惨淡经营形成鲜明对照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内经济继续高速增长,钢铁、化工、汽车、煤炭等传统行业利润大幅增长,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搭上了中国高速增长这趟列车;另一个是香港H股翻番的大行情,吸引了世界各地投资者的关注;纽约与欧洲资本市场也一改前两年的颓势,与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复苏遥相呼应。

经过一年的磨合和尝试,我们已经认识到绝不能对金融改革的难度掉以轻心。经济过热的苗头隐隐呈现,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在显现,是否加息又成问题摆在了央行决策者的案头,但是加息又会促使境外的热钱加剧进入国内准备套利,仅这一例就充分反映中国金融改革的两难境地。

第8篇:金融经济热点范文

消费对经济增长有关键作用

从近期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全球经济进入一个相对低迷的低速增长期,欧美国家对中国商品的需求还没从金融危机打击中恢复过来,中国投资出口、欧美消费的经济循环基础被打破。同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比上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表明中国人口红利时期已过。在这种情况下,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去年,政府通过调控加大投资,推动经济进入新一轮弱周期复苏,2012年4季度经济增长7.9%。但部分投资浪费会导致产能过剩,长期来看有可能使经济再度陷入困境。只有通过扩大消费,提高消费增长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动态均衡的投资/消费比,建立新型经济增长循环基础,才能保证我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

扩大消费将会催生哪些投资机会

那么国家在扩大消费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举措?笔者认为有三点值得关注的,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引擎、三项改革、五个热点”。具体来说就是,以新型城镇化为引擎,推动金融改革、收入分配改革、三项基础性改革,催生金融、地产、文化消费、医疗环保、旅游休闲五大投资热点。

“一个引擎”就是以新型城镇化建设拉动内需,通过提高落后地区城镇化率、减少城乡公共服务差异、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从居住地、生活方式、和产业三方面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简单来说就是要让利给农村居民、让农村居民搬房子、向新城镇居民提供教育、医疗、社保、娱乐等多样化服务,加快发展服务业。

“三项改革”分别是收入分配改革、金融改革、,通过改革为消费增长保障护航。通过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提高劳动者报酬,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通过新一轮,释放出更多财富,从而带动农村消费,推进新型城镇化。通过金融改革,做大金融市场,加快金融创新,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逐步建立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整体来看,就是要通过改革实现让利于民的目标,促进居民消费增长。

“五个热点”就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扩大消费这个过程中,有望迎来快速发展的五大产业。

首先是金融,我国要提升消费占GDP比重,推进消费转型。关键就是要建立一个成熟而高效的金融市场,居民作为资本的提供方,通过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可以有效筛选企业部门的投资项目,实现消费/投资率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信用卡消费、融资租赁等金融创新服务也有利于降低居民储蓄,提升消费增长。因此,扩大消费,首当其冲就是要促进金融创新大发展,为消费升级注入更多活力。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中国金融行业将迎来新的一轮快速发展机遇期,行业整体估值有望进一步提升。

第二个热点是地产,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搬房子,住房消费将是新城镇居民的一项最大消费支出,但鉴于目前过高的房价以及政府调控政策的影响,房地产领域的投资风险也在不断积蓄。投资者可以待政策明朗后再行介入。

第三个热点是医疗保健,2004-2011年,我国城镇化从42.76%提升到52.57%,医疗保健消费、医药制造业、医疗卫生花费的GDP占比从8.9%、2.0%、3.0%提升到10.8%、3.6%、5.0%,保持了与城市化率同步的增长。另据统计,目前城市人口人均医疗花费是农村人口的2.7倍,当城镇化率提升到65%时,预计将产生约1100亿的增量市场。生物医药的投资前景十分广阔。

第四个热点是文化消费,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出现快速增长;当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出现井喷。我国2012年人均GDP达6100美元,而目前文化消费总量仍然很低,近期文化部出台了《“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借此东风,文化产业有望快速增长。另外,我国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消费只有城镇居民的20%左右。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文化消费需求也会大幅提升。

第五个热点是旅游休闲,据统计,我国2012年人均GDP及居民人均出游次数仅相当于美国1972年水平,我国旅游消费增长空间广阔。同时,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花费约为农村居民的两倍,城镇化将有助于加快农村居民旅游消费释放,助推旅游消费增长。从旅游消费形态来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有望加快旅游消费形态向休闲度假游转变,从而带动旅游产业升级。

插排:在新城城镇化建设扩大消费这个过程中,金融、地产、医疗保健、文化消费、旅游休闲等五大产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Tips:

第9篇:金融经济热点范文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国际游资 金融体系

一、引言

从2007年开始,人民币不断加速升值,人民币兑美元的收益差不断扩大。中国股市楼市宽幅震荡,越来越多的国际游资投机中国,外汇储备加速增长惊人,通货膨胀也因此进入了加速通道。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中国是否会卷入新一轮的金融危机,这是学者和专家争论和担忧的焦点问题。有学者认为热钱影响中短期金融,三年内可能爆发危机,也有专家认为中国是一个巨大的经济体,少量异常资本流动不会严重影响货币政策,可以使用利率来进一步控制通胀,避免危机的爆发。本文对中国爆发金融危机的潜在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防范金融危机的对策。

