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中医入门教学范文

中医入门教学全文(5篇)

中医入门教学

第1篇:中医入门教学范文

[摘要]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高等中医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就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和内涵建设进行了大胆实践,阐述了重视中医思维的先导性、加大中医文化的辐射性、提升经典学习的感悟性、实现理论实践的一体性及强化综合素质的多元性5项改革的实践探索,以全面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中医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内涵建设;改革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医药人才总量的严重不足和分布不均使得中医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我国现阶段的必然要求。而中医人才的教育具有培养周期长、临证实践强、感悟要求高等特点,因此,几千年来,中医人才培育一直是在走精英教育的路线。在中医药高等院校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体现精英教育,中医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的课程体系没有很好地突出中医学特点,中西医知识同步教学,临床实践独立进行,使得学生对中医的认识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加大对现有课程体系的内涵建设,才能有效地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精英人才。在我们开展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中,将中医专业的课程设置成10个教学模块,分别是中医基础模块、中医经典模块、中医临床模块、西医基础模块、西医临床模块、人文社科模块、公共基础模块、大学英语模块、体育模块和第二课堂模块。通过模块间的相互交错、有序衔接,改变现有的课程体系及内涵结构,强化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特色与效果。

1重视中医思维的先导性

以古代哲学为指导产生的中医学医学体系,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去观察认识世界,其思维方法以宏观整体为核心,强调相互联系,重视协调平衡。中医学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的思维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医院校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一直是在现代科学语言环境的熏陶中学习长大,且理工科考生居多,之前的教育是以数、理、化为主导的因果联系的思维方式,很少或几乎没有接触过中医学理论。对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等体现中医思维的中医学基础理论,感觉非常抽象,与从小就养成的现代文化思维习惯格格不入。因此,要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医学,当务之急乃是培植学生的传统中医思维[1],强化中医思维是中医学术发展的关键,中医大学生具有中医思维方式才可称之为中医。中医基础模块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一年级学生首先学习的就是中医基础理论,藏象理论学习后,渐进式地加入中医诊断学的内容,同时开设相应的医古文、中国医学史等中医人文课程。对目前中医院校的课程存在中西医学课程穿插进行的状况予以改变,可先开展中医基础课程、中医文化的学习,待中医思维形成之后,第二学期后半段再将西医课程逐渐加入。如此可使中医大学生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诊治疾病,按照中医学人才培养知识结构真正达到高等中医药教育的要求。在学生对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在第二学年开设中医哲学基础,在学生对中医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提升。

2加大中医文化的辐射性

中医文化是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人文科学、天文学、气象学和早期人体科学等多元素知识而形成的综合知识体系[2],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防病治病,阴阳平衡等理论内涵始终是把人当作核心,注重以人为本。中国哲学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整体,提出“天人相应”,“天人感应”等思想,在中医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目前很多高校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都开设了人文知识系列讲座,然而相对于学习中医而言,此类课程依旧偏少。我们在课程改革中,人文社科模块调整增设了传统文化教育、中国传统哲学导读、中医哲学基础、经典名篇选讲、医德与生命伦理学及医学辩证法等课程的教学时数,充分发挥了这些课程在学生通识教育与中医专业基础教育的双重价值。中医文化所具有的丰富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特点,儒、道、易诸学的兼容,整体观、辩证观的运用都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通过这些人文知识的交融渗透,领悟具有独特民族特点的中国文化精神:注重整体,仁爱救人,修身崇德;贵和尚中,推崇和谐等这些文化精髓在中医教育中应占有不可估量的地位和作用,其辐射作用贯穿于中医教育整个过程之中,直至影响医者的整个人生。中医文化这些丰富的人文营养元素,成为中医大学生人文底蕴和品格塑造的发展之源。

3提升经典学习的感悟性

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四大经典体现着中医学的精髓,其融哲学、历史、天文、地理、气象等多学科知识于一体,医理深奥,是一个循序渐进、反复学习的过程。能够深刻理解经典的理论并运用于临床实践是中医教学质量提高和高水平中医人才的培养的集中体现,是继承和发展中医的核心要素。中医经典理论的形成、传承和发展过程,其基础、思想、观点是一脉相承的。目前中医药院校经典课程之间各自独立,缺乏学术内容的联系,学生孤立地学习和理解各经典的知识点,形成了学生对经典知识专而狭的局面,更谈不上对经典知识的融会贯通[3]。我们运用模块式的知识体系,构建中医经典模块,打破了以往四大经典课程间的壁垒,将课程的衔接转为学术思想的衔接和体系内容的衔接。如此强化了学生在已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基础上的中医辨证思维。四大经典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是在对经典反复诵读和临证实践中感悟的,在实践的同时勤于思考、反复领会。我们的课程体系设计在一、二年级完成经典模块的学习,这一阶段要求每周有相对固定的诵读时间,并开展"经典知识大赛"以巩固所学知识。三、四年级进入临床,将所学的经典知识在临床进行实践和体会,五年级回到-🔥js1996注册登录进行四大经典精讲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经过两年理论学习、两年临床实践后,带着思考和问题再回到课堂进行经典的学习,其认知和感悟能力会是一个质的飞跃,如此才可使经典保持永恒的价值,并得以发扬光大。

4实现理论实践的一体性

中医教育本身鲜明的特色和丰富临床实践技能具有特殊性,这便是师承教育的力量所在。师承教育由于对应性极强,对坚实中医基础知识,培养医学感悟能力、临证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大有裨益。在第一、二学年完成中医基础模块、中医经典模块及部分西医基础模块的学习后,三、四学年学生要驻医院,进临床。上午分小组跟随导师临床实践,下午(晚上)小组授课。同一门课程依知识单元的不同各小组独立进行教学,四个学期完成中医临床模块和西医临床模块的理论与实践的全部内容教学。如此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密切结合,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方式针对性很强,降低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其培养过程的严进严出,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老师优良的医德医风使得学生耳濡目染,具备了很快适应工作环境、解决工作中难题的潜质。通过对学生的精英教育,其诊疗技术和辨证思维的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为今后尽快适应临床打下基础。目前全国中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均将此二者进行了结合,但结合的程度不高,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临床针对性跟师学习的时间偏少,不能系统地学习领会老师的辨证思维;二是这种临床实践模式仅在部分医类学生中展开,严重影响了广大学生对中医学知识的掌握。

5强化综合素质的多元性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对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优良人格的塑造、团结协作精神的养成都有着重要意义[4],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富有中医文化特色,满足中医药人才成长需求的中医药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蕴含浓郁传统文化元素的中医学,有着很强的专业优势。当今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停留在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上,更要求全面均衡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力求提高中医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临床技能,勇于创新,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中医药人才。我们将第二课堂教育分为5个平台,20个模块。分别是:思想政治素质平台,包括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教育、安全法制4个模块;心理素质平台,包括情感情绪、人际交往、恋爱与性心理、创业就业心理4个模块;文化素质平台,包括艺术修养、国学素养、生活养成、身体素质4个模块;学术科技平台,包括专业兴趣、专业思想、专业提升、实践创新4个模块;就业创业教育平台,包括职业认知、职业规划、就业帮助、创业教育4个模块。每个平台及模块的内容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程设置和特点,安排对应的内容,并进行相应的考核,计入学生综合测评成绩中。以一年级学生为例,思想政治素质平台-理想信念模块开展“梦想·扬帆”、“铭记历史,成就未来”的主题班会;心理素质平台-情感情绪模块开展“压力检验”活动;文化素质平台-国学素养模块开展“读经典,善践行”、“高雅音乐进校园”活动;专业素质平台-专业思想模块开展“专业认知度”调查;就业创业素质平台-职业认知模块开展“第一印象———参观医院、药厂”等活动。第二课堂如此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极强的实践性,将学生的综合知识增长与能力提升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学生思想道德情操。作为具有社会属性和人文属性的医-🔥js1996注册登录校,不仅使学生置身于知识的海洋,更应成为品德升华的殿堂。同时更坚定了学生投身中医药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两年中医专业教学改革实验班的实践,我们发现,实验班在学习与活动、知识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均较平行班突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些只是我们改革工作的开始,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调整,在实践中完善,在实践中提高将是我们改革工作的集中体现。

作者:田岳凤 张俊龙 李玮 王军 单位:山西中医-🔥js1996注册登录教务处

中医教育课程体系篇2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传统中医教育以师承教育、学府教育为主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深入挖掘并探索传统中医教育课程体系的特色,揭示其发展规律,是当今高等中医教育课程设置的基础。

1传统中医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

1.1知识结构

对于古代中医知识结构,历代医家都作过论述。如《素问·至著教论》云:“而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及“受术诵书”者要“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由于医学知识与社会各学科的联系非常紧密,要求医者既要精通自然科学的知识,又要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并且,文化典籍、经典医籍是培养医生基本文化素养和锻炼思维能力的关键。如《千金要方·大医习业》中指出:“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至此,乃得为大医。……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对于医道无所滞障,尽善尽美矣。”这样的知识结构要求在历代名医的成长历程中均有体现。许多儒学之士“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经历,更充分的说明了古代中医所具备的知识结构特征。

1.2临床分科与课程设置

隋代设医学、药学、按摩、咒禁4科。唐太医署分医学为4科,即医科、针科、按摩、禁咒科,另有药园一所,实际为5科。医科学生首先学习素问、难经、神农本草经、针灸甲乙经、脉经等基础课程,然后分为5个专科:“一曰体疗,二曰疮肿,三曰少小,四曰耳目口齿,五曰角法”。针科学生必须学习素问、黄帝针经、“名堂脉诀”、“流注偃侧”和“赤乌神针”等课程,跟随老师学习经脉孔穴、九针补泻等操作技能。按摩科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学习导引和正骨手法。药园负责药物栽培,并向药园生授课,独立培训药学人才,使之掌握各类药物之种植、采收时间和方法,辨别药物的气味、作用和炮制贮纳知识,所用教材为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新修本草。另外还承担医系各科及针灸、按摩等学生学习本草,辨药形,识药性。咒禁科学生主要学习道禁和禁咒,同时兼有气功、心理疗法等内容。宋徽宗时期的“三科通十三事”颇具特色,其临床三科为方脉、针、疡科,十三事是临床的具体分科。如方脉科包括大、小方脉、风科,针科的针、灸、口齿、咽喉、耳、眼科,疡科的疮肿、伤折、金疮、书禁科等十三门。当时的课程设有黄帝素问、难经、巢氏病源、嘉佑本草、千金翼方等5门公共课。方脉科另习脉经、伤寒论,针科另习黄帝三部针灸经、千金翼方的相关章节。元朝医学教育分10科:大方脉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兼妇人杂病眼科、口齿兼咽喉科、正骨兼金镞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书禁科。所设公共课有素问、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圣济总录》作为一部对临床各科都有参考意义的综合性方书,医学生根据不同专业,从中选择相关内容作为专业课。大方脉科还需学习《伤寒论》,祝由书禁科要学习《千金翼方》第二卷关于祝由部分的内容。明代医学教育分为13科:即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科、口齿、接骨、伤寒、咽喉、金镞、按摩、祝由。其公共课程为素问、难经、脉诀。各科根据本身特点,还开设了医经小学、医学入门等课程。清代临床分科经过了数次的变革。顺治年间设11科:大方脉、伤寒科、妇产科、小方脉、口齿科、咽喉科、眼科、痘疹科、疮疡科、正骨科、针灸科;嘉庆年间,将痘疹与疮疡合并为疮疡科,口齿科与咽喉科合并为咽喉口齿科,因而总体分为九科。道光年间,分为大方脉、伤寒科、妇产科、小方脉、口齿咽喉科、眼科等六科,正骨并入上驷院。同治六年(1867年)复设医学馆,将医学合并为内、外、眼、口齿、咽喉五科。公共课设素问、难经、本草纲目、濒湖脉诀。专业课主要是医宗金鉴,根据专业不同,学习有关本科的心法要诀。

1.3教材与教学内容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教学内容日益丰富,开始出现专门为教学而编纂的多种形式的教材。首先是历代政府官修的医药著作,由于其具有权威性和集中性,自然地成为当时或以后的教材。如隋代太医巢元方所主编的《诸病源候论》,唐代苏敬等主编的《新修本草》,北宋官修三大方书《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清代的《医宗金鉴》则是第一次正式的统编医学教材。由于其编纂的规模化,综合性强,后世难有出其右者。其次民间也编写了许多教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避免了官修教材的刻板。如经典学习教材有《内经知要》《伤寒论类方》等分类简编本,入门学习教材有《本草备要》《医方集解》《脉诀》《医学入门》等辑要浅注本。另有许多医家编写了体现个人学术特点的医学著作以授门徒,如程钟龄的《医学心悟》、李中梓的《医宗必读》、张元素的《医学启源》等,均是此类,影响甚广。