二、中国爆发金融危机的潜在因素

1.直接触发因素。近年来,国际游资源源不断进入我国,楼市、股市双双暴涨,就短期而言,楼市、股市价格上涨吸引了外资的流入;长期来说,外资的流入推动了我国楼市、股市价格上涨。国际游资的进入,导致了资产泡沫、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的形成。以投机为目的国际游资,相对于国内投资资金,具有灵活和高超的投资技巧,其对市场走势的分析也相对敏感,因此,它们进出楼市、股市的速度相对比国内资金要快。一旦它们认为楼市、股市已经到顶,便会择机出逃,并引发大批资金跟风退出市,引起连锁反应。

国际游资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外汇、股票及其衍生产品市场等,发动金融袭击的工具就是金融衍生工具――做多黄金市场和炒外汇期货。一方面,通过做多黄金市场进一步扩大通货膨胀,迫使国家进一步提高银行利率,从而形成股市、楼市与人民币外汇同时做空而黄金市场做多的格局,国家出现严重的金融动荡。然后,在极低位同时做多股市、楼市与人民币外汇。如此反复几次,我国经济近几十年增长所带来的财富将被国际游资席卷一空。另一方面,利用银行加息大量卖出股票,引发股指暴跌,造成股市震荡,继而在外汇期货中大量抛出人民币,以此引发外国投资者抛出中国资产,换回美元,形成人民币迅速贬值和大量外国投资撤离的危险局面,继而酿成金融危机。

2.内在基础性因素。国际游资并不是关键,最终决定危机是否发生的还是内在基础性因素。内在基础性因素主要指自身金融体系。包括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和不良资产的膨胀。当年巴菲特在美国股市新经济泡沫时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在潮水退去的时候,你才知道谁一直在游泳。”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目前的金融市场。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市场体制不完善,金融体系缺乏金融风险控制能力和正确及时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从表面上看,现在中国银行体制比以前大为改善。但坏账比率减少的部分原因是整体放款的速度激增,且统计数字不包含濒临坏账边缘的所谓“关注类贷款”。如果计入这类贷款和已注销的坏账,实际的问题贷款可能远大于这个数字。

在我国,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相对容易,如果企业状况不佳,不良资产就会立即膨胀。一旦泡沫破灭,银行和金融机构会存在支付危机和挤兑危机。同时, 金融系统对企业债权的“软资产”与对居民储蓄的“硬负债”不对称的趋势,使我国金融系统对内支付链条随时可能断裂。这种状况如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则不能排除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突然崩溃导致社会动荡和经济严重衰退的可能性。

3.世界经济因素。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我国加入WTO后,昔日封闭的经济格局已经瓦解,与世界接轨使我国在危机来临时不能置身事外,1997年成功躲避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状况很难再次上演。近期越南发生了热钱危机,我国央行在越南经济危机发生后猛然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可见越南危机已让我国提高警惕。有迹象表明,近期将有或已有大量热钱从越南、泰国、印度流出,流向之一就是中国,近期我国外汇储备大量增长可能与此有关。虽然从经济实力、宏观调控能力等方面看,越南无法同中国相比,但是中国开发程度较高,周边国家的金融风暴很可能波及到中国。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提高警惕。

三、我国防范金融危机的对策

1.加强宏观调控,抑制泡沫经济。首先,通过政策性手段与货币手段相结合,稳定汇市、楼市与股市。中国现状与当年的日本有相似之处,如果当年日本不拼命维持低利率水平,日本的银行业不拼命放款,日本或许还能够承受利率提高带来的冲击,中国应从日本的教训中得到借鉴。其次,鼓励长期投资和居民消费,尽量化短为长,把资金引入实体经济中,并积极引导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过度依赖对外贸易拉动经济的情况。

2.完善金融体系,杜绝金融危机。通过改革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使金融系统对企业债权的“软资产”与对居民储蓄的“硬负债”相协调,同时,将风险审查部门与信贷业务部门在行政上的管理主线区别开来,提高贷款质量。

3.加强国际合作,打击国际游资。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国际游资数量约达数十万亿美元,具有相当大的破坏力。这些国际游资时刻都在注视着世界各国的经济金融发展。越南的热钱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国际组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互相交换有关国际游资活动的情报信息,同时建立完善的国际游资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分析研究,防患未然。

参考文献:

[1]刘兵权彭亚菲:国际游资与资产泡沫[J].宁波经济,2007,(12):18~19

[2]黎友焕:论境外热钱流入我国的三大热点问题[J].广东培正-🔥js1996注册登录学报,2007,(12):15~17

[3]郑义彬:国际游资酝酿中国金融危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5):115~118

[4]张巍柏:危机不在国际游资而在自身金融体系[J].党政干部文摘,2007,(8):35

相关热门标签
相关文章阅读
精选范文推荐
相关期刊推荐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