2传统中医教育课程体系的特色

2.1重视诸家经典原籍的系统学习

著名的经典医籍如《素问》《黄帝针经》《难经》《神农本草经》《针灸甲乙经》《脉经》《伤寒论》《名医别录》《新修本草》《巢氏病源》《嘉佑本草》《千金翼方》《圣济总录》《本草纲目》《濒湖脉诀》《医宗金鉴》等分别作为公共课、专业课、基础课纳入课程体系,通常是一部典籍作为一门课程,典籍的部分或全部充作教材,如《圣济总录》《千金翼方》《医宗金鉴》等。

2.2古代中医的临床分科向综合方向发展

古代中医按疾病进行临床分科,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社会适应性。临床分科从隋朝四科、唐朝五科、宋初九科、直至宋徽宗时期的“三科通十三事”;后经元朝十科、明朝十三科、清顺治年间十一科、清嘉庆年间九科、清道光年间六科直至同治六年又并为五科;表明中医的临床分科是随着社会的变迁、疾病谱的变化而变化和发展的,中医临床学科的发展符合科学向综合方向发展的大趋势,并有独具特色的“三科通十三事”模式。

2.3课程设置具历史继承性,课程内容注重吸收当时的最新研究成果

课程设置既体现了经典课程的历史继承性,如《素问》《难经》《脉经》《神农本草经》《黄帝针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侯论》《太平圣惠方》《千金翼方》《伤寒论》等经典医籍的一脉相承,又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吸纳同时代最新研究成果,如唐朝在本草方面加入了《名医别录》《新修本草》,宋朝课程增加了《诸病源侯论》《嘉佑本草》《太平圣惠方》《千金翼方》《伤寒论》。元朝吸纳了《圣济总录》《千金翼方》的相关内容列为课程内容。明朝编写了中医入门教材,清朝在本草方面纳入了《本草纲目》,脉学方面纳入了《濒湖脉诀》。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更应以社会科技文化背景为依托,吸收并融合当代医学、自然科学的新进展,用联系、开拓、发展的思维方式,立足于开辟新的专业领域,而不应墨守成规,否则会失去生命力。如中医学历来以天人相应、整体观念来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重视地域、环境、精神、情志等致病因素,有丰富的预防保健和养生康复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专业的发展可以向食品与营养卫生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等学科领域拓展、延伸。

2.4知识结构既注重医学专业教育,也重视相关学科知识

由于医学知识与社会各学科的联系非常紧密,要求医者既要精通自然科学的知识,又要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并且,文化典籍、经典医籍是培养医生基本文化素养和锻炼思维能力的关键。

2.5教材与教学内容的不可替代性

教材与教学内容具有权威性、集中性、不可替代性,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编写者的个人学术特点。国外高校教学十分鼓励教师形成并传授自己的学术思想与学术风格,个人编著教材居多,这在某些程度上与古代中医的状况不谋而合。

作者:米鹂 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

中医教育课程体系篇3

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为先导,以体制改革为关键,以教学改革为核心的。而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面向21世纪来思考高等中医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大有裨益的。

1、高等中医教育课程体系的历史回顾高等中医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普通基础课、中医基础课、中医临床课、西医基础课、西医临床课,以及实践课等构成。40余年来,课程体系质的变化较小,量的调整较大。现将我校中医专业教学计划五次大的调整情况进行简要分析,旨在为高等中医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依据和参考。

1.1第1次修订教学计划的课程体系特点1959年卫生部颁布了《关于修订中医-🔥js1996注册登录教学计划的几项原则规定》,根据这一规定,-🔥js1996注册登录进行了第一次教学计划修订。教学计划的核心是课程体系。修订后的教学计划为:普通基础课5门;中医基础课10门;中医临床课7门;西医基础课8门;西医临床课3门。其课程体系特点是:①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②以内经等古典医著课程作为中医基础理论课程。③重视西医基础知识和传染病学及流行病学知识的教育。④比较重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开设了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

1.2第2次修订教学计划的课程体系特点1962年进行了第2次教学计划修订。着重加强了中医经典著作课程的教学,将内经、方剂、中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诊断学六门课程列为重点基础理论课程,学时数增加一倍左右,其余中医课程也相应增加了学时,加强了临床实习;西医课程压缩了1燉3的学时,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取消,外语改为选修,开设2学年的医古文和古汉语课程。其课程体系特点是:①加强了中医基础知识和中医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②加强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要求学生背诵中医经典著作,较好地掌握了“八纲”、“六经”、“卫气营血”等中医各种辨证纲领。③西医知识弱化,只达到了能与西医一道共事、沟通的目的。④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被忽略,适当增加了人文课程学习。

1.3第3次修订教学计划的课程体系特点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招生制度,1978年卫生部下发了《关于颁发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中医专业学制确定为5年。其课程体系特点是:①在全国中医院校中确定了主干课程,教学计划趋于统一。②增设了中医基础学(1973年第一版统一教材开始使用)、医用生物学、西医诊断学,外语课重新列为必修课。③适当增加了西医课程比例。④压缩了中医古典医籍的学时。总学时3900学时左右,其中中医基础课700学时;中医临床课(含中医经典著作课程)1150学时;西医基础课700学时;西医临床课330学时。

1.4第4次修定教学计划的课程体系特点1986年根据高等教育改革精神,-🔥js1996注册登录进行了第4次教学计划修订工作。其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是:①减少了必修课,增开了选修课。增设了中医学方法论、中医文献学、中医心理学、中医与免疫、医学统计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文献检索与利用等选修课。②将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均安排在后期开设。③增加了实践环节,采取基础课程安排讨论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增加实验、实习时间,实习后期进行专门化培养开展定向实习,减少课堂讲授,增加自学时间。总学时减少10%,选修课、专题讲座占总学时的11%。④受衡阳会议影响,西医课程有所减弱。总学时为3100学时。其中中医基础课730学时;中医临床课1230学时;西医基础课600学时;西医临床课230学时。西医课程学时减少200学时左右。

1.5现行教学计划的课程体系特点1995年-🔥js1996注册登录再一次修订了教学计划。现行课程体系特点:①加强了基础课,实行了医学各专业的统一宽厚基础教育。②增设了主辅修制,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③增加了面向全校跨系、科的任意选修课(学分制)近40门。④加强了西医知识的教学。⑤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⑥加强了素质教育。⑦加强了外语、计算机教学。总学时为3444学时,其中中医基础课584学时;中医临床课1080学时;西医基础课537学时;西医临床课301学时。另外,我们还统计了25所院校中医专业现行教学计划,平均总学时为3356学时,最多的3913学时,最少的2359学时;讲习比平均为1∶018,最高的1∶053,最低的1∶014;讲习比超过1∶03的有8所院校,占348%。

1.6西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现行教学计划的课程体系特点我们对61所西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统计,其课程体系特点为:①重视基础和实验教学环节,61所院校平均讲习比为1∶061,最高的1∶098,最低的1∶029。重视基础教学,正常人体解剖学以局部解剖教学为主,学时近200学时。②强调课间见习和毕业实习,未进行中期教学实习。③重视临床技能教学,西医诊断学有的院校实行了2年不断线教学的改革探索。分析高等中医教育5次大的教学计划修订情况,有以下特点:①中西医主干课程体系几十年来变化不大,变化中以分化为主。②西医课程在中医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上分歧较大,西医课程学时几起几落。③对中医经典著作课程的性质和在教育中的作用有认识上的分歧和变化,造成经典著作课程性质不确定,由中医基础课程向临床课程或临床提高课程转变;又因对其作用上认识分歧,学时变化较大。④受基础课程完全服务于专业课程的影响,自然科学基础课程长期被弱化,近年来素质教育加强,有重视的趋向。⑤实践环节逐步加强,实验课逐步增加和规范,但近几年受经济制约,实验课质量下降;毕业实习更加重视,实习医院建设得到加强。

2、高等中医教育课程体系问题分析

2.1中医学科界限不清,中医课程内容与课程界限不清,内容大量交叉重复;加之中医课程过分强调其独立性、完整性和系统性,故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衔接和联系,基础课与基础课之间、基础课与临床课之间、临床课与临床课之间在同一层面上低水平重复;各门中医课程个性不足,共性太多,课程内容缺乏梯度和升华,缺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

2.2素质教育薄弱,特别是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教育明显过弱,中医文化底蕴不足,使学生对中医的深刻理解和悟性差。

2.3由于以专业教育为轴心的课程结构,基础完全为专业服务,课程结构单一,故造成基础过窄,学科渗透不够,学生发展后劲不足,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学术思维受到局限。

2.4缺乏临床思维训练,学生临证能力差,临床课程教学内容没有从本质上反映中医诊治疾病的特点,僵化证型,束缚思维,中医目前的理论思维与临床思维脱节。

2.5西医课程知识模块在培养目标认识不清的情况下,沿用了西医院校的主干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压缩式教学,加之内容陈旧,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造成学生说理不通,动手不行,处理病房工作及危急重症能力差,对高等中医人才培养质量造成影响。

2.6中医院校学生学习的是中西两套理论体系,中西课程之间,缺乏沟通、比较的桥梁课程,使之各自为阵,未能达到整合目的。27中医理论反映在中医课程体系上理论无明显进展,临床课程停留在证型论治上,与基础课程在同一层面,缺乏深化和升华,使学生的临证水平受到影响,理论与实际脱节。

3、高等中医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3.1适应社会需求。社会对中医院校毕业生质量认识上有动手能力差、病房管理能力和危急重症的处理能力不足的说法,究其实质,主要是西医临床能力不足。它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医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二是人才市场有逐利性、短期性,对中医人才质量标准缺乏正确认识。针对问题,课程体系上应加大实验、实习学时,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的衔接。在有限的时间里西医教学的定位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对西医课程体系要下大力气进行改革。

3.2在加强素质教育的同时,要根据中医专业的特点,加强中医文化素质的教育,开设中国古代哲学史、古汉语、自然辩证法、科学逻辑学等课程。

3.3在高等中医教育的教学内容上实行5增5减,即增加课程之间的联系,减少重复;增加课程的综合及合并,减少课程的独立与人为分化;增加自学,减少讲授;增加实践教学,减少理论教学;增加个性发展,减少统一要求。要拓宽基础,增强社会适应性,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上,避免基础完全服务于专业的思想,增设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拓宽医学基础课程,优化课程体系。

3.4科学地界定中医经典著作的学科定位、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确定课程内涵,建立新学科下的中医经典课程体系。

3.5吸取目前中医临床各科将灵活多变的辨证论治定格化缺乏使用价值的教训,正确认识中医的继承与创新,避免对中医以偏概全,避免那种讲特色必言辨证论治,而忽略疾病的特异,讲处方必言君臣佐使,而忽略病有专治的偏向,对临床学科的思维定势和理论框架进行大胆变革,使之能够易于吸纳新的研究成果,使原有中医教材的封闭型变为开放型,增设培养临床思维方法的课程,注重临床思维训练和临床能力的培养。

第2篇:中医入门教学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医学实验;中西医结合

一、引言

医学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的使命,是深入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共筑全民健康,决胜全面小康的基础工程[1]。因此,培养大批优秀的创新型的全方位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最实际的目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医学实验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增设一系列的实验教学课程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医学实验方法与技术”课程注重研究生的实验教学模式,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影响,通过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研究生综合处理分析实验数据及实验结果的水平。

二、目前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学缘结构呈现多元化,各专业差异性大,以及学生对现代医学和科学技术的了解不足等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中西医结合医学认识不足。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学的交叉领域,中、西医相互融合,对于中医药学的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现代化的意义重大[2]。本科阶段学习内容多而杂,学习了所有中医及西医的相关课程,但对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和外延缺乏足够的和深刻的认识。

2.学生知识结构欠合理。中医学及西医学内容繁杂,且本身各自的知识体系完全不同,这就给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研究生带来了难以突破的学习障碍。中医学是自然哲学模式,而西医为生物医学模式,中医注重取类比象,西医则侧重于实验研究,二者各有优势,如何架构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使中西医更有效地结合,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科研能力薄弱。学生在研究生入学以前,自身实验技能训练不足,导致在研究生培养阶段,首先面临实验操作规范和实验方案的合理设计等科研入门的长时间的训练。“医学实验方法与技术”课程重视带领学生进行科研思路的切入,将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实践在实验课程中得以结合,并争取通过课题设计讲解科研的思维。

三、医学实验方法与技术课程设置特色

1.实验教学的必要性强。我校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只有少量的机会接触实验,并且主要是集中看老师讲解,缺乏延伸性的思考,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太过欠缺。实验教学也打破了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强调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使研究生有机会在以大型科研设备为核心技术学习,开展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

2.实验教学的实用性高。“医学实验方法与技术”课程的设置是专门为初入实验的研究生量身定做的,课程内容是从最基本的实验原理和操作开展起来的,使研究生新生更加容易接受并进一步和自己未来的课题进行结合。通过实验教学,可以让研究生把已有理论知识和实验研究结合起来,同时强化了科研实验在学生培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实验教学的参与度高。“医学实验方法与技术”课程教学包括理论讲解与实验操作相结合,在进行浅显易懂的理论授课后,再通过实验示教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同时进行现场指导。由于学习循序渐进,授课老师专业,并配合在职老师编写的相应教材,使学生在学习中能真正地参与到实验中,并学有所得。

4.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好。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够培养学生探索多学科、交叉领域知识的能力,还有助于学生了解、掌握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及在前沿科学领域中的应用,从而进一步具备独立从事医学研究和创新的能力。

5.实验教学形式多样。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注重挖掘新的教学形式除了课堂实验教学,还注重学生对科研实例的探讨,老师点评并介绍多种技术在开展中医药科研中的应用,以及目前存在的重大的科学问题,使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认识应用现代研究技术进行课题设计。

四、课程教学模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注重将实验、实践等环节强化,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能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能锻炼实践能力。

1.结合课题授课,启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为案例讲授课程知识,并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使学生了解了从事科研的基本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从轮转平台角度,启发学生的科研方案设计思路。学生实验平台授课内容进行分析讲解,并通过全方位的实验教学启发学生的科研设计思路。

3.通过实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验教学中将实验任务安排给每一个学生,使学生们熟练掌握各项实验技术,并为日后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依托平台大型仪器开展教学,学以致用达到教学效果。平台授课依据平台大型仪器进行教学设计,并对常用仪器进行现场教学,依据学生各个课题的方向与仪器使用进行结合教学,使学生可以在教学中充分理解仪器的应用及启发科研思路。

5.注重中西医结合思维的培养。在实验教学中充分注重中西医结合的思维,避免中、西医割裂,引导学生认识到中西医学的差异及共通点,为研究生能有效地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提供初步的设计思路。中西医结合实验教学成效显著,学生学术论文、毕业论文的撰写水平有明显提高,且对用人单位回访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研究生总体满意度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好。

五、结语

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具有较好的促进和提升作用。“医学实验方法与技术”课程的设置在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提高研究生科研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晨曦,罗希,刘璐,等.医学研究生教育结构优化问题研究———基于13所医-🔥js1996注册登录校的深度访谈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5(15):82-87.

第3篇:中医入门教学范文

中医药学概论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3大板块。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入门课,重点阐述中医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概念,语言简练,博大精深。中药学是为临床服务的,介绍了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大量中药的药性、功效及应用。方剂学是联系中医基础与临床实践的桥梁,重在阐明方剂的配伍原理及其临床应用。这3部分归根结底都来自于实践,最终也要回到实践中去。在案例教学中,以案例为素材,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使学生在案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一教学模式决定了案例教学具有实践性、亲验性、主动性等特征,而这与中医药学概论的教学要求是基本一致的。在中医药学概论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可以模拟疾病的诊疗过程,学生作为医生参与其中,可以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对中药功效及主治病症的认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运用方剂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在中医药学概论教学中的实施方案

2.1案例设计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是基础,也是教学目的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选取的案例要有代表性、针对性、真实性。可以是古今名医治疗验案,也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临床常见病症来组织案例,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讨论的兴趣。根据3部分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案例,并进行整理汇编,突出教学目的。对中医基础理论部分,要选择能够论证和解释关键理论的案例,至于如何用药和治疗则可以淡化。在中药学部分,要选取能突显中药性能、功效及主治病症的案例。而方剂学部分,则选择能阐明方剂配伍理论和主治病症的案例。

2.2查阅资料案例教学能否成功,课前的认真准备非常重要。当教师把设计好的案例提供给学生后,学生要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案例,查阅文献资料,分析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准备好解决方案。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同,对案例的理解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从而为后面的案例讨论奠定基础。同时,资料查阅也锻炼了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从海量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3案例讨论课堂讨论是否积极有效,也是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一般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每组人数不宜过多。由于学生已经有相关资料的准备,讨论会比较热烈,同时教师也要参与其中,把握课堂气氛,适时给予引导,将问题由表及里引向深层,使讨论能围绕一定的问题进行,并鼓励每位学生发言,创造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中医药的兴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2.4案例的反馈与评价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学生会得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相对明确的观点或结论,让学生代表讲述他们对案例的理解、分析、处理过程,并提供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教师结合教学目标进行及时、准确的点评与总结,对学生的不同看法进行梳理,正确的给予充分肯定,错误的要及时纠正,未讨论到的问题要补充进去,同时对学生准备的资料及课堂发言情况作出客观评价。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学到了很多知识,得到了充分锻炼,并对自己的表现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实施案例教学法在中医药学概论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1案例编写的有效性案例是基于事实而整理加工的故事,但不是随意编造的,它最终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好的教学案例,要实现它的教学价值,就应该能够说明一个理论,说明教学内容,指向教学目标。片面强调案例的事实,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选取的案例要包含问题,具有挑战性,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中医药学概论包括3大部分内容,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针对不同的内容,要选取不同的案例,侧重点要区别开来,能够说明各部分的特点。

第4篇:中医入门教学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APP模式;高校瑜伽课程教学

1引言

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给予了高校瑜伽课程教学更多的可能性,一些思想先进的瑜伽教师开始在课程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入互联网+APP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瑜伽水平与身体素质。

2高校APP模式学习发展现状

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以及体院健身类APP的快速发展,科学化与数字化的建设模式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们的各种锻炼方式。目前市场上现行的体育健身类APP主要用于记录用户运动健身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指导用户进行适宜的运动项目、拓展用户运动社交行为并指导用户健康生活方式等。叶木华教授在相关研究中发现,借助体育健身类APP与互联网平台,可实现个人运动表现与其朋友动态结合,使得用户个人运动行为朝着社会化行为转变,有效提升了用户粘性。骆意教授在进行健身APP使用影响因素系列实证研究中得出健身软件合理性与操作性、软件流量费用与购买费用、健身知识获取与健身动机等可正向预测人们对建设APP的固有态度,由此得出健身APP对人们良好锻炼习惯的塑造有着积极的意义。《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做出过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长足进步有着革命性的深切影响,应当尽力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发展与改革中的引领与支撑作用。而教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根本目的是能否给现阶段的课程教学带来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等,以及能否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积极性。当前阶段大学生以互联网+APP的模式进行瑜伽学习基本是自发行为,高校对于该方面的研究较少。鉴于此,需高校瑜伽课程教师能够转变传统思维,积极接受新式教学方式,实现互联网、APP与课程的有效融合,建设崭新的愈加课程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一个较好的瑜伽学习环境[1]。

3瑜伽APP概述

以每日瑜伽APP为例,探究互联网+APP模式下的高校瑜伽课程教学,该款APP由西安瑜乐文化科技-🔥js1996注册登录(中国)官方入口开发,主要用于瑜伽视频教学,操作系统包括安卓版、PC版与苹果版,旗下包括数十位瑜伽专业认证导师,所有课程皆是由导师亲手设计,囊括阴瑜伽、流瑜伽、哈他、阿斯汤加等各个流派,其课程内容包括基础课程、名师课程、定制瑜伽入门精讲以及减脂塑形等高端高程。且在学生应用该APP期间,背景音乐与导师语音指导会贯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并可监督与记录学生在瑜伽练习中产生的运动数据,以此来协助教师对学生的瑜伽学习状况有一个清晰的把控,从而以每日瑜伽APP为基础来调整学生的瑜伽学习策略,保证其瑜伽水平提升的同时,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

4互联网+APP模式下的高校瑜伽课程教学措施

4.1教师培训

当前阶段高校瑜伽公共课教师基本都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其专业能力不必质疑,但是其对于每日瑜伽APP的了解与掌握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在互联网+APP模式下的高校瑜伽课程教学开始实施前,需高校提前组织教师进行系列的集中培训工作,让其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熟悉与掌握,所有教学内容采用的视频皆来自每日瑜伽APP,使得每名教师皆能掌握APP中的系列课程视频,如此可有效提升教师授课过程的熟练度,并统一各个教师的授课进度、动作规格、指导用语、授课方法等,并借此来发现APP中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中的不切适宜部分,从而在进行具体的研讨后,采取适宜的措施进行调整与融合。实现教师的系统培训,使得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每日瑜伽APP相关知识得到有效的统一,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出APP的具体效用[2]。

4.2分析学生状况以实现APP的合理应用

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经历、身体素质、瑜伽水平以及对瑜伽的认知等方面皆有着较大的不同,因此教师在互联网+APP模式下进行瑜伽课程教学时,首先需分析其具体的状况,判断其当前瑜伽水平,为其选择适宜的APP教学模式,比如“零基础入门”、“减脂塑形”、“身体调理”、“体态打造”、“减压放松”、“进阶提升”、“柔韧提升”等,不同课程对应不同的难度,亦适应不同的学生群体。基于瑜伽大多流传于女大学生群体,因此教师在进行瑜伽课程教学时,可首先学习每日瑜伽APP中的“零基础入门”,如此可适应大部分学生的切实需求;其次引导学生完成注册后进入界面,可为学生选择一些基础入门精讲课进行观看,让学生对瑜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比如其发展史、发展流派、每日需练习时间、动作柔韧性要求等,并在观看流瑜伽、普拉提、冥想、呼吸法、体式讲解等理论知识后,让学生以较为科学的方式对自身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知,能够自我判断,明确自身当前的瑜伽水平,从而在其后的每日瑜伽APP中选择适宜的科目进行学习[3]。

4.3移动教学

安排每日瑜伽APP的四阶段入门课程,按照难易程度进行课程排序,让零基础的学生以“关节热身”→“脊柱舒展”→“腰腹紧致”→“柔韧初体验”这种层层递进的形式,得到较为系统的瑜伽学习;借助APP涵盖的社区功能将学生集中在一个大的社区内,以此来实现学生的综合管理,要求学生按照APP中提供的视频来进行每日学习,并录制自身在课下每日练习的视频,上传至社区,供教师与其他学生观看,教师以这种新颖的方式来“批改作业”,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且学生能够按照APP中视频中导师教授的方式进行重复练习,能够无限延长自身学习的时间,使得各个学生虽然天赋不同,但是总能花费不同的时间来掌握相应的技能,这对于学生瑜伽技能与自信心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且上传社区能够潜意识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好胜心,利于其在瑜伽学习方面的长远发展。而教师亦可通过不断暂停视频来观察学生瑜伽练习中的系列细节问题,以此来发现学生瑜伽练习中的问题,从而对其进行系统的指导,这利于学生基础的扎实[4]。

4.4APP教学安排

教师可依托每日瑜伽APP来安排课程,并在互联网平台公布,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来选择对应的课程,这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瑜伽学习需求,主要分为零基础入门课程、简易串联课程、新手进阶课程、简易稳定课程,每次课程控制在80min以内,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有充足的精力进行瑜伽学习,并根据瑜伽的难度以及学生的反馈来安排课时。(1)零基础入门课程。零基础入门课程包含内容较多,且多面向的是初接触瑜伽的学生,因此应当给予学生适应的过程,可安排8个课时,具体教授内容包括:热身方式、调息方式、基础站姿、基础呼吸法、基础卧姿、核心平衡、全身综合练习等。教师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应为学生讲述清楚其中的关键节点,对照APP视频来进行逐次的学习,避免出现一些体式伤害,使得学生能够认知到体式学习乃是其次,该阶段最为重要的是呼吸的调整以及身体的感受,以此来唤醒沉睡的身体,从而进行循序渐进的瑜伽基础学习。(2)简易串联课程。简易串联课程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环节,可将学生学习的系列细碎瑜伽知识与瑜伽技能进行串联,以此来得到整体的提升,该阶段过程可安排10个课时,具体教授内容包括:紧绷关节放松、基础体式熟悉、串联练习、韧带逐步打开、提升体式稳定、增加练习强度、提升力量练习、提升柔韧、核心力量激发、练习成果巩固。串联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的瑜伽学习,因此需教师给与其充足的重视,观察学生在串联各个阶段的具体表现,记录其串联的流畅性、吃力程度、展现效果等,以此来判断学生该阶段的具体需求,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5]。(3)新手进阶课程。在学生进入进阶课堂后,代表其已经有了一定的瑜伽基础,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瑜伽练习,在此阶段,教师布置的课程难度、课程量以及课程流程安排等都可提升一个档次,更多的是发挥出学生在瑜伽练习中的自主能动性,使其按照APP提供的课程来进行自主练习,教师更多的角色是监督者与纠错者,课程安排主要包括:紧张肌肉舒展、全身能量集火、核心稳定提升、身体前侧打开、体式平衡强化、背肌力量提升、核心肌群激活、全身机能强化以及挑战进阶串联。在此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与自我感受来实现个人进阶,因学生个体的不同,进阶速度亦有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在此阶段应向学生阐明其中的原由,给予进阶速度慢的学生一定的自信心,使其即便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进阶,亦可利用其它时间通过APP来实现自身的稳步增长。(4)简易稳定课程。简易稳定课程是学生瑜伽学习的后期环节亦是放松环节,可适当安排4个时刻,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瑜伽方式,使其感受到瑜伽学习带来的乐趣以及对自身的提升,从而能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瑜伽学习中,课程安排主要包括简易坐调息以及坐姿侧伸展式、侧三角伸展式、半船式、树式、三角式、动态仰卧屈膝扭转式、简易反支架式、脊柱按摩式、桥式等。

5结束语

探索互联网+APP模式下的高校瑜伽课程教学,改革与完善瑜伽教育,给学生创造更好的瑜伽学习环境,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瑜伽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对于其在瑜伽学习方面的长远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爱.互联网+视野下瑜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体育时空,2017,(1):93.

[2]刘传海,王清梅,钱俊伟.运动类APP对体育锻炼行为促进和体育习惯养成的影响[J].南京体育-🔥js1996注册登录学报(社科版),2018,29(3):109-115.

[3]叶木华.运动类APP:运动新模式对大学生健康运动的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8,(5):162-165.

[4]张虹.智能手机与“互联网+”教学模式在瑜伽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广州体育-🔥js1996注册登录学报,2018,37(2):125-128.

第5篇:中医入门教学范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大,大-🔥js1996注册登录园建设如火如荼[1]。校园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担负着继承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重担,如何在进行校园规划时将校园特色文化融合其中成了近年来学界的热门研究范畴。江苏卫生健康职业-🔥js1996注册登录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六朝古都南京,-🔥js1996注册登录具有八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共设有卫生管理与基础-🔥js1996注册登录、临床与护理-🔥js1996注册登录、药-🔥js1996注册登录、中西医结合-🔥js1996注册登录(医学技术-🔥js1996注册登录)、继续教育-🔥js1996注册登录5个二级-🔥js1996注册登录,开设临床医学、针灸推拿、护理、助产、药学、中药、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康复、卫生信息管理、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等17个专业。浦口校区建设于本世纪初,本文探讨的是浦口校区的校园规划。-🔥js1996注册登录明确地把“办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卫生类高职院”作为办学目标,校园药草飘香,中医文化氛围浓厚,常年的中医文化熏陶使-🔥js1996注册登录积淀了鲜明浓厚的中医特色文化底蕴。

1校园布局

1.1校园布局原则

江苏卫生健康职业-🔥js1996注册登录浦口校区位于南京市老山脚下,占地面积310余亩,北侧紧临浦口区委党校;西侧与老山森林公园接近;南侧为象山南路;东侧为黄山岭路。基地地形呈缓坡状,地势由东往西逐渐上升、由北往南逐渐下降。校园东侧有老山泄洪渠贯穿整个校园,在校园内自然成湖。校园规划于21世纪初期,在规划时立足于对传统中医文化的认知,基于对中医文化的尊重,充分融合了中医文化精神,形成独具中医特色的校园规划。

1.2校园布局构思

位于老山国家森林公园脚下的校园,要以绿色老山为背景,依照西北高、东南低的最佳有利地形,逐步建成依山而起的建筑立体景观,要发扬中医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中庸之道,不过于张扬个性,建筑的布局要简单大方。校园要充分保留天然山体、水面和植被,正确处理校区功能布局,形成“特色美、整体美”的校园空间。规划前通过查阅中医文化的书籍文献,试图提炼出有关中医文化特色的一些思想,以激发规划工作的灵感。人文自始初,中医伴随生,中医文化源远流长,药草飘香万古芬芳。中医坚持有机整体观,强调人体的任何组成部分都是作为身体整体的局部而存在的,中医认为:“将人的五脏、五体,九窍、五声、五音、五液、五志、五味等各人体组成部分通过经络的沟通、联络作用联系起来,从而共同和谐地完成人的生命活动。”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徐善继的《地理人子须知•卷首》说道:“穴者,盖犹人身之穴位,取义至精。”

1.3校园布局解读

1.3.1一环——“交通环”

《医学入门•经穴起止》说:“经,径也,径直者为经,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即是说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络,有网络之意,是经脉的大小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并像网络一样相互联络。浦口校区采用良好的道路结构作为“经脉”使校园各功能分区更好地联系在一起并形成系统。在校园各功能区空间以外,规划一条机动车交通环路,作为校园的交通骨架,道路线形因地制宜,转折有度,不但充分结合地形,而且软化校园空间结构。所有校园次级路、步行系统等都通过这个环路进行组织,并与校园外部进行交通联系。地面机动车集中停车场按照接近使用区域的原则布置在环路。

1.3.2两轴——“悬湖轴”“杏林轴”

校园通过轴线美表现中医文化融汇贯通、通古博今,结合基地在东侧黄山岭路上的东入口以及南侧象山南路的南门入口,规划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入口轴线。采用中医特有词语“悬壶”和“杏林”将两根入口轴线分别命名“悬湖轴”和“杏林轴”,在景观上是校园主要区域的组织者和创造者,分别形成有收放韵律的空间序列、对比变化的空间界面,创造了有空间特色的校园入口,在文化意义上是专业特色的具体体现。同时,在两根轴线的交汇处建立广场,以我校首任校长杨崇瑞的名字命令为“崇瑞广场”。东轴(悬湖轴)穿越悬湖门(东门)、悬湖大道、悬湖台、崇瑞广场。轴线的设置依托现有堤坝加以拓宽,设置成车行、步行结合的主干道。南轴(杏林轴)穿越杏林门(南门)、杏林大道、崇瑞广场。轴线依山就势,南低北高,随着轴线的延伸而逐渐上升,创造一种渐入佳境的感觉。

1.3.3三门——东门、南门、西门

中医认为:“血脉畅通,病不得生。”这也是中医抵抗衰老理论的要义。将此致理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血脉通畅,健康长寿”。校园共设三个大门,校园东侧的黄山岭路上设东大门,命名为悬湖门,南侧的象山南路上设南大门,命名为杏林门,西侧的规划路上设西大门。三个大门进出-🔥js1996注册登录的人流、车流好比三股清流涌入-🔥js1996注册登录,意喻打通“血脉”。

1.3.4四区——办公区、教学实验区、体育活动区、后勤生活区

人体是最大的药库,穴位是最天然的药物,很多疾病可以通过穴位治疗收到很好的效果[2]。校园要达到有效运转的效果,需要点中穴位,抓住要害。整个校园分为四大功能区板块:办公区、教学实验区、体育活动区、后勤生活区。四个功能区沿着地形形态自然延展,划分明确,关系清晰,并能较好地与周边道路相协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功能。在校园内设置教学实验区作为校园的核心区,教学试验区由教学楼、实训楼、培训中心、图书馆组成。对于百会穴,素有百脉之会,贯达全身的说法。高校行政管理涉及到高校日常正常运转的方方面面,在保证高校正常有效运转中具有统一协调指挥的领导作用。在校园内设置办公区如同百会穴,将-🔥js1996注册登录中枢指令贯达-🔥js1996注册登录各个层面。办公区由办公楼组成。研究表明,通过刺激合谷穴,能让身体的免疫机能大大增强。-🔥js1996注册登录的体育运动区就是“合谷穴”,为教职工和学生多参加体育运动以锻炼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娱乐身心提高良好的平台。体育运动区由操场和体育馆组成。足三里位于足阳明胃经,被视为“人体第一长寿穴”,是临床针灸科常用的保健穴位,属于人体的基础穴位。校园的后勤生活保障是-🔥js1996注册登录德育、智育、体育工作的物质保证,为此设立后勤生活区,作为校园基本保障区域,属于校园的基础组成部分。

2生态景观设计

2.1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本案从校园总体规划出发,寻求自然与人文的交汇,根据地形地貌特色,因地制宜组织和构筑空间,保护自然景观,同山体呼应,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自然条件,为-🔥js1996注册登录营造出一种自然、人文、舒适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自然山水校园。

2.2生态景观设计构思

将阴阳互易的理念体现在设计中,硬质的建筑、地面铺装与软质的绿化、水体相融合,建筑的实体正空间与虚空的广场、亭院相结合,种种类型的阴阳对比、消长、融合,形成和谐的校园。将中医以人为本的“仁”思想融入景观服务中,校园的景观本着为师生提供优质生活环境的原则,力求创造风景宜人,魅力校园的环境,力求为师生提供工作学习、培养人格、交往互动、情感交流、休闲娱乐的人性化活动空间。“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医文化的重要内涵,《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参”,尽量减少破坏原有山体、水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2.3生态景观设计解读

位于校园两条轴线交汇处位置的崇瑞广场紧临山体,广场四周上升的台阶将人引向广场中央树立的杨崇瑞博士雕塑,广场地面主要采用大面积的硬面铺装,在大面积硬面铺装中分割出部分小面积辅以绿化,体现出“阴阳互易”的文化精神,给人以视觉缓冲。广场是校园的活动集散场地和视觉文化交流中心,构成了广场的主要景观,是整个校园景观的升华。围绕崇瑞广场将校园生态景观打造为三个板块,分别为校园入口区、山体休闲区和滨水休闲区。校园入口区:校园入口区是对外展示校园风采、联结校内外过渡空间的窗口,所以整体绿化采用规整式布置,体现-🔥js1996注册登录庄严的风格。从东校门至崇瑞广场为景观主轴,以两排法桐构成简洁明快的树荫,林荫道更注重营造符合交往尺度的优雅空间,意在增强环境归属感与吸引力。从南大门进校至崇瑞广场为景观次轴,轴线两侧模仿“脊柱”形态,树立广场景观灯柱,轴线的高差变化由台阶和坡道进行处理。山体休闲区: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下采用以利用为主,改造为辅的原则,充分尊重自然地貌的发展,尽量保留现状山体,同时尽量不破坏原有植被。山体休闲区一直延伸到崇瑞广场前,并设置两处山顶观景平台,是校园视觉聚焦中心。另外,“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山体景观的细节设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山体增设沿山步行道路,方便师生使用,人性化的设计理念给师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休闲空间,在山坡下设立休闲凳,方便师生休憩。滨水休闲区:在悬湖中建造绿色小岛,环绕水系设置的木栈道和亲水平台、水中小岛,岛上设置亭落,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娱乐和清水空间。自然与硬质驳岸的设置与水生植物的共生形成“阴阳互易”的感官带给师生最好的感官效果。图书馆前的临时草坡形成亲水平台,采用自然的方法处理坡面,既方便师生临湖亲水观景,又方便交流对话。

结语

在整个江苏卫生健康职业-🔥js1996注册登录浦口校区的校园规划中,笔者尝试着将源远流长的中医文化融合到校园规划中,通过查阅中医书记文献,从而提炼出各种中医理念:“经络”“穴位”“天人合一”“阴阳互易”“以人为本”。这些理念不时激发笔者的灵感,并转化为规划构思,产生可以用图式来表达的语言。此次规划只停留在概念性设计阶段,在后期深化中很多细节仍需进一步完善,希望本文对于研究中医文化特色鲜明的高校校园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晓燕.论大学新校区的文化建设[J].艺术教育,2008(11):38.

友情链接
XML 地图